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富注册」平台登陆
当前日期时间
公司:天富注册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 话:400-822-5216
联系人:张骏捷
网址:www.xazmhbgc.com
邮 箱:7535077@qq.com
地 址:贵州省贵阳市天富新能源科技
首页=火星注册/平台
作者:an888    发布于:2023-11-06 19:17    文字:【】【】【

  首页=火星注册/平台党中央、国务院历来十分重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总书记在省部级干部落实科学发展观研讨班上就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重点工作提出8点意见:“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适应需求结构变化趋势,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深刻指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决定国家的未来,必须抓住机遇,明确重点,有所作为。”调整经济结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重点,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之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调整产业结构的重大突破口。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途径,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逐步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关系到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导向性和动态性特征的新兴产业。

  ——全局性。即战略性产业不仅自身具有很强的发展优势,对经济发展具有重大贡献,而且直接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国家安全,对带动经济社会进步、提升综合国力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长远性。即战略性产业在市场、产品、技术、就业、效率等方面应有巨大的增长潜力,而且这种潜力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是长期的、可持续的。

  ——导向性。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具有信号作用,它意味着政府的政策导向和未来的经济发展重心,是引导资金投放、人才集聚、技术研发、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

  ——动态性。即战略性产业要根据时代变迁和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调整,以适应经济、社会、科技、人口、资源、环境等变化带来的新要求。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国长远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它既要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重要支撑作用,更要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应体现上述四大特征,并遵循以下六大准则。

  第一,国家意志准则。即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反映一个国家的意志和战略,体现一个国家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和可率先突破领域。

  第二,市场需求准则。即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具有长期稳定而又广阔的国内外市场需求。

  第三,技术自主准则。即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掌握行业的关键核心技术,具有良好的经济技术效益,否则就会受制于人。

  第四,产业关联准则。即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具有很强的带动性,能够带动一批相关及配套产业。

  第五,就业带动准则。即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有强大的劳动力吸纳能力,能创造大量就业机会。

  第六,资源环境准则。即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具有对资源消耗低、对环境污染少的特点。

  基于上述分析,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涉及的重点领域包括: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医药、信息网络、高端制造产业等。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扩大投资与促进消费相结合的产业,是发展经济与保障民生相结合的产业,是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相结合的产业,具有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特征,是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要求。

  尽管早在“九五”计划中我国就提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并于“十五”计划和“十一五”规划中进一步强调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但进入“十一五”以来,我国经济增长过度依靠资源、资金和物质投入带动的状况没有改变。伴随着生产要素成本的上升、资源环境的约束和国际竞争格局的变化,这种粗放的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必须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战略性新兴产业属于技术密集、知识密集、人才密集的高科技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提升我国产业产品附加值,发展绿色低碳经济,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研究表明,到2020年新能源利用量如果占到能源消耗的20%,每年会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4亿吨。在国内外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的关键时期,不失时机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这关系到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战略任务。

  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重点产业调整转型升级”课题组测算,未来三年新能源产业产值可望达到4,000亿元;2015年环保产业产值可达2万亿,信息网络及应用市场规模至少达到数万亿元,数字电视终端和服务未来六年累计可带动近2万亿元的产值;2020年广义生物产业市场规模约为6万亿元。在拉动经济增长方面,2010年核电投资可以拉动GDP增长0.3个百分点。世界银行对120个国家的计量经济分析表明,宽带服务普及率每增长10个百分点,能带动1.3个百分点的经济增长。从增加就业看,据IBM和中国有关部门的联合分析,如果中国在智能电网、宽带、智慧医疗上投资1,000亿元,将带动就业人数超过150万。

  (三)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的战略选择

  当前,发达国家重新重视发展实体经济,提出了“再工业化”、“低碳经济”、“智慧地球”等新的理念,加快布局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环保、生命科学等领域发展,抢占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这从客观上对我国经济发展形成了巨大的压力和制约。我国在这些领域的研发启动较早,有的与国外同步,甚至先于国外。只要我们战略对头、行动有力,完全可以抓住经济危机带来的产业变革和科技变革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以物联网产业为例,我国在技术研发、标准制定、应用示范等方面已走在世界前列,加快突破物联网关键技术,无疑将对实现信息技术自主自控、维护国家信息安全、抢占信息技术制高点提供重要的支撑。加强新能源产业、电动汽车、智能电网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将推动我国能源技术进步,避免受制于人,促进国家能源安全。

  市场需求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方向。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对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带来明显的促进作用,并显著提高生产力。以生物医药产业为例,它一方面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造福于广大群众,提升我国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再如生物育种行业,这是关乎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突破口,随着转基因技术在粮食和食品领域的推广应用,这将显著促进农业发展。又如,物联网在环境监测、电网、地震监测、安防、动物溯源、生产监控、物流、交通、教育、医疗等领域的应用,对于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改善生活水平都具有重要作用。而发展电动汽车可利用低谷电,有效利用发电能力。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部分领域的科技水平已经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新兴产业发展市场空间巨大,具备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人才和产业基础。

  ——从产业基础看,产业化能力有了较大提高,开发利用取得一定进展。我国已形成规模较大、体系相对完善的新能源产业,光伏电池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太阳能硅材料国内自给率达到了25%,太阳能热水器年产量占全球产量的一半以上,风电内资与合资企业产品装机容量超过外资企业,已具备每年生产6-8台套核电设备的能力。全球规模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应用试验示范计划,自2010年起在全国13个城市逐步推进。生物医药、生物农业已初具规模,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生物基材料等许多新产品、新行业快速发展。物联网已开始在智能物流、交通、智能电网、安防、环境监测等领域开展应用。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IPV6互联网,初步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

  ——从技术基础看,我国不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相对较小,有些领域具有同发优势、处于同等水平,甚至局部领域取得领先优势。如在电动车上,我国动力电池关键技术、关键材料和产品研发与国外先进水平比较总体相当,车用电机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不大,是为数不多的具备一定技术能力的产业领域。生物产业上,我国在生物信息学、基因组学、蛋白质工程、生物芯片、干细胞等生命科学前沿领域具有较高研究水平,一大批生物技术成果或已申报专利或进入临床阶段或正处于规模生产前期阶段。在物联网技术上,研发已有10年,一批关键技术取得重要进展,已成为国际标准制定的主导国之一。

  ——从资源条件看,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上,我国是世界上生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拥有约26万种生物物种、12,800种药用动植物资源、已经收集32万份农作物种质资源;具有十分珍贵的人类遗传资源,至今已收集了3,000多个家系样本;建立了全球保有量最大的农作物种质资源库与亚洲最大的微生物资源库。在新能源产业发展上,水能资源技术可开发装机容量世界排名第一。太阳能资源非常丰富,2/3的国土面积年日照小时数在2,200小时以上。全国陆地可利用风能资源加上近岸海域可利用风能资源,共计约10亿千瓦。生物质资源可转换为能源的潜力约5亿吨标准煤,今后随着造林面积的扩大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潜力可达10亿吨标准煤。在电动汽车发展上,电动汽车的关键零部件所需的原材料,如锰、铁、钒、磷、稀土等在我国是富产资源;电力供应充足,一天的低谷电量可供4,000-5,000万辆电动汽车充电;同时电力来源广泛,可以充分利用多种可再生能源及清洁能源,支撑新能源电动车的发展。

  ——从政策环境看,国家历来高度重视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和科技对经济的支撑。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中央多次明确提出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新兴产业的制高点。相关部门正在抓紧落实,制定发展措施。各地政府积极响应,纷纷出台了一系列发展规划和政策意见,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营造宽松的外部环境。

