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富注册」平台登陆
当前日期时间
公司:天富注册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 话:400-822-5216
联系人:张骏捷
网址:www.xazmhbgc.com
邮 箱:7535077@qq.com
地 址:贵州省贵阳市天富新能源科技
百事注册-挂机
作者:an888    发布于:2024-03-10 05:09    文字:【】【】【

  百事注册-挂机在未来,火电是必然会被取代的,但是关键问题是,“未来”有多远,10年、100年还是1000年?在毒理学中有一句话叫“抛开剂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在火电行业也一样,抛开时长谈未来都是耍流氓。

  应然和价值判断上来说:火电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据社会总排放量的大头,必须要淘汰,而且最好马上淘汰。

  实然和事实判断上来说:火电在过去、现在和一定时间的将来,它都将是出力最稳定、调节性最强、最经济的发电方式。

  如何解决这种价值判断和事实判断上的矛盾,是在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上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就目前而言,我认为中国的新能源行业可能还没做好扛起大旗的准备,思想上没准备好,技术条件上也还没达到。正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新能源行业在我国已经有了十几年的大力扶持,但是在这次电荒危机中,新能源并没有展现出应有的承担能力,一切还是只能依靠火电。

  以风电为例,目前而言,没有火电和水电打捆的风电,就像一盘散沙,不用电网波动,自己走两步就散了。

  风电的个性是当我们不想要它的时候,它的风机呼呼直转;当我们最需要它表现的时候,好一点的时候是没有风转不了,坏起来直接给尥蹶子解列脱离主网,让亟需电力供应支撑的主网雪上加霜。

  也就是说风电的发电特性和大伙儿平时的用电习惯是完全相反的。白天,无论是工厂、楼宇还是居民用电,都是高峰期,可这个时候别人风小,风电说恕小爷不伺候,要伺候请等风起;晚上,用电低谷,这个时候呼啦啦的狂风阵阵,甭管你要不要,反正我狂发电。除非储能技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能够在大型风电基地旁边直接吸收风电,需要的时候再往外放,否则风电这傲娇的小脾气没治;

  这个可能稍微专业了点,简单来说就是当电网发生扰动或者故障后,主网局部可能发生瞬间电压跌落,这个时候发电侧一定要给力,具备穿越低电压的能力。千万不要背后捅主网一刀,直接脱离电网,成为拖垮主网的那一张多米诺骨牌。

  传统机组,火、水、气、核等,都可以通过快速励磁调节,支撑起电压,保证主网波动时的可靠运行。但,风电就不(严格来说是很多的中国风电机组),事故发生后,小爷直接就闪了,哪管他洪水滔天。

  并且,我们一定要明白,中国的风电和欧洲的风电是不同的,不要强行比较,也不要说什么你看别人德国为什么风电就搞得这么好、渗透率那么高,你中国天天就嫌弃别人?

  再次回到那句名言:离开剂量谈毒性是耍流氓。类似的话也适用于电力行业:离开规模谈渗透率是耍流氓。如果中国只有德国这个体量,并且能够借助欧盟一体化在新能源出力高峰将电大规模卖出,那么中国达到和德国类似的水平指日可待,不要低估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能量,其实青海省在去年六月就已经宣称全清洁能源供电一周了。但是就算是在德国这种工业高度发达的地方,并且有周边一溜敢怒不敢言的小弟有时候不得不含泪接收德国高峰时期的新能源发电,德国电网由于渗透率过高,不得不常常对电力输送采用大范围的人为干预措施,而且德国居民用电成本十分之高,这种甘愿为新能源买单的情怀只可能出现在发达国家,在我国可行性不高。

  德国的气候条件与经济条件(发达且稳定)决定了它可以采用陆地分散式风力发电。德国的风电绝大多数小于50MW,能够就近接入当地110kV变电站。分散式保证了风险的对冲,特别是对于风电的波动以及解列。

  但是中国则不然,中国是典型的负荷中心与发电中心不协调国家,东南地区经济发达,为负荷中心,但是缺煤、少光、缺风;西北、西南地区经济相对落后,但是煤多、水多、风多、光多。这种不协调决定了中国的清洁能源利用智能寄希望于打造数十个超大型清洁能源发电中心,然后通过特高压通道(直流或者交流)输送到东南负荷中心(顺便说一句,南方电网当年成立的主要任务就是西电东输,可以说没有西电东输就没有南方电网)。

  这种集中发电、集中运输,又将风电的反调节性、波动性、不稳定性极大的放大了。

  除了风电,核电投资太大且周期太长,水电面临优质站点减少且与核电一样周期长的问题,并且需要搭配特高压输电,太阳能的话,负荷中心江浙沪等地太阳能资源不好,而资源禀赋好的川西、新疆、广西等地,负荷又小,也需要特高压,其波动性并不亚于风电(特别是日全食的时候,不是开玩笑,前几年日全食德国电力系统如临大敌),因此也需要火电和水电等稳定的电源进行打捆输送。

