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富注册」平台登陆
当前日期时间
公司:天富注册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 话:400-822-5216
联系人:张骏捷
网址:www.xazmhbgc.com
邮 箱:7535077@qq.com
地 址:贵州省贵阳市天富新能源科技
大时代娱乐-登录
作者:an888    发布于:2024-01-31 22:15    文字:【】【】【

  大时代娱乐-登录摘要:按起主导作用的能源类型不同,将人类经济发展依次分为薪柴、煤炭、石油(Petroleum,包括油和气)和后石油时代。其发展史表明,新型能源从诞生到居主导地位要有相当长的过度期,其在能源构成中的比例也可有起伏、有逆行性变化。后石油时代是多种能源并举因地制宜互补式发展的全新时代。新能源将依靠科技发展获得市场竞争力而迅速增长。因有更多更便宜高效的多种能源供应,化石能源在能源总量中的比例将逐渐下降。与世界对照,中国能源整体上仍处于煤炭时代。这决定着中国的近中期能源总体战略:要持续提高石油、特别是天然气在能源消费构成中的比例,重视能源发展的环境影响、特别是煤炭生产和消费的清洁化,积极稳步地发展多种新能源。

  关键词:能源时代 煤炭时代 石油时代 后石油时代 中国的能源时代 中国的能源战略

  在不同的研究领域人们按不同的角度将社会和经济发展划分为不同阶段、或称之为时代。人类的生话和生产离不开能源,以能源为标准所划分的时代与社会和经济发展与的时代、阶段划分紧密相连,但毕竟在其内涵与时限上有相当的差异,各有其独特之处。能源时代如何划分,特别是中国的能源总体上处于什么时代,这对认识中国国情、研究中国能源发展战略有重要意义。应该说,对此尚有不同认识。笔者愿以此文作引玉之砖,就敎于同仁。

  按能源构成的特点,特别是处于明显优势和主导地位的能源种类,可将世界/国家的能源发展划分为不同阶段。首先是薪柴时代。人类学会用火,大为改善了其生存条件和营养状态,明显加速了人类的进化。这使其有可能从石器时代进入陶器、青铜器、乃至铁器时代。大致与人类社会的原始公社、奴隶社会,乃至封建社会相应,人类生活、生产所用的能源几乎全部来自生物质的木材、草料秸杆。对水能的利用(如水磨、水车)及其他能源的利用是罕见的,故能源学家无歧议的称之为薪柴时代。随着生产的发展,木柴烧制的木炭启发人们开始注意煤炭,其单位体积/重量发出的热量明显高于薪柴,这对金属冶炼的意义尤大。随着蒸汽机的发明,煤炭的使用量明显上升,他促进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先进国家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工业文明以勃勃生超越了着农业文明。煤炭以明显优势超越薪柴,居于各类能源之首,能源进入煤炭时代[1],至20世纪初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95%左右(图1)。

  人们向地下矿产资源的采掘促进了对石油的认识,内燃机的发明和日益广泛的应用推动着现代石油工业的发展。石油以其超越媒炭的热载量,特别是高效清洁方便,配合内燃机走向世界。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社会获得了进一步加速发展的动力。到20世纪20至30年代煤炭占能源的比例降到85%左右,石油达到10%左右。相继发生的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加深了人们对其优越性的认识。二战后中东石油新发现使世界石油产量有快速增加的可能。经过近20年发展的累积,在20世纪60年代初,世界能源构成中煤炭与油气由平分秋色发展到后者占优势(表1)。世界能源开始进入石油时代。

  Petroleum是由拉丁文Petra(岩石)和Oleum(油)两词组成,显然指液态原油(oil)。但在西方社会和学术界也流行着其广义含义:可以是地表和地下的气态(天然气)、液态(原油)、半固态和固态(重烃、沥青和地蜡)的碳氢化合物(烃)及其衍生物[2]。在汉语中Petroleum多译为石油,显然仅取了其狭义概念;但在学术界(特别在与英文对照的专业性用语中)仍多用其广义含义。本文中所称的石油时代恰为广义的石油。表1的显示即使在2010年世界石油在能源中的比例也仅是略高于煤炭,远未达到在能构成中占“明显优势”。但从广义概念来说,从上世纪末以来(狭义)石油和天然气所占比例己达60%左右,可以无愧石油时代的称谓。