  此外,巨大市场需求和低成本也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丰富的人才队伍也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不可否认,由于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在发展模式、技术创新、配套机制等方面还不成熟,存在很多制约因素。

  ——体制机制存在约束。地区、部门、行业之间相互分割的情况还普遍存在,制约了发展合力的形成和新技术的应用。在财政、税收、金融、知识产权保护、政府采购、人才培养与使用方面等存在一系列制度性缺陷,不能有效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健康发展。

  ——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在核心技术研发上,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仍较薄弱,“短板”仍然较多,技术创新的支撑体系还很不完善,缺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必须的前瞻性技术储备,特别是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高层次、高水平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人才缺乏,经济科技“两张皮”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财政资金投入偏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当前国家没有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比较完整具体的投融资政策,行业、企业和建设项目向银行、向社会融资难度大,直接影响到高技术成果的孵化和产业化。

  ——产业配套能力有待提高。支撑产业发展的生产要素配置不尽合理,优势资源没有真正集中配置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上,不少新兴产业还未建设规范统一的行业技术标准和终端产品的市场准入标准,在推广应用上,还需要大力探索有效的商业盈利模式。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战略任务,要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把握世界科技和产业发展方向,以推动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以争夺经济科技竞争制高点为战略重点,以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加快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

  我国人均化石能源可采储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加快发展以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为主的新能源产业势在必行。——推进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发展。风电应制定实施进入大电网的技术标准和容量配额标准,太阳能光伏发电应集中突破电池组件技术及大规模储能和输电技术,生物质能应重点发展沼气综合循环利用和生物燃料技术。

  ——强化新能源及装备的核心技术研发。在继续做好APl000三代核电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同时,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AP1400机型,加强铀资源保障和战略储备。加强风电、太阳能关键技术和设备研发。

  ——实现煤炭合理高效清洁利用。在广泛应用先进煤炭资源勘探、煤矿开采、安全生产技术和提高煤炭生产集中度的基础上,着力发展超临界等大容量、高效率、低污染的煤炭直接燃烧技术,中远期要把以煤气化为基础的多联产技术作为战略选择。

  我国已是世界材料大国,钢铁、水泥等传统材料生产能力居世界首位,某些新材料领域研发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但总体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国要实现从材料大国向材料强国的战略转型,必须加快发展关键材料和器件。

  ——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形成若干新材料领域产业链专有的技术开发体系,推动我国电力、建筑节能、航空航天、装备工业新材料,水利、高铁等重大基础设施高性能材料形成国际竞争力。

  ——促进新一代生物基材料、战略能源材料、电子信息材料、超级结构材料、纳米材料及器件、稀土和化工新材料等产业技术跻身世界前列。

  ——促进产业集聚和资源整合,加速推进新材料产业与传统原材料工业实现融合发展,鼓励企业跨行业兼并重组,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新材料产业集团。

  节能环保产业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前景广阔。我们必须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技术标准,大力推动应用工程建设和运行,加强节能环保和循环利用领域的重大技术、装备和产品的研发,促进我国节能环保产业的快速发展。

  ——推进节能环保产业技术与装备创新平台体系建设,研发先进节能环保装备,加大节能产品惠民等已开展的节能环保工程实施力度。

  ——加快发展合同能源管理服务、生态效率评价服务、清洁生产审核、绿色产品认证评估服务、环境投资及风险评估服务,继续拉动市场需求,推动产业发展上规模上水平。

  ——健全节能环保产业服务体系,要以标准化、系列化、国产化、现代化为导向,坚持政府扶持和市场规范运作相结合,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促进节能环保咨询服务业和环境服务贸易发展。

  加快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必须把生命科学前沿与传统医学优势结合起来,形成以创新药物研发和先进医疗设备制造为龙头的医药研发产业链,大幅提升生物医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加强基础研究。重点研究生物医药研发技术、后基因组技术、再生医学技术、生物医学工程及远程技术等,加快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推进资源整合。合理规划布局生物医药产业园区,扶持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综合竞争力较强的骨干企业。

  ——规范市场秩序。强化生物医药产品市场监管,鼓励企业申请有关安全、质量、环境管理等国际体系认证。

  ——注重人才培养。既要培养高端生物技术研发人才,也要培养一线生产技术人员。同时,为回国创业人员创造人尽其才的环境,提供场地、资金、设备等方面支持。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须加快构建我国无所不在、人人共享的信息网络体系,走出一条普惠、可靠、低成本的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新路。

  ——加快实现三网融合。确定合理、先进、适用的技术路线,促进网络建设、业务应用、产业发展、监督管理等各项工作协调发展,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三网融合模式。

  ——推进“感知中国”建设。抓紧突破物联网关键技术,制定标准体系、拓展应用领域,抢占国际物联网产业发展制高点。统筹物联网研发和产业化进程,推动传感网与通信网融合发展。

  ——开展后IP时代技术研发。研究网络虚拟化技术及支持存储/计算等资源虚拟化的智能重叠网技术,研究高效网络数据交换、路由及端到端质量管理等关键技术。

  高端制造产业是衡量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我国要实现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战略转型,一定要有全球领先的高端制造业,一定要用中国装备装备中国。

  ——大力发展光机电一体化技术。重点抓好微机电系统和机器人技术、核心单元技术和传感器技术,特别是数控机床技术。

  ——集中突破重大成套装备制造技术。研究开发大飞机、大型清洁火电与核电、海洋工程等设备及关键技术,研发新一代流程工业成套技术与装备、数字化、智能化设计制造及基础制造装备。

  ——着力抓好重点经济区域率先发展。率先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突破发展高端制造业,上述三大区域无论传统产业或高新技术产业都在国内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当前,我国已进入必须以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促发展的关键阶段,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迫切需要,是我国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国际竞争中抢占制高点、争创新优势的必然要求。我们只有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才能实现我国产业和技术的跨越式发展,不断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使我国发展质量越来越高、发展空间越来越大、发展道路越走越宽。——科学制定规划,发展技术联盟。在各地纷纷出台相关规划的情况下,重视顶层设计,抓紧出台国家层面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目标、发展重点、时间表和路线图,作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纲领性文件,指导产业发展。组建由政府、上下游企业、科研院所、金融机构、行业协会等组成的产业联盟,促进产学研结合,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促进创新驱动与产业发展结合。今年是“十一五”规划执行的最后一年,亦是“十二五”规划制定的关键的最后一年,“十二五”规划中应重点考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并赋予一定政策和条件得以实施,因此制定并出台已确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已迫在眉睫。

  新能源产业被确定为我国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产业竞争环境由于技术的进步和企业数量的增多而日趋激烈,不断成熟的国内市场正推动着产业的发展。在新能源产业战略机遇期,不管是已经具备新能源产业基础还是即将进入新能源产业的地区,都面临着如何实现本地区产业持续升级以及经济跨越发展的问题。近日持续的雾霾进一步警示中国经济到了要加快转型的时候,经济发展不可只看眼前利益,而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人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从2013年1月10日开始,全国33个城市经检测显示空气严重污染,全国超过130万平方公里的地区发生严重雾霾灾害天气,京津冀、河南、江苏等多个地区都大面积爆发雾霾天气,道路能见度不足2000米,个别区域甚至不足200米,多个地区的PM2.5监测数据爆表,甚至超过了最高污染指数500,首都北京更是首当其冲,PM2.5每立方米超过了900微克,达到中国有PM2.5检测数据以来最高记录。