  有两方面电网公司和发电公司正在尝试和探索,一个是有些新能源基地要求配置总装机容量20%的储能,这能很好的解决波动性的问题(但是储能技术这么多年来其实一直是基本停滞的,目前储能的购买价格和后期的更换维修价格并不是一般新能源公司能够承受的),同时还要提高预测精准水平,这一块目前进展不错。

  一个是需求侧管理,其实目前大规模装配的电动汽车就是很好的家庭储能,如果能够通过需求侧管理将电动汽车的储能运用起来,削峰填谷的作用还是很明显的,这一块儿尚在探索之中,电动汽车作为储能应用比较长远了些(需要搭配阶梯电价),目前我们公司试点应用比较成熟的是电蓄冷项目,例如天府新机场里面就用了亚洲最大的单体电蓄冷工程,高新区也有很多商场里面在我们公司的推广之下应用了该技术,简而言之就是在电价低或者用电低谷期(例如凌晨之后)的时候用电制冷水,在电价高或者用电高峰期(夏天的中午和下午),不用空调而是用冷水循环给室内降温。

  但是,我们还要像鲁迅先生一样,多想一步:娜拉出走之后会怎么样?(火电淘汰之后会怎么样?)

  对于娜拉出走之后的事情,虽然我是电力从业者,实际上目前为止我还是比较困惑的,我没有完全想通。

  风能、光伏,受季节和天气影响;其中,海风相对稳定些,但只能在沿海地区铺开。全国范围内应用,风能光伏依然无法满足稳定诉求。

  氢能,最大问题在氢不具备液体能源(比如石油)在能量密度、管道及跨海输送、长期储存方面的优势。全国范围内运输液化氢,安全性远比不上用火车拉固体煤。

  相较而言,甲醇是目前前沿观点认为很合适的大众共有能源载体。但在国内,还不是主流。

  因此,剩下的选项就剩核电。如果撇开观念因素,以稳定供给为核心要求,核电可以对火电做完美承接。

  然而,核电作为主流能源被全社会接受,有个过程,甚至正面临各种力量的百般阻挠。

  火电,仍将在一段时期内发挥无可替代作用,这个无可替代的时间,要看非化石能源发电系统上马的总体进度,搞不好,还挺长的。

  ”9月28日,在“2021湖北高质量发展资本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郭剑波表示,“中国将在2030年先实现碳达峰,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我们需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双碳”目标提出来以后,社会各界综合起来主要有三个行动,郭剑波说,一是减少碳排放,二是增加碳汇,三是负碳技术。能源转型主要的举措,一是在生产侧用清洁能源替代化石能源,二是在消费侧用电力替代,因而电力行业成为“双碳”目标的主战场。

  在电力场景方面,根据预测,2060年前,大约消费总量为46亿吨标煤,非化石能源占比在80%以上,主要以风、光为主要能源,且主要转化为电力的形式应用,能耗大幅度降低的同时,需要GDP保持增长,难度较大。

  理想很美丽,现实却很骨感。目前火电是七成,但是装机量火电仅仅到了49%,那剩下的两成就是新型能源不稳定导致的火电反比增加。新闻是夸的仅仅是煤电装机容量降低到50%,但是风电、太阳能都不靠谱,到了晚上和冬季还是靠火力发电。

  所以,新能源如何求稳是关键,大规模的储电才是实现新电力系统的基石,苹果曾购买了特斯拉储能电池组,来建设太阳能发电站,想必储电系统是全世界需要攻克的难题。

  太阳能、风能的确是清洁,但是不稳定就是其先天劣势。只有构建大量的储能电池组,才能实现和火电一样的功能。但是储能电池组就比煤炭环保吗?未必,大规模的储能电池组的生产和报废同样会产生污染。未来储能电池组的污染量,才是决定火电发电厂生死的关键因素。所以,郭建波院士也表示,难度较大。

  气候问题说大一点关系到人类社会的前途与命运,说小一点关系到各国的不同利益,是一个涉及多方利益博弈的最复杂的全球议题。

  虽然是全球性议题,但是在这个议题上有话语权的就是几大主要经济体——中国、美国与欧盟。

  这几大经济体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上,也就是节能减排的立场上又有区别。

  欧盟成员国大多属于发达国家,经济结构以第三产业为主,目前碳排放量很低,另一方面,欧盟离北极最近,全球一旦变暖导致北极冰川融化,首先倒霉的就是欧盟各国(环保公主出自于北欧的瑞典就是这个原因)。

  另外,在碳排放问题上制定比较严苛的标准,也能压制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产业升级,挑战欧盟国家在高端产业的垄断优势,所以欧盟在节能减排问题上态度最激进。