  人类历史上石油的发现和小规模利用已有很长的时间。早在19世纪初已开始蒸馏法炼油[3]。1859年美国第一口机械钻井打出了工油流,标志着现代石油工业开始。此后,经济需求和技术发展促进其产量以加速度增长。他用了约100年的时间才完成了向石油时代的过渡。此实例与从薪柴时代向煤炭时代的转变类似,向我们表达了一个信息;从新能源的产生到他替代旧能源而居于明显领先的地位需要一个不短的历史过程。这与社会经济制度的变化类似。换言之,旧能源旧体制有着相当大的发展惯性。之所以出现这类现象受两类因素制约。第一,生产的发展主要依靠科技进步,而后者有个长期积累逐渐发展的过程,有个在前人基础上继续攀升的过程,他绝不能一蹴而就。第二,世界发展有明显的不平衡性,经济发展的巨大差距使有些国家/地区油气成为成为能源构成的主力,但另一些国家/地区可能还停留在煤炭、甚至薪柴时代。这样,以全球均值计的进入石油时代的时间就可大为推后。从全球历史发展角度审视,科技发展和不平衡性的减弱两因素都有逐渐加速的趋向。似乎可预言:随时间推移能源时代的更替会有加快之势。

  深入研究发现,能源构成的实际变化并不像图1那样圆滑的类正弦曲线,而呈不规则的变化。这种变化受全球经济起伏制约,也会受发展不平衡格局改变的影响。第一、第二次石油危机的前后就是个明显的例证。第一次石油危机前的情况可以1970年为代表,按表2油气和煤炭占能源的比例分别为64.2%和29.4%。第一次石油危机的突然到来,油价大增,使石油消费国经济受到巨大冲击,经济运行混乱、GDP增速明显降低,甚至有的国家呈现负值。但能源运行的惯性使其来不及明显改变动力和原料的构成,以致仅降低了能源构成变化的势头,构成本身却变化不大。1973、1975、1977年所对应的上述两比例数依次为63.4%和26.0%、

  65.7%和26.4%、65.7%和26.1%。1970至1980年间石油的比例先升后降、总体降低1.5%,煤炭比例下降趋缓(特别是其中后期),仅降了2.9%。为了应对石油危机,石油进口国建立了经合组织(OECD),特别是成立了专门应对石油短缺的国际能源署(IEA),采取了“市场力量战略”为主体的一系列准备和对策。于是当第二次石油危机带着猛涨的油价降临时没有使经济出现明显的动荡,有效的战略战术储备和有序的能源切换基本保障了经济的稳步运行和增长[4]。第二次石油危机后石油在能源中的比例加快下降、天然气的比例加快上升,他们在1985年分别为39.4%、20.3%。这使得该年油气占能源的的比例(59.7%)比第二次能源危机前的1979年(65.3%)降低了5.6%。在其他能源比例变化不大时,迫使煤炭比例也1979年的25.8%升高至1985年的28.4%。无独有偶,这种经济困难时煤炭比例上升的能源构成逆行性变化也出现在1998年金融危机以后的数年中[5]。他们雄辩地说明,能源构成的变化是受市场规律控制的。为了生存和盈利企业更加垂青廉价的能源和原料。

  表2 1970至1985年第一、第二次石油危机前后世界基础能源消费构成变化 %

  前已述及,从广义角度上看Petroleum包括了石油和天然气。所以,从汉语表达上石油时代也可称油气时代。如仅从狭义的石油来说,即使在的比例最高的上世纪70、80年代也不过45%左右,远低于居能源构成明显优势地位的要求。这更支持了所谓石油时代的石油是广义的概念。从地下油气的赋存规律来说液态与气态烃类基本上相当的,这就是业内人士常说的油气资源参半。从生产开发上说石油比天然气更易保存运输和利用,石油更早更多地被开采。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烃类有更大的需求,而气的储存运输技术有了相应发展。特别是天然气比石油有更好的环保性能,也是更低成本的化工原料,天然气生产有后发优势、增长更快些。就这样,他在上世纪末期才达到占能源消费的20%左右。按照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的数据,2012年全球天然气的能源的比例为23.9%,既使以近年页岩气快速增长的美国计也只为29.6%。无论按2011年公布约2030年世界能源展望中的预测,还是按2013年末公布的IEA对2030年的预测,届时世界能源构成中的石油比例都大于天然气。进一步看,按2013年末公布的埃克森美孚对2040年的预测,届时全球能源消费总量比2010年增加30%,而其中天然气增加达65%,但此时其所占比例仍低于石油。看来,在新能源有较快增长的背景下,世界能源构成中天然气所占比例略高于石油的情况可能要到本世纪中后期才能出现。所以提出单独“天然气时代”是不够确切的[6]。如果研究需要可以将石油(Petroleum)时代按油气谁占比例稍大再划分为前、后两个(亚)时期。从学术研究角度上看,强调目前和今后要更加重枧天然气、加快天然气发展无须用“时代”这一术语来表达。