  多方研究已经证实,PM2.5是形成雾霾污染主要的原因。而构成北京等地PM2.5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扬尘、燃煤、二次硫酸盐和硝酸盐及机动车排放等,其中燃煤和机动车排放等是核心因素,此外还有本地工业、扬尘等污染源、污染物排放量大的因素,也包括周边区域污染和本地污染叠加的因素。工业在为经济和社会提供原材料和产品的同时,也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和能源,排放了大量的污染物。

  PM2.5可直接吸入肺中,对人体伤害较大。有数据显示,肺癌发病率近20年增长高达8倍之多,已经正式替代心血管病成为第一大致死病因。PM2.5引起我国居民呼吸道疾病发病率上升,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癌、支气管哮喘等疾病发病率不断攀升已是不争的事实。

  金融危机之后,各国都非常重视新兴产业的发展。美国正在大力推动新能源战略,提出到2030年清洁能源达到30%的目标;欧盟宣布在2013年之前投资1050亿欧元支持“绿色经济”,提出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比例达到20%的目标。目前,我国已将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汽车、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海洋工程列为“十二五”时期战略性新兴产业。201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优化能源结构,推动传统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安全高效发展核电,积极发展水电,加快页岩气勘查、开发攻关,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比重。可见,发展新能源产业已成为各国摆脱传统能源掣肘、占领未来经济新增长点的重要举措。我国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对于改善我国能源结构、抢抓世界新一轮能源革命先机、培育新的优势产业等具有战略性意义。

  环保部近日的绿色GDP核算结果表明,从2004年到2009年,环境污染的代价已从5118亿元提高到9701亿元。这也表明中国经济发展的环境污染代价持续上升。大范围雾霾天气进一步预警,飞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已到了必须转型的时候了。中国应从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入手,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开发利用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提高天然气、水电、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消费比重。从短期来看,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调整区域产业布局、改变燃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为汽车产业制定更严格的新标等措施,必然会使经济发展的速度受损。但从长远来看,将极大提升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新能源发展正外部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环境的正向外部性,太阳能和风能等新能源对环境具有友好性,而环境收益归于全社会;二是技术发展的正外部性,新能源技术使用的部分收益归全社会所有。坚持不断探讨新能源的发展方向,并在新一轮的工业革命中始终保持新能源的领先地位应当成为我国重要国策。正如发生在上世纪50年代的伦敦烟雾事件,直接促使了1956年英国洁净空气法案的通过,推动了英国环境保护的进程。但我们不应再走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改善空气质量非一日之功,转方式、调结构刻不容缓。

  中国新能源产业经过几年的发展,不论是政策环境,还是技术、市场环境,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新能源产业已经被确定为我国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技术的进步和企业数量的增多导致产业竞争环境日趋激烈,不断成熟的国内市场对产业发展的拉动力量日益加强。

  从全球新能源产业的空间分布特征上看,当前全球新能源产业迅猛增长并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集聚。新能源产业主要分布于美国、欧盟、日本、巴西以及中国等国家和地区,印度、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新能源产业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其中,美国在新能源领域开发相对较早,也是全球新能源产业技术最成熟的国家之一;欧洲是全球新能源市场集中地之一,也是新能源技术开发中心;日本新能源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各项新能源均呈现倍增趋势。在太阳能利用领域,目前日本除了拥有日立、东芝、三菱等核电设备制造大型企业外,世界上太阳能发电的专利也主要由日本厂家掌握――夏普、京瓷、松下和三菱,它们被称为日本光伏领域的四大骨干企业。

  目前,我国国内规模化应用的新能源产业包括太阳能,风能、核能和生物质能。新能源的种类以及技术与应用发展趋势如表1所示。

  在区域政策和资源的影响下,我国新能源产业集聚特征显现,依托区域产业政策、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各集聚区新能源产业发展迅速,初步形成了以环渤海、长三角、西南、西北等为核心的新能源产业集聚区。其中,长三角区域聚集了全国约1/3的新能源产能,是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高地;环渤海区域是我国新能源产业重要的研发和装备制造基地;西北区域是我国重要的新能源项目建设基地;西南区域是我国重要的硅材料基地和核电装备制造基地。

  从创新能力上看,“十一五”期间,我国新能源产业技术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在光伏电池制造、太阳能电池封装材料、风电装备制造、风电零部件制造等领域涌现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能源制造技术,中国新能源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我国风电专利申请在“十一五”期间达到高峰,专利申请数量年均增长率超过100%。2005年风电领域申请专利402件,同比增长151%,2006年申请专利610件,同比增长152%,2007年申请专利625件,同比增长103%。

  截至2012年,我国核电在建机组同比增长175.3%,共有30台,容量32.73GW,在建规模居世界第一;风电并网装机容量同比增长39.8%,增加到63GW,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风电大国;2012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容量较2011年增长42.9%,达到30GW。

  从我国新能源产业体系上看,不健全的因素偏多,凸显产业过剩与不足并存的困境。近年来,全球新能源产业特别是光伏和风电产业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我国光伏产业面临严峻形势,既有国际市场需求减弱的影响,也与国内政策不配套导致的需求不足直接相关。自2011年下半年开始,我国光伏行业整体盈利能力急剧下降。2012年我国光伏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于:一方面由于市场需求下降,光伏产业产能过剩;另一方面,2012年10月,美国开始对我国太阳能电池征收14.78%~15.97%的反补贴税和18.32%~249.96%的反倾销税;作为全球光伏产业最大市场的欧盟方面也对中国光伏产品展开“双反”调查。欧美的“双反”重创了中国的光伏企业,加速了中、美、欧互补的产业链条断裂,使得国内光伏产业利润大幅下滑、经营困难,很多中小型光伏企业停产,而行业龙头如尚德、赛维等上市企业也濒临破产。2012年,我国光伏企业的开工率不到70%。在这种形势下,政府频出救市政策。中央财政共拨付资金130亿元,支持启动光伏发电国内应用的总规模达到5.2GW;实施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免费并网措施、公布金太阳项目目录,旨在扩大国内光伏应用市场,支持光伏企业发展。而对于风电设备制造行业,国内已经有80多家企业参与风电投资,各类大小风电设备制造商如雨后春笋般成立。但由于国内核心技术的缺失,以及风电技术标准和检测认证体系的不完善,导致风电设备质量存在隐患。风电零部件供应依然是限制产业发展的瓶颈。同时,由于新能源产业运营体系不健全,导致新能源装机容量和发电量背离,截至2009年底,风电装机容量占总装机容量的2%左右,而发电量占比不足1%。由于产业体系不健全,新能源产业在发展中同时出现产能过剩和不足的困境。核心技术空心化的问题,在我国新能源产能的快速膨胀中,也正越来越突出。风电制造领域在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等方面,自主研发企业数量和投入少,大多走的是引进路线,既有的成果实际推广应用成效甚微。除太阳能、风能外,生物质能源也被寄予厚望,尤其是生物质液体燃料,却也面临着原料收集、核心技术缺失和市场销售等难题。

  目前我国的法律法规对项目审批、专项资金安排、价格机制等统一的协调机制没有明确规定,导致在中央和地方政府补贴狂潮下,吸引了不少短期投资者,各类新能源企业泥沙俱下,不少补贴企业不能满足产业发展要求,成为新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中的绊脚石。另外,由于新能源和传统能源间的矛盾和利益并没有很好地解决,导致一些政策执行不到位。我国没有真正地建立优先使用可再生能源的体制和机制,重大制度的设计不完善加之市场消纳问题,也使得风电难以更好地发展,在吉林、内蒙古等地有30%~40%的风电因为不能联网而被放弃掉。