  早在十年之前,欧盟就希望全球把碳排放进行量化,各国分配一定的碳排放权,碳排放超标就要花钱去其他国家买碳指标。

  欧盟这个立场当然遭遇了其他碳排放大国(中美日印)的坚决反对,但是欧盟很鸡贼,明着不行就来阴的。

  2012年1月1日,欧盟不顾全球各国家的反对,强制性推出了“碳排放交易费”法案,根据这个法案,只要在欧盟起降的国际航班,都要为欧盟规定的配额标准支付碳排放交易费,拒绝支付将面临巨额罚款或者直接停航的待遇。

  按:欧盟规定的碳排放配额标准是按照2004—2006年各大航班公司碳排放水平的85%作为上限,欧盟部分成员国人口增长与消费水平基本停滞,所以,欧盟航空公司航班未来不会超过这个上限,但是中印等发展中国家本来消费就有很高的成长性,我们每年都要增加大量客机,按照欧盟标准就会支付巨额的碳排放交易费。

  欧盟为啥会这么干?它就不怕其他国家报复性地对欧盟客机也强制性收取碳排放交易费吗?

  一旦其他国家效仿,对欧盟客机同样征收碳排放交易费,那么对客机征收碳排放交易费就会推广到全球,碳排放与经济指标挂钩的概念就会传递到所有乘坐飞机的高端人群。

  只要撕开这个口子,那么未来欧盟在全球节能减排议题上让碳排放权与经济指标挂钩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后来在中美日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强烈反对下,中国甚至取消了对空客高达一百多亿欧元的订单,才逼迫欧盟在2012年10月“暂缓”实施这个“碳排放交易费”。

  首先,美国是全球排名第一的碳排放大国,其原因主要还是美国民众碳排放量太大了。

  美国与其他发达国家不大一样,地面通勤的公共交通工具很少,一般都是私家车解决;美国家用电器渗透率很高,人均用电在发达国家也名列前茅;另外美国人均肉类消费在发达国家也是首屈一指的。

  以上因素决定了美国碳排放量几乎是压倒性超过全球其他国家。所以,一旦全球进行碳排放权分配,美国怎么分配也不够用,就只能花钱找其他国家购买碳排放权,这是美国很难接受的——从来都是美国撸别人的羊毛,怎么能让别人撸美国的羊毛?

  中国与美国情况差不多,也是碳排放大国,但是中国人均能源消耗远比发达国家低,只是因为中国是制造业大国,导致碳排放也很高。

  对于中国而言,一旦全球进行碳排放权分配,也会面临美国一样的问题,就是怎么分配也不够用,就只能花钱找其他国家购买碳排放权,这对于中国也是不能接受的。

  中美两国虽然都是反对欧盟比较激进的碳排放权分配的立场,但是中美两国也有推动全球节能减排的动力。原因我们一个一个来说。

  美国的基本盘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这个地区的人群对气候变暖还是很关注的,在全球范围内推动节能减排来应对气候变暖是这部分人群的诉求,另外,美国新能源产业资本是支持的金主之一,通过在全球范围内推动节能减排有利于美国新能源产业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

  所以,美国虽然有动力推动全球节能减排,但是这个动力只占美国人群的一半,也就是执政时期对节能减排比较积极,共和党执政对这个问题就比较冷淡。

  2018年我国在进口4.2亿吨原油的情况下总共消耗了6.25亿吨石油,而美国当年消耗石油规模为23亿吨,人均6.7吨!是我们人均的30倍+。

  假如我们要让14亿中国人都过上美国标准的生活,如果我们能源结构还是以石油为主,就要耗费93.8亿吨石油!这是绝无可能的!全世界所有石油输出国把所有石油给我们也不够!

  美国的特点是有全球霸权,自身也有丰富的页岩油储备,所以,美国能源结构以石油为主是没有问题的,美国目前也是一个石油驱动的国家。

  中国虽然石油储备不高,但是中国有个特点就是东西部地区地形高差很大,这个巨大的地形高差其实也是一种独特的资源。学过物理的都知道地形高差的势能可以转化为动能,所以中国特殊的地形条件让我们可以大规模发展水电,而且高原本身也可以支持大规模风电、光伏发电。

  可能很多人都不清楚我们光是新疆地区的疆电外送已经实施了10年之久,从每年30亿千瓦时已经提升到了1000亿千瓦时。

  另外西藏雅鲁藏布江还有一个巨大的水电宝藏,十四五规划将对这个宝藏进行水电开发,届时其发电量将是三峡工程的3倍!目前藏电外送协议已经落地,未来三年西藏将向11个省份供电。

  以上这些都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财富。所以未来中国能源结构将大规模向电力转型,未来中国人民生活品质的提升不是靠提高石油消耗来实现,而是靠大规模增加电力消耗来实现。

  包括我国大规模进行高铁建设,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替代燃油车——中国的未来是一个电力驱动的国家,与石油驱动的美国有本质的区别。