  既然不同意天然气时代的提法,那么在石油时代之后应是什么时代呢?笔者同意后石油时代的称谓。对此可做如下解读。

  首先,他是能源发展上的一个全新时代,他不再是某一能源以绝对优势代替另一种能源,而是多种能源并举、因地制宜互补式发展。过去受经济发展和科技发展水平的限制,人们在某种程度上是在被动地选择所使用的能源,有什么就只能用什么,或者当不用什么就会难以生存发展时就使用什么。如以内燃机时代人们只能选择油气,而不能不淘汰煤炭:又如当年丘吉尔为了获得海上优势而决定舰船全部烧当时英国还很稀缺的燃油[7]。而现在人们为了更强大持久的动力却又在大力制造核动力潜艇和破冰船。多能源并举的后石油时代意味着人类依托科技发展的高水平而在能源上获得了相当程度的主动权、获得了更高的自由度,从而可以更快地推动社会发展。

  第二,他意味着化石能源将长久地发挥作用,而不是像某些人预料的那样很快就走下能源舞台。受“峰值论”、“枯竭论”的影响,认为石油产量已经或即将走上减产路、不久就会无油气可用的悲观论调曾多次在许多人心头蒙上阴影,甚至产生些“为石油而战”的伪命题。而常规油气的不断发展,特别是非常规油气的强势崛起,使人们摈弃了这些观点[8]。保守地说,他完全可以支持人类顺利地走入下世紀。如果说油气产量在本世纪中后期有所下降,那并是什么资源枯竭,而是有更多更高效的能源替代,人们无须生产那么多而已。化石能源中最令人关注的是煤炭。说到他对环境的影响,许多人认为是“髒”能源,欲去之而后快。实践证明,他将会缓慢、又起伏的降低在能源中的比例,但会长期存在。这不仅是因为在某些地方使用方便廉价,更主要是依托快速发展的科技可以清洁化使用、可以对症下药地使之与环境友好。总之,没有“坏能源”,只有对能源不合理的利用。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可以使人们以更小的代价获得更大的收益,而这恰是市场配置资的基本原则。从这个角度上说化石能源的多元化发展是个长期有效的战略。

  第三,人们要积极但可更加科学地发展新能源。非化石能源是后石油时代的日益重要的能源类型,特别是可再生能源的兴起是众目所瞩的问题。这一点可以说是全人类的共识。但在如何发展上却有一定的分歧。受化石能源枯竭论和其因对策不良而产生的环境负面效应影响,有些人认为必须在短期内完成新能源替代的“革命”,似乎不如此便会陷入无能源可用或环境将崩溃的危机中。在其因发展不够成熟而缺乏市场竞争力时就大量使用了政府补贴的形式。大量且长期(如德国一开始就应许给20年的上电网补贴)的财政输血使之在短期内会有一定的“政绩”。但这却降低了其提高科技水平降低成本的动力。温室的花朶难经受风雨的考验。在1998年金融危机使经济运行遇到困难后,不但中国在补贴下跃进式发展的风能、大阳能产业难以为继,就连经济和和科技水平较高的OECD国家用煤量也持续反彈[9]。“绿色”喊得最响的欧盟在财政捉襟见肘,纷纷大幅度缩减补贴,而削减补贴受到民众的反对,以致影响到选战,“政绩”反倒为政敌提供了攻击的靶子。类似的情况在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存在。事实教育了我们,需检点一下新能源的发展思路。要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让市场而不是政府的某种意愿决定资金流向。在新能源发展水平不够高、缺乏市场竞争力的情况下把有限财力集中在各种新能源和能源清洁化的科技研发上,甚至在过渡到大规模生产前以财政支持“放大样”(逐步增大年产量级别的工厂)的建设和运行,以取得系统的数据。但不轻易直接对生产品和消费者予以补贴,特别是长期补贴。在充份试点成功后再大规模推广。承担能源主力的基础能源长期发展,恰给新能源的“从容”发展提供了时间,初期着重于打好基础又给其后少走弯路加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表3形象地显示直到上世纪末煤炭在中国能源构成中仍居绝对优势,大于70%。其所对应的1970至2000年的30年中经济发不够快且起伏较大,能源消费总量平均年增率为5.49%。2000至2009年的9年期间GDP快速增长且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较高,能源消费总量平均年增为率8.11%[10]。能源的紧缺使2005至2009年间煤炭比例重回到大于70%,甚至石油比例也呈略降之势。显然,这种经济的快速增长在能源上是以煤炭使用量大增为支撑的。此后到2012年的3年间经济发展速度稍降、能源消费量年均增长率也降到5.65%,相应地煤炭占能源比例也略低于70%,2012年仍为67.5%(表3)。还可以参考BP世界能源年鉴的资料,在其能源总量中包括了新能源的条件下,笔者计算2012年中国煤炭、石油、天然气占能源的比例依次为68.5%、17.7%、4.7%,其余9.1%中核电、水电、新能源分别占0.8%、7.1%、1.2%;作为对比在全球总计中煤炭、石油、天然气占能源的比例依次为29.9%、33.1%、23.9%,其余13.1%中核电、水电、新能源分别占4.5%、6.7%、1.9%。无论从油气、还是仅从天然气所占比例上看,目前中国的能源构成仅只能与上世纪40年代后期的全球的平均数字(表1)相比。从这点上看,中国仍处在能源的煤炭时代。