  在一系列成就背后,中国的新能源产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非常突出。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数据显示,2012年,在我国能源消费中,天然气、水电、风电、核电4种能源加在一起,仅占全部能源消费比重的14.5%。这说明我国未来能源产业需要的不仅是产量的增长更是制度的改革,是能源体制的革命性变化。另外,我国的新能源市场多集中在海外,产业的外向型特征比较明显,目前国内新能源市场成熟度较低,还缺乏广泛的社会认同和完善的市场环境。

  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新兴产业的成长是一国社会和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强大动力。而各个国家对于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侧重各有不同。英国、美国和欧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发展低碳产业为主,英国同时关注数字产业,日本侧重能源和环境产业,俄罗斯提出开发纳米和核能技术,中国则将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医药、生物育种和信息通信七大产业列为重点扶持对象。

  然而,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前景是光明的,但面临的挑战也是巨大的。我们应该对我国新能源产业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和未来的重要意义有客观的认识,有正确的判断,才会做出正确的选择。在经过全球气候变化、国际金融危机、石油地缘政治、欧美征收碳关税以及对华光伏“双反”调查、日本核泄漏事故、国内油荒电荒等一系列事件后,我国围绕能源如何发展已积累了充分的经验,并充分认识到能源产业的技术进步在推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作用重大,现在已经显示出对经济的推动作用。中国政府将持续出台支持鼓励和优惠补贴政策,推动新兴产业需求爆发性增长。新能源企业发展新能源产业既要信心百倍,同时也要脚踏实地,在国家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推动技术创新,掌握核心技术。而产业的健康发展,不仅需要政府努力构建制度,更需要产业界从管理、技术等方面进行突破。如果在能源转型上的努力不够,中国的能源技术、管理水平与发达国家间将会有更大的差距,因此能源产业要有忧患意识。同时,鼓励能源技术发展需要相关政策支持,这对相关管理部门来说是一项现实而紧迫的任务。

  “十二五”时期,中国新能源要在规模和基本产业链条形成的基础上,实现质量上的飞跃,建立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产业体系。当下,我们尤其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加快我国应用新能源的步伐。在技术层面,主要依靠智能电网的全面建设,确保以风电和光伏发电为主要代表的新能源电力实现全部上网;在政策层面,相关的配套政策和规划也要紧跟产业发展的步伐。

  治理雾霾污染将是促进汽车产业技术革新、带动汽车产业升级的又一次机会,将给新能源汽车、电动汽车的发展带来机遇。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宏观政策的支持,同时也与广大民营企业家勇于探索、努力创新的奉献精神是分不开的。2012年2月15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铁路、市政、金融、能源、电信、教育、医疗等领域。相信未来,新能源领域中民营企业的发展空间将会更加宽广。而对从事可再生能源、新能源产业的企业来说,如何抓住我国能源结构调整中蕴藏着的巨大的发展机遇,仍需要在实践中摸索前行。

  [1] 施卫娟、李福保:云南省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若干问题的思考[J].新财经(理论版),2011(8).

  [2] 张志刚:企业产业联盟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J].决策咨询,2011(1).

  [3] 司凯、张琪:以新能源产业发展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2012(36).

  [4] 王利政: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模式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11(1).

  [5] 郑江淮:理解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概念、可能的市场失灵与发展定位[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10(4).

  [6] 姜大鹏、顾新: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状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17).

  [7] 马武松:后危机时代的中国经济发展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加紧布局[J].中国科技产业,2010(5).

  (一)党的十精神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的具体表现。党的十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布局,这对我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道路,形成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空间格局和产业结构,建设美丽内蒙古,具有重大现实和指导意义。八个发展定位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了党的十五位一体总布局的精神,五大基地属于经济建设范畴,安全稳定屏障属于政治、社会建设范畴,文化旅游基地属于文化建设范畴,生态安全屏障属于生态文明建设范畴。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我区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定位。这些战略定位归纳性和概括性非常强,贯彻落实好战略定位精神,需要将其进一步具体化。自治区党委把握重点,明确思路,逐一细化。把“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细化为“保障首都、服务华北、面向全国的清洁能源输出基地”,把“国家重要的新型化工基地”细化为“全国重要的现代煤化工生产示范基地”,把“国家重要的有色金属生产加工基地”细化为“有色金属生产加工和现代装备制造等新型产业基地”,把“国家重要的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细化为“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把“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调整为“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和充满活力的沿边经济带”,增加了“体现草原文化、独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这些细化的发展定位更具指导性和操作性,便于组织实施。

  (二)我区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客观要求。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区牢牢抓住国家进入以能源重化工产业发展为主的阶段后,对能矿资源需求急剧上升的战略机遇,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生产总值增速连续8年全国第一。随着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向中速增长的过渡,国家对能源需求逐步下降,以能源工业为单一增长动力的我区经济增长格局面临着经济增速下降的问题。客观形势的变化要求我区在继续发挥好能源资源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广泛寻求新的增长动力,以保持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增长。我区不仅自然资源丰富,而且人文、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也非常丰富。发展定位既注重了能源资源的开发,又注重了其他具有比较优势资源的开发,通过全方位资源的开发,加快推进产业多元发展,形成我区新的经济增长动力。

  (三)自治区区情的现实反映。我区资源富集优势明显,资源开发转化的发展路径是最好的选择。我区资源开发转化在能源领域具有绝对优势,能源工业的发展推动了经济总量迅猛扩张,与此同时也形成路径依赖。发展定位是对区情的一次再认识和升华,很好地解决了长期困扰人们的“单一发展路径”问题,实现了资源的全方位开发转化。特别是第一次把文化、历史等人文资源的开发上升到自治区以及国家的发展定位层面,进一步明确了其开发的重要性和发展路径,具有很强的创新性。

  (四)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重要选择。新世纪以来,我区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012年人均GDP突破一万美元,在看到经济发展取得明显成效的同时,我区也存在着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需要在发展战略的选择上把社会建设放在应有的位置。发展定位将安全稳定屏障建设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可以预见,随着发展定位的落实,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将会得到逐步解决。

  (一)对于国家的意义。一是有利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我国人均占有资源水平较低,能源资源约束矛盾日益突出。而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大量能源资源来保障。国家出于保障能源安全、优化能源结构和节能减排的需要,必然会提高使用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比例;以煤为基,发展煤制烯烃、煤制醇醚、煤制天然气等新型清洁燃料,用相对丰富的煤炭资源替代石油资源,达到优化能源结构的目标。我区能源和矿产资源储量丰富,通过建设清洁能源输出基地和现代煤化工生产示范基地,可以缓解我国能源供需矛盾,对于保障能源安全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二是有利于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我区生态状况直接关系到东北和华北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我区提出建设生态安全屏障,就是要牢固树立尊重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原则,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探索建立体现生态文明的体制机制,进而保护建设好我区的生态环境,为全国的生态安全作出较大贡献。

  三是有利于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目前,我国产业空间布局不合理,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能源重化工产业大多数布局在空间狭小、人口稠密的东部地区,已使东部地区的环境承载力不堪重负。同时,现行产业布局中资源和市场脱节,导致资源长距离运输、电力长距离输送,不仅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而且人为推高了经济运行成本。我区提出建设清洁能源输出基地、现代煤化工生产示范基地、有色金属生产加工和现代装备制造等新型产业基地,就是要充分发挥我区资源、能源、区位和环境容量等优势,促进国家加快实施重化工业“西移”战略,在我区建设能源密集型产业示范区,这对于优化资源配置,形成我国合理的产业布局意义重大。