  另外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中国清洁能源技术已经名列全球前茅,我们不管是核电、水电、光伏发电技术都是世界一流,所以推广新能源产业我们不但不会被欧美国家割韭菜,我们反而能依靠中国价格低、技术先进的清洁能源技术在第三世界国家大展身手。

  推动全球性的节能减排,可以提高一票劳动力成本极低的发展中国家的制造业成本!延缓我们低端产业向第三世界国家转移的趋势,从而巩固我们制造业大国的地位。

  过去欧美国家动辄高举环保牌来打压中国,搞得中国一度非常被动,在2012年哥本哈根会议上我们一度还被欧盟国家围攻。现在我们清洁能源技术发展起来了,节能减排也颇有成效,所以,现在我们也能毫不犹豫地高举着环保大旗,甚至把它提升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了。

  中国与美国在节能减排的立场上高度一致,都赞成为了应对气候问题要推动全球性的节能减排,但是不要将节能减排量化为碳排放权,而是各国结合自身情况制定一个节能减排的目标去执行。

  当然,各国制定节能减排的目标也不能随随便便定一个指标充数。正所谓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各国制定节能减排的目标就需要一个可以参考的体系。

  2019年在环保问题上最激进的欧盟制定了一个标准——2030年欧盟总体碳排放相比1990年减少55%,力争2050年欧盟实现碳中和。

  所谓二氧化碳0排放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0排放”。

  因为有欧盟制定的碳排放标杆摆着,美国也不好意思定一个比欧盟更低的碳排放目标,所以本次气候峰会,美国估计会宣布自己的碳排放目标也是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

  中国当然不能按照发达国家碳排放标准来限制自己的发展,2020年中国结合自身情况也公布了自己的碳排放控制目标——2030年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

  也就是说,中国承诺到2030年碳排放达到最高峰值,而且同时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

  中国制定的这个标准就很高明。欧盟是2030年同比1990年碳排放总量降低55%,中国则是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碳排放同比2005年下降60%—65%。

  这个意思很明确,我们也在努力降低碳排放,但是中国与欧盟不同,你们经济增长基本停滞,我们至少还有10年的高速增长,所以虽然我们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碳排放降下来了,但是因为我们经济总量大幅度增加,所以总体碳排放还会增加,不过我们承诺2030年碳排放达到最高峰就会往下降,直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

  中国从现在开始给自己留下了十年的高速增长周期,到了2030年中国GDP铁定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然后我们才开始整体性的降低碳排放量。

  可以说,中国顶着巨大的压力为国内能源结构转型争取了十年的时间是很不容易的。

  欧盟已经在成员国实施了碳配额交易,目前是40%的碳配额免费发放,60%的碳配额由成员国通过拍卖方式分配给各个企业。

  欧盟计划在2030年之前逐步取消所有免费发放的碳配额,也就是说,在2030年之前,所有的欧盟生产企业都要交一笔碳排放费用(或者叫碳排放税)。

  但是这种模式就有一个问题。如果欧盟对辖区内企业征收碳排放税,那么其余不在欧盟区生产的企业不就在成本上拥有优势了吗?

  所以,欧盟从2020年开始酝酿征收碳边境税,对欧盟进口的产品单独征收一笔碳排放税。

  欧盟如此急迫地希望征收碳排放税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受疫情的冲击,欧盟开动印钞机投放了太多货币,这些货币最后都转化为成员国的债务。面对巨额的债务,欧盟各个成员国红着眼睛寻找可以生发的财源,目前一个是准备对跨国互联网巨头征收数字税,另一个就是准备加速推动碳排放税落地。

  对于欧盟向进口商品征收碳排放税的模式据说拜登政府也很感兴趣——能够多收税同样也是美国政府最喜欢的方案。但是美国征收碳排放税却有一个技术性难题,目前美国国内没有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没有这个碳排放交易既无法量化制定碳排放税征收标准,也无法与欧盟洽谈相互进行碳排放税的豁免。

  但是,如果美国下决心要在国内搞碳排放交易市场,这对美国也不是什么太难的问题。

  中国倒是早已开展了碳排放交易的试点,但是目前要向全面推行还有不小的难度——过去几年我国大力搞环保整治已经让很多中小企业叫苦连天,如果再强制性搞碳排放超标就必须购买碳指标,估计很多企业就活不下来了。所以,中国要全面推行国内碳交易市场还需要时间。

  你不搞,不但很可能会丧失发达国家出口市场,而且在国际上也会很被动。相反,我们如果建立全国性的碳交易市场,还有极大可能会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将一票劳动力成本低但是能源技术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低端产业再拿回来。