  对于中国未来的能源构成,我国的系统情景分析中可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课题组依据直到2007年的历史数据的预测为代表[11]。对其在“节能情景”所作的预测值按2010年和2012年的实际值验证,发现计入新能源的能源消费总量预测值偏低,如2010、2012年预测为31亿吨标煤和33.8亿吨标煤,而实际值为32.5亿吨标煤和36.2亿吨标煤。这说明该预测的一些指标至少在近期仍属偏乐观的。按该预测2035年的能源构成中煤炭、石油、天然气分别为51.5%、24.8%、16.5%,油气合计值比煤炭低10.2%。按照上面提到的IEA于2013年末的预测,2035年中国能源构成中煤炭、石油、天然气的比例依次为53%、18%、12%。油气合计值比煤炭低23%。看来,直到本世纪30年代中国还难以说进入了石油时代。

  还必须注意到中国经济和能源消费抅成的巨大不平衡性。中东部经济的发展程度明显高于中部,特别是西部。再加上中、西部又是主要煤产区,因而其煤炭在能源中的比例会远高于全国均值。据中国统计年鉴资料,2009年人均生活用能城镇为336kgce,而农村仅为184 kgce,前者为后者的1.83倍。经济落后交通不便的许多边远农村甚至还停留在薪柴阶段,生活用能靠木柴秸秆,生产靠畜力、人力。

  大量事实证明,无论社会、经济还是能源都有其客观发展规律,有其阶段性和互相依赖性。在一定条件下他可以加速(尤其是能充分利用后发优势者),但不容易超越。现阶段的能源战略对策的形成必须要考虑国情和时代的特点。一方面要立足于中国整体上仍处煤炭时代的前半期,即使可在近期内使GDP总量上名列世界前列也不可能在短期内进入后石油时代;另一方面要看到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城镇化水平迅速提高,使之面临着能源供应和环境保护的巨大压力。中国必须有超越前人的能源发展新思路、新对策。限于篇幅,这里仅就本文所讨论的能源构成方面的问题作些探讨。

  应该说,这是各国在能源的煤炭时代后期和石油时代前期都必须采取的战略对策。鉴于我国在能源上几乎落后了一个时代,油、气在能源构成中的比例相当低,难以适应石油时代的生产方式持点,我们必须加速追赶。否则,能源结构的不合理将明显阻碍经济的合理运作,产生的严重环境问题会形成影响深远的负面效应,他们进而导致整个社会发展的不可持续性。

  为此,必须解放思想,加速油气的供应:在生产上是油气并举、常规与非常规并举、地下油气采出与煤制油气和生物制油气并举[12];在能源消费上要把节能放在首位,在利用方式上要集中式大规模使用与分布式互补式并举等。