  四是有利于完善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长期以来,我国对外开放重心在沿海地区。我国对俄罗斯和蒙古经贸深化合作潜力巨大,发展活力需进一步释放。我区提出建设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和充满活力的沿边经济带,就是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扩大对外经贸合作,深化宽领域多层次交流,加快我区沿边地区开发开放,构筑起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中的沿边经济带。

  五是有利于保障北疆安全稳定。我区是祖国的“北大门”和首都的“护城河”,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我区提出建设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就是要全力维护民族团结,化解社会矛盾,创新社会管理,保证社会和谐稳定,为我国重构地缘政治格局、实现兴边富民、筑牢北方安全稳定屏障作出贡献。

  (二)对于内蒙古自治区的意义。通过建设“五大基地”,积极推动我区资源型产业向大规模、长链条、深加工、高效益转换,促进我区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和支柱产业多元化,对于我区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形成自主增长机制,保持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增长具有重要作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一)内涵。明确我区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的角色与定位。认清自身是把握未来的前提,只有明确我区在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准确位置,才能把自身优势、发展诉求和国家要求相结合。五大基地很好地明确了我区在国家产业体系分工中的地位,既得到全区各族人民的广泛认同,又能够得到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

  明确我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方向和目标。发展定位明确下一步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方向和突破口。定位进一步明确我区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思路,要继续做大规模、做成集群,提高在全国同行业中的份额,扩大我区基地市场的服务和输出范围。

  明确我区发展新阶段的新任务和新要求。能源基地中强调“清洁”,反映了我区传统产业新型化的要求。现代煤化工基地中强调“示范”和“生产”并重,既强调我区在现代煤化工产业工艺和技术方面创新的要求,又注重把试验示范成果产业化的需求。在强调发展有色金属生产加工基地的同时,提出发展现代装备制造及新型产业基地,为我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指明了方向。

  (二)特点。比较优势和国家要求相结合。定位的谋划充分考虑了我区的优势。新型清洁能源输出基地、现代煤化工基地、有色金属生产加工基地和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建设,都立足于我区资源优势,同时通过清洁生产、现代工艺、精深转化等方式,契合了国家优化能源结构、促进清洁低碳、建设美丽中国的发展要求。生态屏障、安全稳定屏障、草原文化休闲度假基地和对外开放桥头堡建设,既充分反映我区作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的区域特点和区位条件,也反映了我区对国家生态安全和政治稳定的重要作用。

  现实性与可能性相结合。发展定位既考虑目前我区在国家占有重要地位的领域,如煤炭、火电、风电、有色金属生产加工、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等优势特色产业,也考虑了具有良好成长性,在未来能够成为全国重点的领域,如发展以矿机、煤机、化机、风机、重型及特种运载车辆等特色化的现代装备制造产业和新型材料等产业。

  导向性与目的性相结合。发展定位既能够成为引领全区上下为之奋斗的目标,突出了我区积极推进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支柱产业多元化的发展方向和要求,也充分反映了我区对国家支持政策的诉求。如在能源基地、绿色农畜产品基地建设中强调“输出”,目的就是能够得到国家层面对我区运输通道、电力外送通道等方面的支持。在现代煤化工基地建设强调示范的同时,强调生产目的是争取国家在我区目前煤制油、煤制气、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等现代煤化工项目取得成功的基础上,支持我区尽快放大产业规模,形成产业集群。

  全局性与重点性相结合。目前“五大基地”“两个屏障”和“一个桥头堡”的八个发展定位,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各个方面,既包含了党的十确定的五位一体战略布局的各项内容,又反映了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内涵丰富,重点突出,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

  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结合。发展定位既贯彻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的精神,体现了我区历届党委、政府已经形成的共同认识,注重了发展思路和方向的延续性,又结合我区发展阶段的新特点,赋予发展定位新的内涵和要求,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

  (一)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为核心。我区产业结构单一、链条短、支柱少,总体发展不够充分。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既要做大总量,更要增强长期发展后劲,着力构建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支柱产业多元化的发展格局。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强技术改造和创新,采用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提高产业技术含量,向长链条、高附加值方向转变,调整优化产品结构,推动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以煤为基多元发展,加快煤炭延伸转化,加快发展非煤产业,使非煤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多元发展支柱产业,依托现有龙头企业,引进先进技术装备,提高产业规模效益,形成新的支柱产业。

  推动上述实体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虚拟经济发展,使其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加快推进由单一商品交换向资本运作深化阶段的转化,加快发展银行、证券、保险、期货等金融服务,推进资源资本化的进程。在具备条件的地区设立能源交易中心,实现资源和资本的有效结合。

  (二)以支持发展非公经济添活力。非公经济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活力和繁荣程度的重要标志,在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出台倾斜性支持政策,鼓励企业进行产业链分解,外包辅助配套产业,凡是国家没有明令限制的领域和行业都要对非公企业放开。完善非公经济发展服务体系,清理已出台的政策措施,优化非公经济发展环境。

  (三)以加快发展县域经济为载体。县域经济是承载发展定位的重要平台。县域经济要培育发展特色产业,围绕区域资源和产业特点,重点引进延伸配套加工产业,有针对性地承接中间价值型、资本密集型及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产业,鼓励区域性中心城市加强专业化分工,实现产业链分解,把配套型、服务型产业在县域范围内进行发展。推进城镇建设,根据未来城镇化人口变化趋势,突出抓好城关镇和重点镇基础设施建设,高起点、高质量建设功能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打造一批集聚带动力强的县城、特色镇和专业镇。

  信息化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中的作用更加重要。人力资源是企业管理的核心,注重企业内部的资源分配,注重员工积极性的激发。经济市场竞争激励,只有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员工成为企业的主体才能促进企业的发展,可见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本文结合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以及现阶段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对信息化背景下的人力资源管理进行了具体的探讨。

  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不言而喻,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观念、方法和对信息化技术的掌握是管理高效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就目前来看,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与信息化的发展之间存在滞后性。为进一步了解与明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笔者经过调研将现阶段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和主要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由于人力资源管理并不能在短期内获得效益,这使得很多企业管理者忽视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观念上的落后影响了企业的成本控制,员工激励,造成企业无法可持续发展。目前,多数企业缺乏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正确认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依然作为事务性活动而存在。调查显示,在我国中小型企业中,尤其是工业等传统企业中,企业管理者多认为技术部门是企业发展的核心,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则主要由其他部门人员代职。由于缺乏系统的和专业的知识,导致企业人员分配,薪资管理上均存在一定的问题。事实上,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薪酬管理合理性,员工分配合理性以及员工积极性激发的重要手段,企业应进一步加深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树立长远的目标,注重人力资源管理的调整、改革与创新。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更注重人力资源的调配。事实上,在我国多数企业中,人力资源的分配不甚合理,资源浪费比较严重。其中主要体现在员工的薪资分配上,很多企业并非以员工的工作性质和创造的价值为基准,而是以职位为前提,这与人力资源管理功能弱化有直接关系。缺乏专职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很多人事管理也停留在静态管理上。另外,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力资源管理的范围扩大,人力资源管理不仅涉及到薪资、保险和档案管理等基础工作,还与资源管理与企业财务决策,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定之间也有着直接的关系,不能正确认识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范围,就无法发挥其积极作用,自然造成资源管理的浪费。这一问题的存在是我国长期人力资源管理重视程度不足和缺乏合理的管理制度的必然结果,需求企业调整自身的发展策略,将人力资源管理提上日程。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人力资源的规划是否合理也成为企业关注的重点,在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中,人力资源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在于可行性不高。人力资源管理所制定的制度并不能够在招聘和薪资调整中起到积极的作用。很多企业缺乏对员工的培训计划,而仅仅是重视招聘阶段的员工技能,造成企业的人才断层严重。另外,在企业的用人机制上,由于员工的岗位分配不合理,导致其不能胜任本职工作,在一些企业中,还存在着职位重叠现象,同时由于薪资水平没有跟上,造成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下降。最重要的问题在于,企业的福利待遇与员工的付出之间不成正比,人力资源的受重视程度不足,造成人力资源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尤其是信息化时代,要求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要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然而,在很多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明显没有达到这一标准,还需要进一步的改进。