  这里是@花猫哥哥,更多深度内容,请关注公众号:猫哥的视界、猫哥的世界;哔哩哔哩:花猫哥哥713

  以新能源为主题的新型电力系统没有完全淘汰掉火电的意思,指的是新能源发电量和装机量占比极高的电力系统,比之前的高比例新能源电力系统更进一层。

  事实上所以机构的预测中,碳中和场景下我国电源占比中火电都会有一席之地,大多是在10-20%的样子。此外火电虽然排放水平高,但并非没有解决方案:一是火电中,气电碳排放比煤电低一倍左右,而且气电本身调峰特性好,灵活性更强,可以较好的辅助新能源,欧美国家的气电装机水平相对我国都高很多;二是火电+碳捕集装置可以将碳排放降低到非常低的水平,一定比例火电+自然碳汇可以实现碳中和。

  还有几个基本的数据,我国现在能源消费总量大概是51亿吨多标煤,一次能源中煤占六七成左右,煤中六七成用在发电的动力煤(其他还有煤化工原料以及炼焦)。本身对我国的化石能源禀赋而言,煤资源相对石油和天然气要丰富和优质很多,所以煤在未来任何时期都还是会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再一个是我国电力能源占总体能源消费比例不及很多发达国家,整体能源消费工业占了一半多,电力消费也是如此。我国的居民用电每人每年733度,欧洲国家大概是2000多度,美国有说法是4000度。所以可预期的未来时间内,我国的电力需求还会进一步增长,而在水电资源相对有限,核电发展缓慢的情况下,火电一定还在相当长时间内充当主力电源。即使之后小容量机组陆续淘汰,但大部分投运不久的超超临界机组应该还会一直服役下去

  风电、光电被称为垃圾电。是因为出力不稳定。这导致了并网存在着大量的问题。

  目前来说,光伏板发电的价格降下来了,一些地方才0.2块钱一度电的成本,比火电还便宜。

  第一:碳中和不是不排碳,很多人觉得碳中和就是我们人类一点碳也不排放了,其实在可预见的未来,我们完全不使用化石能源是不可能的,这也不是我们未来三十年要做的

  第二:风能和太阳能比火电都便宜了,因此太阳能和风能完全可以取代火电实现碳中和。其实这句话对了,但没有完全对。

  以太阳能为例,一年有8760小时,而中国的太阳能每年发电小时数因地而异,在1300小时到2000小时之间不等,很少有超过2000小时的区域,平均在1700小时左右,受限制于当今的储能技术,我们只能说太阳能大约在1/5–1/6的时间段比火电便宜

  风电也是如此,所以风电水电未来一定会便宜,但是不稳定,靠天吃饭,这个改变不了

  从我个人角度看(比较悲观),很多人想的那种高效率大规模储电技术实现难度绝对不低于常温超导,甚至于不低于可控核聚变,要等待下次基础科学的大突破

  大学是相关专业,虽然毕业后就当了逃兵,但仍然有一些了解,说得不对请大家批评。

  中国用电总量巨大,火电下降十几个百分点已经是巨大的成就。新能源的绝对值已经非常可观,但相对占比仍然还是小头。

  新能源不仅仅是成本的问题,还需要考虑自然资源禀赋,不是价格便宜就可以遍地铺开的。

  风电,需要建在“风场”,而且要空旷、远离市区、风力猛,风力还要稳定,符合这个条件的地理区域其实并不多。

  太阳能,这里主要指光伏,因为“光热”目前还太少。光伏电站和风电、水电一样,都需要考虑自然资源禀赋,需要空旷、占地面积大、少风沙,晴天多,降雨少,阳光直射强烈。显然,符合这个条件的地理区域也不多。“少风沙”一项就淘汰了的很多沙漠地区。

  核能,核电不敢建得太快,要稳扎稳打慢慢建,否则万一发生事故不可想象,不能因为缺电就大规模开建。(感谢评论区补充,据说中国铀矿储量也不多)

  电网一直都非常讨厌风电、太阳能光伏电,称它们是“垃圾电”,因为它们发电不稳定,上午有风,下午就风停了;上午晴天,下午就阴天了。电一会有,一会又没有,把电网折腾得够呛。

  1、适合建设新能源的地理区域是有限的,过去十年已经建了很多,还剩多少?都建满了怎么办?