  众所周知,我国资源禀赋具有(相对)多煤、少油、贫气的特点。即使我国油、气产量可进入世界前列,但我们仍将要在2020年前成为世界第一油、气进口大国。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更加要重现煤炭的清洁化、环保化利用。从开发上要尽量减少对地表,特别是水资源的负面影响;从利用上要大幅度减少,乃至消除对环境的污染;还要注意提高其能源利用效率,这是降低我国能源强度遏制能源消费总量过快上升的重要保障。许多先进国家在煤炭生产的现代化、在大型煤电站的环保高效上已取得令人瞩目的进展。近年来我国一方面加快引进其他国家的科技成果,另一方面下大力气针对国情开展有创新性的基础性、应用性研究,特别是以逐步放大的规模进行煤制气、煤制油和煤(基)化工的工业化生产实验。在许多工艺、设备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获得自生知识产权,部份产品己具备市场竞争力[13]。这些工作给我们两方面的启示。第一,面临着许多待解诀的难题要持续加大其科技投入,要使许多在实验室里可完成的项目,尽可能快地转化为工业性生产。对已投产的项目要逐步降低其成本并以数年的持续运行判断其设备的可靠性、抗风险能力、长期生产的环境影响等。这方面确实是任重道远。第二,已取得的进展使我看到新的希望,看到煤炭清洁化、与环境友好的可能性。有可能充分利用我国的煤炭资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在煤炭占能源比例较高的情况下保障能源供应和环境健康,迎接多能源因地制宜发展的后石油时代。

  上世纪后期以来环境保护,特别是要求能源低碳化已形成了影响巨大的社会思潮。进而认为水电、核电等非化石能源也危及环境,把希望寄于可再生的新能源。在期望值很高、重金投入情况下他获得了很快的发展,这无疑是好事情。但应注意到也出现了些发展中的问题,出现了认识上的误区。首先,在目前基础不牢的情况下新能源的市场竞争力尚不足,为促进发展多数国家采取了直接给生产者或消费者以补贴的政策。对其负作用本文前面已作出了分析,拔苗助长将适得其反。看来,在目前还是要将主要精力(包括补助)用于基础性研究和降低成本的实践性技术攻关上,而不过分着力于产量的增长。这就是小标题中强调稳步发展的含义。其次,目前的发展似乎都集中在风能、太阳能的大型发电上,对多种新能源(如地热能、海洋的波浪潮汐和温差能等)因地制宜发展和互补式利用注意不够[14],某些新能源类型还处在基础性研究阶段。此外,一些新能源装机容量年增率颇高长使部份人产生了其可迅速取代基础能源的误导。但装机容不等于实际的发电上网量;也没有注意到由于其基数过小,高增长率并不足以形成足够大的产量,以致在相当一段时期内其占能源总量的比例仍停留在相当低的水平上。按BP世界能源年鉴的资料,2012年中国和世界新能源占能源消总量的比例分别为1.2%和1.9%。

  [1]张抗、周总瑛、周庆凡,中国石油天然气发展战略,北京:地质出版社、石油工业出版社、中国石化出版社,2002,743_759

  [2]《英汉石油大辞典》编委会,英汉石油大辞典,北京:石油工业出,2001,1056

  [3]王才良、周珊,世界石油大事记,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8,_1_13

  [4]陈悠久主编,石油输出国组织与世界经济,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8,215_645

  [5]张抗、张艳秋,欧洲能源消费构成变化的启示,中外能源,2009,14(4),7_11

  [7]丹尼尔耶金,石油大博弈(上),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1_114

  [8]张抗,从石油峰值论到石油枯竭论,石油学报,2009,30(1),154_157

  [9]张抗,美国页岩油气产快速增长及其启示,石油科技论坛,2013,32(5),30_35

  [10]张抗,近年我国能源消费量变化分析及其对能源发展战略的启示,中外能源,2012,17(7),1_12

  [11]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课题组,中国2050年低碳发展之路,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1_166

  [12]张抗、张璐璐,全方位力加速油气生产,中外能源,2013,18(9),1_6

  [13]杨春生,发现代煤化工有利于降低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中外能源,2013,18(11),1_8

  [14]陈从磊、徐孝轩,国外能源公司地热能利用现状以及对中国石化的启示,中外能源,2013,18(11),21_25

  支持单位: 中国企业投资协会中国动力工程学会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中国城市燃气协会 承办单位:北京中能网讯咨询有限公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