  信息化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技术得到不断地提高。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要掌握全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手段,因此对于企业来说,要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培训。招聘具有潜力的员工,并且制定完善的企业人力资源培训制度。同时,企业还要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严格按照需求进行招聘、培训和人才任用,使人才能够发挥其最大作用。在人才的培训上,还要通过企业需求和员工表现对其进行合理的改进,培训能够使员工在第一时间适应工作岗位。在培训上,还要注重专业性,明确员工的工作职责,基于其工作需求进行针对性的培训,使员工技能能够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当然,技能培训要在招聘和人事录用的辅助下进行,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全过程朝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符合信息化时代的主要特征。利用科技手段,选择多样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手段,促进资源分配的合理性。在薪资的分配上,将其与能力和知识挂钩,在企业内部组织知识竞技比赛等,促进员工之间的相互学习与进步,完善和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的发展。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知识共享是扩大管理作用的关键。信息化是知识共享的重要前提,随着信息化的到来,各企业之间可以更方便的进行交流,优秀的企业文化、理念都可以实现共享。因此,对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来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实现知识的共享与创新。知识创新才能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性,才能发挥其积极作用。企业文化的传播也是知识共享的重要内容,通过信息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一方面使企业的资源得到保护,一方面为企业带来更多的机遇。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团队,要具有团队意识,通过技能的开发与培训的进行促进企业文化知识的传播,人力资源从业人员要具有共享意识,要具有创新能力,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加快企业知识的流动与整合。企业要具有远见性,要注重员工能力的提高,通过员工投入来增加企业收入,促进人力资源管理的高效化。

  在以往的人力资源管理中,静态管理是其主要特点。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人力资源管理也开始出现新的变化。企业处于多变的市场经济中,其发展需求对人力资源进行更加合理的整合,这使得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不能适应企业的需求。为此,企业应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借助信息技术完成员工档案管理、基础的资源分配等工作,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还可以使资源分配更加合理。当然,企业还可以通过互联网来完成员工培训,实现更加多元化的管理和培训,改变传统的企业管理构架,加强企业员工之间的沟通,使人力资源管理更加高效化,使资源分配更加客观化。从某一角度分析,人力资源管理的网络化加强了员工之间的交流,激发了其工作主观性,对于企业的长期发展来说无疑是具有积极作用的。互联网时代,人们能够更容易的掌握大量的信息,通过对信息的筛选,就可以获得市场发展的最新动态,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

  现代社会是知识型社会,在这一背景下,企业对人才的渴求远远大于其市场需求。目前,很多企业利用绩效管理等相关方式来获得优秀员工,这是人力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而管理的中心也开始从显性的薪资绩效转化为隐性知识的共享。通过信息时代的人力资源改革,可以建立行之有效的企业创新制度,实现绩效管理的全面化和专业化。为员工提供更为优良的工作环境,并且可以组织员工更多的了解和宣传企业文化,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对此,我们建议企业建立一个完善的创新绩效体系与薪酬管理体系。使员工获得公平的待遇,将不同文化、不同能力和不同背景的员工聚在一起。共同发挥个体对于企业发展的积极作用。现代企业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知识的创新是企业创新之根本,而员工是企业的核心力量,通过一系列的人力资源改革手段在于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分配的合理性,从而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以往的企业发展中,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常常被忽略。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作用,企业应将其作为战略发展中的一部分,加强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应用。注重员工的培养与培训,注重企业的资源分配等问题。信息时代的科技在不断的发展,人力资源管理也要随之创新与发展。信息时代,企业员工是知识创新的主体,只有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才能提高其整体能力,才能创建全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针对目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企业还应该采用多样化的手段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只有发挥主体的积极性才能使人力资源分配与管理更加轻松。才能维护企业知识创新的氛围,实现企业的资源共享,而在员工的维系过程中,离不开对信息化技术的正确运用,离不开对人力资源管理作用、过程的正确理解。也离不开企业管理者对员工的承诺与期望,在信息化的今天,企业要合理的运用高科技手段,培养知识型员工,推进知识型企业的形成。拓展人力资源管理的范围,形成全球化的知识经济主体。最后,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诸多问题我们可以看出,现今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不突出,受重视程度不足,未来,应注重从这两个方面发展与改革。

  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发展中的重要部分,通过人力资源管理,能够促进资源分配的合理性,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充分调动员工积的极性。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涉及薪酬分配,报表以及资源的统计等基本内容,并未强调与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主观能动性的激发等。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传统的这种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已经不能顺应时展的需求。要进一步完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就要有效运用信息化技术的优势,将互联网等技术应用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建立更加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使其具有知识创新意识和能力。当然,要做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还应从信息化时代的特征入手,从企业的发展现状出发,每个企业应找到最适合发展的方法,使人力资源管理更加合理化、高效化,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1]王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发展策略探析[J].管理观察,2014,(22).

  [2]张牧云,刘天傲,王小丹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发展策略分析[J].中国商贸,2014,(14).

  [3]朱琦.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发展策略[J].人才资源开发,2014,(08).

  目前社会已经逐渐步入知识经济时代,许多企业开始意识到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不能满足现有企业的发展需求,于是逐渐开始调整人事管理,推动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提升。在人力资源管理改革与调整过程中,首先就需要调整人事管理的目的和任命,突破旧有的模式。这种新型应用程序为企业发展创造了势头,但它需要人力资源管理者来进一步推动自身的能力提升。在企业人力资源创新的基础上,企业要秉承“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在管理创新方式上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有层次,有目标地进行创新。在企业环境上进行改善,满足不同层次的员工对企业的各种需求,听取相应的意见,调动好员工积极性,使他们能够站在发展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企业持续长远的发展。

  一、知识经济时代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1.知识经济时代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提出的新挑战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发展中,其面临着当前知

  一方面,市场竞争激烈程度的加剧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形成了较大挑战。因为当前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行业内的竞争压力不断增大,企业要想保持较高的发展速度,必然需要重点围绕企业自身服务质量和产品质量进行优化提升,这也就必然涉及到了人才的竞争,这种激烈的人才竞争必然对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另一方面,科学技术变革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新挑战。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带来了较为明显的科学技术变革发展,这些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必然会对于很多方面产生明显影响,尤其是对于企业人力资源而言,更是需要确保相关企业员工及时掌握新技术,有效适应新的时展要求。当然,在企业人才招聘方面也需要围绕着科学技术变革方向进行有目的地招聘,为企业未来发展提供更强的人才支持力度。

  在知识经济时代下,无论是竞争强度的增加还是科学技术的变革,都必然会导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有所转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要想满足相关要求,应该把握好以下几点:

  首先,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需要表现出较强的人性化特点,应该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充分关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员工参与度,以留住人才以及吸引人才为着眼点,致力于激发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促使其可以在新形势下发挥出更强的能效,可以充分展示自身才能。

  其次,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还需要表现出更强的职业化特点,这也是当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面临的更高要求,应该充分研究市场发展规律以及企业自身发展需求,进而才能够较好实现对于自身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的有效制定,确保其可以为企业发展服务,符合当前知识经济时展要求,使得自身管理机制也能够更为系统和理性,避免在人力资源管理在出现较多的问题和偏差。

  最后,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还应该具备典型的资本化特点,这种资本化特点主要就是指知识资本,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能够充分意识到人才对于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将其作为重要的资本看待,尤其是在技术人才方面,更是需要充分提高重视程度,以此为核心提升竞争力,促使技术人才为企业未来发展创造更大的价值。

  在知识经济时代,传统的管理模式受到了非常大的冲击,为了适应新的经济环境,有必要积极借鉴和引进新的管理理念,以便于为人力资源管理注入新的活力。在这种背景下,企业必须要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重新定位,并对其管理模式进行创新。

  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创新发展中,为了更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要求,必然需要重点围绕企业文化建设下功夫,确保企业文化建设能够表现出更强的实效性,有助于留住企业人才,这也是符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基于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其往往需要首先明确企业文化主题和核心内容,比如当前很多企业通过“爱惜人才、重视人才”开展多种活动,营造较为理想的氛围,进而促使企业员工能够感受到企业的关怀。如此也就可以不断增强企业员工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促使企业员工更加愿意留在企业,并且可以明显提升自身工作积极性。当然,在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中还需要充分考虑到企业自身发展需求,能够将企业发展潜力和战略发展目标融人其中,如此同样可以较好促使企业员工意识到企业未来发展的无限可能性,增强其对于企业的认同,并且也能够明确自身工作发展方向,将自身发展和企业发展有效协调,更好体现自身价值。

  在未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落实中,必然需要重点围绕着相关理念进行不断创新调整,确保未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具备更强的时代适应性,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供理想的理念支持。在新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中,人才资源观是比较核心的重要内容,需要确保各个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能够充分意识到人才对于自身发展的重要价值,进而更加重视自身工作,能够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投入更高的资源,加大人才投资力度,不论是在人才引入还是在企业员工培训方面,都需要加大支持力度。从企业未来发展定位上来看,应该重点围绕着知识型企业进行努力,确保自身能够具备充足的人才储备,避免人才方面因为相关因素限制,而影响企业未来发展。当然,这种新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不仅仅是对于人资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而言需要转变,更是需要促使企业管理人员意识到知识经济时代下人才的重要价值,如此才能够在企业整体发展中更加关注人力资源管理。

  对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落实而言,收入分配制度是比较核心的一环。同样也是企业员工相对比较关注的内容,应该作为未来创新发展的重要目标和要点。针对企业收入分配制度的制定,需要充分考虑到当今市场经济规律以及知识经济时展下的新要求,了解企业员工对于该方面的需求,尽量体现较强的公正性和公平性,降低企业员工在该方面存在的明显矛盾和缺陷问题。结合这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收入分配制度的制定,应该综合考虑各个方面因素,对于企业员工的工作能力、业绩以及道德素质等,都需要充分考虑,进而才能够明确升职加薪的结果,确保其符合企业员工的自身预期,以此留住员工,并且充分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基于此,相应绩效考核机制也就需要进行不断完善,结合自身企业发展实际状况以及业务发展需求恰当设置权重,进而也就能够明显提升企业员工的内部良性竞争,并且有效激发企业员工的主人公意识,将自身利益和企业利益结合起来,最终为企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在知识经济时展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发展往往还需要重点关注人力资源培训环节,促使人力资源培训能够具备更强的时展适应性,促使各个企业员工都能够在培训工作后表现出更强的工作能力和业务能力,有效为企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基于此,企业未来人力资源培训工作需要首先从培训内容和目标入手进行恰当设置,确保人力资源培训工作能够具备更强的实效性,结合当前科学技术创新趋势以及企业自身发展需求进行详细分析,了解企业未来发展对于人力资源类型的需求,进而也就能够有效明确培训内容,实现自身工作的有效转变。此外,人力资源培训工作还需要重点把握好对于企业员工归属感的培养,在培训过程中促使企业员工意识到企业的重视,做好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对于企业内部人际关系也需要进行充分关注,营造适宜的工作氛围。

  在现代企业中,为了更好的进行分工,往往都会设立多个部门,这些部门的工作内容各不相同。企业应该结合员工的实际需求或者出于培训员工的目的实行企业内部不同部门之间的相互流动。知识型员工通常对工作内容具有更高的要求,他们更加追求自己工作内容的意义以及挑战性,假如使其长期处于重复性的劳动中必然会使他们感觉枯燥无味,工作积极性降低。对于这种状况,企业可以让员工在不同部门之间进行工作调换。这有助于帮助员工熟悉企业内部不同部门的业务,为企业培养出综合性的人才。比如日本索尼公司就制定了相关的制度,公司内部会公开公司具体部门的空缺职位,并且允许公司员工应聘到本公司的其他职能部门中去,员工工作岗位的调换不需要经过原本部门主管的批准,整个过程都是保密的。这一制度的实施有效降低了公司内部优秀人才的流失。

  综上所述,对于未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其在知识经济时展下面临着更多新的要求,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很容易表现出明显的限制因素。基于此,未来知识经济时代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落实,必然需要着眼于各个环节和要点进行不断创新优化,从管理理念、管理机制、管理人员以及手段等方面进行调整完善,促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符合新时展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够为企业未来可持续快速发展营造较为理想的人才条件。

  [1]刘哲.知识经济时代我企业业人力资源管理角色定位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8,(17):54-55.

  [2]原志红,王建鹏.关于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角色定位的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17,(10):88-90.

  人力资源是生产力构成要素的第一资源,同时也是现代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战略性资源,在企业利益最大化实现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明确,企业市场竞争压力增大,如何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巨大潜力,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成为现代企业所面临的全新挑战。企业只有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才能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以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满足企业可持续发展要求。因而,企业提高重视,对人力资源创新管理进行深入研究十分有必要。本文主要探讨了企业创新人力资源管理的必要性,并对人力资源的创新管理进行具体分析。

  所谓人力资源,主要指的是一定时期内组织中的人所拥有的能够被企业所用,且对价值创造起贡献作用的能力、技能、经验、体力等的总称,是各种生产力要素中最具活力和弹性的部分。人力资源具有基础性、重复性和通用性等基本特征,是一种特殊而又重要的资源,在企业利益最大化实现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是企业通过科学方法的运用,对企业员工进行合理组织调配、训练等,并做好利益各方的协调工作,保持人力、物力的最佳比例,从而充分发挥人的潜能,使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最终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在竞争性市场条件下,企业只有加强重视,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才能切实提高自身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必须重视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通过良好环境的营造,创新管理机制,从而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发挥人才的巨大作用,成为现代企业发展的全新课题。企业创新人力资源管理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1)有利于促进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开展。企业合理组织劳动力,协调好劳动力之间、劳动力与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之间的关系,最大限度发挥企业财力、物力、及人力的作用,促进资源配置的合理优化,从而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强有力保障。(2)有利于激发企业职工工资积极性,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最终目的是为企业营造良好的生产工作环境,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主动性,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价值利益的最大化。(3)有利于建立企业文化,促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文化是企业综合实力的重要内容,是企业发展的凝聚剂和催化剂,对员工具有导向、凝聚和激励作用。企业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是提高软实力,促进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重要保障。