  2、电网的调控技术能不能升级?大量忽而有、忽而无的新能源电力是电网承受不起的。

  3、储能技术能不能搞定?既然风电和太阳能不稳定,如果储存起来,多退少补,对外输出就能实现平滑。但储能目前还只是紧锣密鼓的研发中,虽然难度不大,但仍然还需要一些时间,现有技术仍不成熟,去年北京就炸了一个储能电站,今年特斯拉也炸了一个。

  综上,火电作为最皮实耐操的电站,仍然将在未来5~10年,甚至更久时间,是中国最主要的发电形式,而且中国储量最多的能源恰恰也是煤。

  火电比例会一直缓慢下降,新能源可能终将是主流,但时间很漫长,但在新能源完全成长起来之前,还是火电占多数。正所谓十几年过去了,你大爷还是你大爷,火电仍然屹立不到。

  从资本市场和企业家的眼光去看,新能源有增量,有创业空间,有成长性,能讲出故事,能哄抬股价,能申请国家项目,所以新能源就得到了更多的关注。

  但从全局数据来看,火电在我们这一代人仍然还是主力,下一代人可能会有所不同。

  补充一下,火电的污染并不高!黑乎乎冒烟的火电已经是十几年前的老黄历。专门针对火电的污染防治技术已经很成熟了,中国由于火电多,这方面的技术还是全球领先。

  火电肯定不会被淘汰,但是新建数量会大幅度减少,没有新建就业和晋升机会就会很少,所以对于个人来说,意味着曾经的王牌专业之一传统电气类专业会类似工民建类专业一样变成天坑。

  不要怀疑国家的战略执行能力,小型火力发电厂的关停已经是在日程上的事情了。

  中国要想淘汰火力发电,唯有实现核电的大规模普及,或者期待可控核聚变普及的无限能源时代到来。

  只有稳定的电力,才是优质的电力,否则不稳定的电力在并网和使用时,会有巨大的隐患,没有人希望自己用上时断时续的电力资源。

  水力发电,受限于水流本身的不稳定性,呈现周期性季节性波动,并且在汛期和旱期时,需要为了更高级别的防汛和抗旱要求,实施泄洪或积蓄水资源等行为,使得水力发电在稳定性和优先级上都难以提高。

  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前者因风力在不同时间的不稳定性,后者因阳光充足程度的不稳定性,使得发电极其不稳定,是典型的非优质电力资源,而且这两种清洁能源还会受到无风天气或者多云下雨和黑夜的影响,两者发电效率又难以提升,自然难以承担稳定发电,取代火力发电的重任。

  其实到目前为止,烧开水仍然是人类能够使用的最稳定的发电方式,无论是能源转换效率,还是发电的稳定性上。

  而地热能发电本身,尽管发电稳定,但是发电地点需要借用天然的地热条件,因此发电规模极其有限。

  因此,只有核能,既符合发电稳定性要求,同时发电建设也受人类自身可控,如果没有阻碍,可以敞开了建。

  无论是核燃料的使用和安全防护,还是核废料的处理,实际上都是存在一定安全隐患的,即使我国核电技术优秀,但是受切尔诺贝利和福岛事故的影响,核电确实不能完全打消公众的疑虑。

  另外,核电站的建设成本非常高昂,动辄就有高达几百亿的建设成本,如果国家寄希望于核电代替火电,势必耗资巨大。

  此外,在没有其他能取代火电的方式前,单一的用核电取代火电,将会同样导致依赖单一发电造成的问题,这一点上,火电有火电的缺点,核电也有核电的隐患,核电并没有比火电高级。

  最后,我国的火电并没有那么不堪,各个电力公司都在极力地研发煤燃烧技术,尽可能的提高能源转换效率,减少污染物的产生,从这个角度讲,火力发电也在持续进步,向着节能降耗的方向前进。

  综上所述,火力发电难以取代,任何国家能做的,只有尽可能提高其他发电的比例,使一个国家的发电不依赖单一发电方式,提高风险抵抗能力,并逐渐降低火电比例,实现节能降耗和生态保护的要求。

  谢邀,中国目前火电的发电量比例超过50%,这个比例已经远远低于10年前。主要是因为国家增加新能源的发电,比如光伏和风电的比例不断提升。所以,未来火电发电比例会逐步缩小,但是未来30年之内不会消失,因为天然气火电会增加。影响火电比例的因素有几个:

  总之,能源是人类社会的重中之重。更多股市、财经知识可以关注我公众号:博弈论者

  建设以新能源为主体的电力系统,还必须考虑各级电网的电源配置问题,更要考虑电网跨区域送电稳定性问题。当年广东电网省调到我们那里调研“黑启动”问题时,笔者曾经提出过低层次电网要有适度的电源作为电网安保电源和黑启动厂的问题,过多依靠高压电网进行能量输入模式安全性极差,诸如北美电网过度依赖五大湖区水电,一旦系统崩溃则难以快速恢复。这一点省调也认,一座计划关停的低层电网的燃煤厂得以保留。

  从电网稳定角度分析,风电和太阳能电源主要依靠“西电东送”模式,这种极端的超级电能输送风险很大。煤电则是最好的分散和均衡电源配置模式。

  为了解决风电和太阳能发电不均衡问题,抽水蓄能和电池储能上升到战略高度,但储煤是最经济和最可靠的电网蓄能模式。

  其实,煤电也可以通过其他途径实现“碳中和”,所以煤电可以适度控制而不是一关了之,关闭煤电不是最佳选择。

  一个发电能力与用电负荷不均衡的超级电网,经不起半点“风吹草动”......

