首页「天富注册」平台登陆
当前日期时间
公司:天富注册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 话:400-822-5216
联系人:张骏捷
网址:www.xazmhbgc.com
邮 箱:7535077@qq.com
地 址:贵州省贵阳市天富新能源科技
玩家时代User注册登录首页
作者:an888    发布于:2022-11-11 01:50    文字:【】【】【

  玩家时代User注册登录首页摘要: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基础。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入、能源需求不断增加,常规能源资源严重不足,为解决能源瓶颈就必须大力开发利用新能源。本文对我国当前新能源的发展进行了具体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我国新能源发展的对策建议。中图分类号:F407.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428(2009)10-66-02新能源主要包括太阳能、水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等清洁能源。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入,能源需求不断增加,常规能源资源严重不足,能源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这种形势下,大力开发和利用新能源,可以减少对石化能源的依赖,而且将在保障我国能源安全方面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新能源品种齐全,数量多,资源基础雄厚。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可开发的水能资源为4亿千瓦,陆地和近海可开发的风能资源有10亿千瓦以上,陆地每年可接收到的太阳幅射能相当于17000亿吨标准煤燃烧散发的能量,地热资源远景储量相当于2000亿吨标准煤,农作物秸秆每年可折合3亿吨标准煤,此外,还有海洋能和核能等,可供大规模长期开发利用。据粗略估计,我国仅太阳能、风能、水能和生物质能这四种可再生能源,在现有科学技术水平下,每年获得的资源量就可相当于87亿吨标准煤,相当于2004年我国能源消费量的4.4倍。我国新能源资源丰富,具有大规模开发的资源条件和技术潜力,可以为未来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足够的能源,开发利用新能源大有作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整体上已经步入了快速发展期,从技术、装备到产业化都已有了相当的积累,为今后的大规模应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中国风电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风力发电装机容量连续4年翻番。2008年,中国风电新增装机超过600万千瓦,总装机容量达到1217万千瓦,位居世界第四,其中新增装机容量位居世界第二。目前中国已涌现金风科技、华锐风电、南高齿等一批整机和零部件骨干企业,总的生产能力已接近1000万千瓦。甘肃河西走廊、苏北沿海和内蒙古三个1000万千瓦级的大风场正在重点建设。此外,海上风电场建设成功迈出第一步,上海东海等近海示范风电场建设工作正在积极推进中。中国太阳能的开发利用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在太阳能热水器方面,2008年我国太阳能热器年产能约为3000万平方米,使用量已达到12000万平方米,占世界的60%,使用太阳能热水器已覆盖6000多万个家庭,有1.9亿人使用了太阳能,并继续以每年20%――30%的递增,无论是产量还是使用量,均居世界第一。在太阳能光伏发电方面,2008年我国生产的太阳能电池产量超过2570兆瓦,约占世界总产量的37%,已成为世界第一生产大国;90%以上的太阳电池出口国外,赢得了国际市场的认可。中国生物质能源材料来源广泛,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已达到相当规模,农村年产沼气102亿立方米,相当于1600万吨煤,为近9000万农村人口提供优质生活燃料。沼气工程实现了标准化生产,沼气技术服务体系已比较完善。另外,我国在新能源利用技术上取得了较大突破,相当一批技术已发展到商业化初始阶段。尽管我国新能源资源丰富,开发利用也取得了长足进展,但也面临着不少问题,主要有:第一、政策问题。国家和政府的法律政策导向对新能源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新能源的相关政策体系还不完整,新能源发展的政策缺乏配套性、衔接性,特别是缺乏细则。如2006年1月1日我国《可再生能源法》正式实施,但到目前为此,相关实施细则和扶持政策,却“千呼万唤不出来”。已经出台的个别政策,也是局限于一两个部门之间,缺乏可操作性。此外,各地政府缺乏相应的法律政策,不能很好地贯彻中央的政策,形成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第二、技术问题。虽然我国拥有巨大的生产新能源的自然优势,但在技术领域与国外先进技术水平仍有较大差距。如,美国GE公司风电设备在12――25米/秒风速区间可以满负荷发电,而国产风电设备满负荷发电风速区间仅为15―19米/秒;国产的各类光伏电池的效率普遍与国际先进水平相差4%左右。我国在新能源几大关键技术和设备领域都严重依赖国外,我国风机92%依靠进口;光伏发电所需的硅材料和设备90%依靠进口。当前流行的先进的兆瓦级风电机组、生物质直燃发电的锅炉、太阳能光电所需要多晶硅原料等高技术含量、高附价值的设备和材料也全部依赖进口。关键技术的缺乏极大地阻碍了我国新能源产业竞争力的形成。第三、人才问题。按照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律,人才队伍培养和聚集至少需要20―30年的时间。虽然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我国在发展新能源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人才队伍基础,但许多技术人员来自于新能源相近领域的专业人员,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技术学习和培养;很多大型企业主要利用自身相关技术和工业基础,通过联合设计或引入战略合作方式培养新能源开发和制造技术队伍,因而造成整个产业的高端技术研发、技术管理方面的复合型人才都大量缺乏。