  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理主要以事为中心,要求人去适应事,重使用而轻培育,这种管理理念和模式已不再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因而,须创新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更加重视人本,更加注重知识,更加突出战略,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现代化管理模式的实现。创新管理理念,要求企业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更加重视人的因素,采取多种方式和手段,为员工创造良好工作环境,满足员工的实际需求,使员工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参与到工作中,为企业创造更多、更大的价值。同时,还应重视能本管理和人本管理的有效结合,引入人才竞争机制,促使员工加强对自身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自身的劳动技能,实现企业与员工双赢局面。除此之外,企业还要树立全面的人才观,除了创新企业员工管理,还要强化对企业管理层及其管理人员的管理,促进企业人力资源创新管理各项工作的顺利、高效、规范运行。

  加强和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就是根据企业发展的需求,科学、合理地制定出具有前瞻性的人力资源规划,并使其具有一定的弹性。在知识经济大爆炸的当今社会,企业的经营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既充满变数,又具有无限商机,对人才的前瞻性培养极为重要。如何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做出人力储备计划,在保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同时,能够满足企业扩张性发展,成为现代企业创新人力资源管理的重难点。同时,企业人才储备和培养计划应具有一定的弹性,便于企业的战略性转移,避免人力资源缺乏,管理僵化而影响企业的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机制,需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和挖掘人才,最大限度发挥人才的创新活力。在人才选拔聘用方面,要创新选拔标准和选拔方式,将传统人才聘用的“学历为主”转向“能力为主”,更加重视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为各类人才实现自身价值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条件。同时,建立和完善员工定期培训机制和业务考核机制,在企业内部引入竞争机制,提供员工的竞争意识,提供员工的综合能力和水平,为企业和自身创造更多价值。

  改革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建立和完善绩效考核机制和奖励机制,形成奖罚分明、优胜劣汰、监督有力的新型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是现代企业增加自身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保障[3]。若对绩效考核机制的认识不明确,缺乏对奖励机制的重视,将严重挫伤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导致企业人才资源的流失,给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企业应加强重视,通过创建和完善奖励机制,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避免由于管理不善造成的人才流失,最大限度体现劳资分配的公平。同时需要企业加强对员工的考核,建立绩效考核机制,将考核结果作为提拔、晋级、奖励的重要依据,实行多劳多得制度,并鼓励员工在确保本职工作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最终达到企业与员工双赢的目标。除此之外,还要创新人才长效激励机制,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和重业绩、重贡献等分配原则,鼓励员工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并以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参与企业受益的分配。对高级技术人才,要通过特殊分配方法对待,努力留住人才,并使其能力得到最大限度发挥;对创新型人才,在本职工作中取得突出业绩和贡献的人才,企业应适当给予奖励。

  管理模式是人力资源能否在企业发展中发挥应有作用的关键。企业应根据自身发展需求,在决策层、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和一线经理之间建立起科学分工与协作的三维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保障企业人才储备和培养规划实现,并最大限度发挥人力资源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三维人力资源管理是一种新型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即企业决策层负责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是把关;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负责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业务,包括岗位分析、人才选用、薪酬设计、人才培养、绩效考核等等;一线经理主要是配合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相关工作,辅助决策层的人才培养工作。三者相互交叉,相互影响,形成企业对人力资源规划齐抓共管的局面,这不仅体现了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而且体现出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不断创新,满足了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人才管理要求。

  企业传统人事管理中,管理层及其工作人员的人事管理主要倾向于事的管理,这种传统的金字塔管理组织结构已不再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需要,而逐渐转向于网络管理组织结构。这需要企业不断创新管理队伍建设,提高对创新人力资源管理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将人本观贯穿于人力资源管理全过程,实现理性管理向人性化管理的转变。创新管理队伍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管理职能的创新。近年来,企业对人力资源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取得一定进展,但未能够真正达到战略高度,事务性问题的解决和上级领导交办任务的执行仍是企业人事部管理工作的重点,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力度不够,缺乏战略性思考。这就需要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管理职能进行创新,使之从辅、事务性的战术层面,向获取竞争优势的战略层面转变。只有转变人事部门的职能,才能提高人力资源的开发力度,为企业创造更大的利益和价值。(2)管理者角色的创新。由于缺乏系统思考,我国多数企业管理人员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只扮演着组织者、管理者的角色,职能重叠与分割并存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推进。这需要企业转变管理者角色,使管理人员成为企业战略经营伙伴的角色,从而促进各项管理工作效率的提高。(3)技术创新。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也越来越普及,企业应积极引进先进技术,为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这不仅实现了企业人才培训、考核等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公平性和合理性,还能提高管理质量和效率,避免人为失误。

  人力资源是一种特殊而又重要的资源,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影响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企业要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谋求更大发展,须加大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在原有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和创新,以适应时展的需要,满足企业可持续发展需求。这就要求企业不断创新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健全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和奖励机制,切实创新管理模式,最终增强企业的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只有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才能使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在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的同时,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达到企业与员工的共赢。

  [1]王威,赵淑华,安书行.新能源勘探开发过程中技术与人力资源的创新管理[J].科技资讯,2012,(25):139.

  科技是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我们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握世界科技发展的大势,抓住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立足对我国长远发展起关键与先导作用的重要科技领域,进一步明晰科技发展的着力点。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能源体系。综合分析世界及我国化石能源可开采储量以及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的需求和环境承受能力,我国能源消耗必须向大幅度节能减排方向发展,大幅度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度。比较理想的是,到2050年,单位GDP能耗相当于届时发达国家的中等水平,化石能源消耗量同2005年相比增加不超过0.5倍,先进可再生能源达到25%-30%,水电和核能达到20%-25%。近期应重点发展节能和清洁能源技术,提高能源效率,力争突破新一代零排放和二氧化碳大规模捕捉、储存与利用的关键技术,积极发展安全清洁核能技术和先进可再生能源技术,前瞻部署非传统化石能源技术。中长期应重点推动核能和可再生能源向主流能源发展,突破快中子堆技术、太阳能高效转化技术、高效生物质能源技术、智能网格和能源储存技术,重点发展可再生能源技术规模化应用和商业化,力争突破核聚变能应用技术,建成我国可持续能源体系。

  有效突破水问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式制约。我国是全球人均水资源贫乏的国家之一,正面临最严峻的水问题挑战。解决我国水问题,从科技角度看,近期要加快开发水污染综合治理技术、水污染物减排与清洁生产技术、饮用水安全保证技术等,重点发展节水和循环利用技术、高效低成本海水利用和淡化技术等,前瞻部署和发展水生态系统相关科技问题,初步建成节水减排型社会的技术支撑体系。中长期建成行业性节水和循环利用技术体系,开展重点行业和重点城市、区域的技术体系示范,开展湖泊、流域水体生态系统修复工程,使我国主要水体污染得到根本治理,研究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条件下的水资源和水生态系统变化的适应技术并进行示范。

  从基本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逐步过渡到有效修复生态环境。全球环境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我国已呈现大范围生态退化和复合性环境污染的严峻局面,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近期要坚持和完善源头治理战略,重点开发生态和环境监测与预警技术、重污染行业清洁生产集成技术、废弃物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技术、温室气体减排技术,开展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典型生态功能退化区综合整治的技术集成与示范。中长期要深刻认识自然系统的演化规律和人类活动对自然系统的影响,系统认识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和变化趋势,建立生态、环境、气候综合监测与预警系统和生态补偿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