  首先,要更正一个概念,不是火电会不会淘汰,而是煤电会不会淘汰的问题。诸如燃气类发电原则上也可以划归为火电。而当下西方环保人士主要妖魔化煤电,推崇燃气发电,因为燃气轮机产业欧洲有优势。

  第二,明确的回答,中国煤电设备制造、安装和运行全系统产业,在可预期的未来肯定不会淘汰。只是煤电发电量的占比会逐渐降低,煤电发电量的总量会在近几年达到峰值,增加量也有限。这才是中国能源政策的“正解”。

  第三,什么时候才能淘汰煤电?只有核聚变发电量占据全部发电量的主导时候,煤电才能退出历史舞台。

  第四,煤电是大电网稳定运行的核心力量,核能发电、风电、太阳能发电、抽水蓄能发电或其他蓄能发电方式组合的电网将十分脆弱,这样的电网无法满足用电负荷的变化。最近由于风不给力造成的东北电网大规模限电,以及北美电网和美国德州电网崩溃等教训,都是煤电被“削弱”的后果。

  第五,从煤电设备制造产业发展角度分析,中国也不会完全淘汰煤电。就是中国不再新建燃煤发电厂,也会不断的更新现有的燃煤发电厂设备,当燃煤电厂供电煤耗降低到一定水平后,煤电也可以看做“新能源”。随着碳中和时代的来临,国外煤电设备制造产业必将消失殆尽,而中国煤电设备制造产业将硕果仅存,这很重要。

  首先,要声明的是,笔者并不认可碳中和与给地球“降温”说法,但赞成碳中和的做法,因为降低资源消耗量总是对的。

  其次,中国学术界对碳中和与欧洲学术界也完全不同,当年央视著名女主播柴静访谈引发的轩然大波就说明了这种差距。但中国为什么现在大力支持碳中和,因为碳中和对中国新能源设备制造产业发展有利,我们既有能力和资金建设新能源产业,还有能力对外出口“富裕”的新能源设备,有钱赚何乐不为?

  第三,如果说碳中和是欧美为抑制中国发展而设计的圈套,但我们发现欧美可能被“作茧自缚”了,当特朗普要搞“产业回归”的时候,他毫不犹豫的退出了“巴黎协定”。同时碳中和将向一座山拦在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进程,我们可以坐享其成。

  第四,我们对碳中和感兴趣,主要是我们的资源储量太“少”了,传统能源煤、石油天然气,以及核矿资源量远远不够填不满我们的胃口,发展风电与太阳能发电已经缓解了我们的能源困境。

  首先,我们已经承诺煤电设备不对外输出,国内也不会大量新建燃煤电厂,因此煤电设备与安装企业面临危机。但这种危机是暂时的,除了锅炉制造,其他都可以通过核电设备制造,风电设备制造适当弥补,而且由于新能源设备利用小时底下,新能源发电容量至少要超过煤电的2倍以上。

  其次,煤电升级会持续进行,通过新型高效机组替换低效老旧机组。这样可以维持煤电设备产业的生存和技术的升级,我们坚信煤电还会再回来的。

  第三,当二氧化碳不再被冤枉是环境温度升高的罪魁祸首之时,煤电或许成为新能源。

  第四,煤电未来会怎么样?可能发电效率会超过60%,主蒸汽温度超过600度或者二次再热就可能实现;煤电可能实现0排放,据说二氧化碳可能成为资源。只要上网电价提高到一定水平,上述设想都不不可能的…

  首先,碳中和是一个总体概念,煤电排放的碳可以通过建设新能源系统进行“中和”,还可以通过增加森林面积进行“中和”,还可以通过帮助周边国家建设新能源系统进行“中和”,还可以通过“购买”实现碳中和。总之,碳中和并不要求所有产业都不排放“碳”。

  其次,煤电可以通过“碳捕获”实现减排或中和,虽然现在技术上还不过关,但五十年的时间足够。再说当下影响碳捕获的只是成本问题,不考虑成本现在也可以进行碳捕获。

  第三,随着人工淀粉合成技术的突破,二氧化碳有可能成为资源,当二氧化碳成为资源的时候,环保分子有可能会反对“碳平衡”。这话虽然有点扯,但不是天方夜谭。

  由于中国的参与,碳中和当下搞得“有声有色”,特别是中国人诚实的态度,我们进行碳中和是认真的。

  但提醒大家注意,美欧可能随时退出“碳中和”,印度和越南等也未必承诺进行碳中和。这不是没有先例,而且美国搞碳中和说的多、做的少,而且他们有失信的先例。我们不得不防。