技术瓶颈的解决必须依靠人才,而人才存量不足以及后续人才队伍培养目前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新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第四、市场开发和发育问题。虽然我国部分新能源产品已经制定了一些相关标准,但从整体上来说,还是缺乏系统的技术规范,尤其是缺乏产品质量国家标准和认证标准以及相应的法规和质量监督体系,从而影响了市场的扩大。同时我国新能源市场规模不大,与其成本过高不无关系。目前,我国风电的单位发电量成本约为火电的两倍左右,太阳能则为火电的10倍左右。尽管过去10年来新能源发电成本有所降低,但是相对于传统发电成本仍然缺乏市场竞争力。此外,一些以新能源为基础的开发项目具有很好的市场开发潜力,但由于缺乏宣传和信息传播,使得这些产品没有形成有效的市场。第五、思想认识问题。一些部门的领导和地方干部对发展新能源的战略意义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公众还没有自觉使用新能源的意识。面对新能源开发利用存在的一些问题,当前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积极推动我国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对增加能源供给、改善能源结构、促进环境保护具有重要作用,是解决能源供需矛盾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因此,必须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新能源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各级政府都要把大力发展新能源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并为新能源的发展提供政策、制度、资金和组织保障。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使大力发展新能源尽快成为全民共识。政府在政策上要为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创造条件,加大对新能源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在税收、信贷、投资、价格、补贴等方面给予倾斜,如支持一些经营好、符合上市条件的新能源企业上市,为企业直接融资创造条件;建立和扩展新能源财政和专项基金,利用低息贷款、债券、新产品研发和展示费用补贴等多种形式支持新能源企业;应借鉴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经验,为了鼓励消费新能源产品,应对消费者进行一定补贴。在税收方面,政府要进一步完善新能源的税收政策,减免新能源产业各个环节的税费。新能源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其可持续发展需要有坚实的基础研究做支撑。目前,我国新能源技术研发能力较弱,为此政府要加强对国家级研究机构的长期投入,构建起国家级的新能源技术研究机构,整合国内现有的技术资源,协调开展基础性和公共性技术研发,并加强与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发挥政府和企业、基础研究与产业发展之间纽带作用;加快新能源的人才培养。在我国高等院校设立新能源专业,培育新能源产业发展人才。同时引进国外新能源专业人才。通过自己培养与人才引进等手段,积极打造我国新能源利用技术的人才库,培养与造就一大批新能源利用技术的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与专利成果产业化等方面专业领军人才与复合性创新人才,为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健康、自主发展提供人才队伍的支撑。培育新能源市场是我国新能源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新能源的发展现在正处于向产业化转变的关键时期。要通过政府采购措施刺激新能源市场需求的增长。政府通过自己的优先采购行为来予以鼓励,使新能源产品在政府采购中处于优先地位,引导与带动市场对新能源产品需求的增长;鼓励企业积极引进新工艺、新技术,不断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扩大销路;制定产品标准,健全质量控制和认证制度,加强对市场的规范和管理,同时形成支撑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技术服务体系,激励新能源消费,促进新能源开发利用的市场环境,逐渐培养起持续稳定的新能源市场。法律的有效实施能使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为新能源同常规能源竞争创造公平的市场环境,引导和激励各类经济主体积极参与到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中。为此,应制定保障促进与新能源开发利用的相关法律,依法明确各类主体在新能源开发利用中的权力和义务,制定有利于新能源发展的价格、投资、税收、财政等方面的法律制度。抓紧研究制定《可再生能源促进法》、《循环经济法》等促进新能源发展的法律法规及配套办法和标准,运用法律手段推进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加快发展新能源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源战略的必然选择,我们要努力把各种新能源开发好、利用好,最大限度地提供能源供给能力,满足全面建设小康的要求,建立可持续的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1] 刘高峡等. 可再生能源的技术创新障碍与激励政策建议[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01).[2] 金书文. 新能源――后石油时代的必然选择[J] . 石油知识论坛,2008,(01).[3] 班瑞凤等. 中国能源结构及利用问题研究 [J].徐州工程学院院报,2008,(05).[4] 辜胜阻. 新能源产业的特征和发展思路[J] .经济管理,2006,(11).[5] 徐冬青. 可持续发展:中国面临的困境及解决途径 [J] .学海,2005,(06).徐冬青,女,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世界经济、科学经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