  中国实施碳中和,一定要按照承诺的进行实施,新能源和绿化等承诺当然可以昂首阔步的飞速发展,相关技术研究一刻也不能松懈。至于适度淘汰或者关闭煤电这样行为,肯定要等到2030年碳达峰之后才能实施。如此这般,我们的煤电还有30年缓冲期,30年后,中国现有的煤电设备已经进入设备更新进程,因此,中国煤电设备制造产业还大有可为,现在正是进行技术升级的阶段。

  依赖“两高”项目拉动经济,这一传统资源驱动型发展模式不可持续,这类思想在政商两界渐成共识,但在执行落地上与旧惯性作别显然不容易。

  火电是中国的主力电源。今年1—8月,全国规模以上火电厂发电量约3.87万亿千瓦时,占全社会总发电量的七成。

  火力发电主要燃料就是煤炭,表面看,“电荒”是由于缺煤,再深一层研究,这场电荒更直接的诱因是“能耗双控”。

  所谓能耗双控,是指控制能源消耗强度和消费总量。遏制高能耗、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是做好能耗双控和实现双碳目标的核心。

  “两高”项目主要包括煤电、石化、化工、钢铁、有色金属冶炼、建材、煤化工、焦化8个行业类别。2021年初,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的通知》,“两高”项目受到前所未有的严控,政策直指一些社会影响力较大的投资项目。

  中国2020年底向国际承诺了“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时间表,表层看会倒逼新旧能源系统迭代,但实际将从根本上推动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发生巨变。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长周大地对财新指出,长期以来,中国依赖高耗能产业大规模扩张、低附加值产品出口,地方发展理念多注重“短平快”经济效益,忽视长期绿色发展,

  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必须告别低水平重复扩张老路径,倒逼经济、产业和能源结构调整,促进中国在全球产业链由低端向高端迈进。

  在“双碳”(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退煤与新能源提速并行,目标之一是构建以新能源为主的新型电力系统。截至今年3月底,中国煤电装机10.9亿千瓦,占比自2020年底首次降至50%以下。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预计,到今年底,包括水电、核电在内的非化石能源装机约达11.2亿千瓦,占比提升至47.3%,将有望首次超过煤电。

  新能源发电具有波动性、间歇性特点,受天气影响极大,要么因多日无风、无光而小发,要么因大发却无法全部上网消纳而弃风弃光。国家电网副总经理陈国平指出,随着新能源占比提升,极度稀缺和极度丰饶情况将频繁交替出现,这给电力系统供需平衡带来极大挑战。

  东北缺电事件中暴露出的另一重因素是:风电出力大幅减少。南方电网一名调度部门负责人告诉财新,近年来新能源迅猛发展,随着风电、光伏密集投产,新能源消纳面临更大范围的资源调节需求。

  业界预期,电力负荷峰谷差势必逐年增大,“尖峰负荷”现象将更加显著。如煤电退出操之过急、储能等电力峰谷熨平技术没有大突破,今后更大范围、更深程度的缺电现象将频现,限电或成常态。

  专家称,长远来看,“双碳”目标与尖峰电力缺口的解决方式还在于依赖市场机制建设,加快电力市场化改革,将行业发展与经济发展、市场效率与系统可靠性、电力系统容量保障与资源配置、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真正融合在基础电力市场顶层设计之中。

  变化业已在各行各业的细微处发生,它们在不知不觉中已进入一个发展与资源约束的刚性框架。

  近些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比例突飞猛进,在风能、太阳能等领域甚至实现对发达国家的技术超越,我国企业在各个环节占据压倒性的市场份额。

  就算相比美国,我国在可再生能源的使用上也不相上下。从2020年到2022年,美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比持续提升,可据预测2022年也顶多是个20%几的水平。

  而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比例不但目前就已经达到30%左右超过美国,而且在新增发电容量上,近五年我国可再生能源规模已经显著超越煤电,国家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意志非常坚定。

  那为什么在我国明显具备可再生能源技术优势、产业链控制能力与政策扶持力度的情况下,不能把可再生能源发电搞得再激进一些呢?

  主要原因之一是无论是光伏发电、风电还是水电,都不可避免要靠天吃饭。比如持续阴天环境光伏发电就停摆、持续无风环境下风力发电机就失效、缺水的年份水力发电就干着急。

  但反过来,持续大晴天的时候、刮大风的时候、涨大水的时候以上可再生能源发电机组又会产生过多的电力。

  简单一句话:可再生能源的稳定性远远达不到火电和核电的标准,并不能够提供一张足够靠谱的电力网络,比如作为风力发电大省的东北三省在缺电期间风力发电就赶上了坏时候,由于风电骤减等原因,电力供应缺口进一步增加至严重级别。因此需要能将间歇性可再生能源转化为稳定电力的储能技术。

  而目前大规模储能技术还不是很成熟,虽然我国走在前列,但依然不足以支撑可再生能源上网电力的稳定性。

  因此,在解决储能问题之前,风能、光伏、水电等顶多只能成为煤电的补充,淘汰还为时过早。

  。新能源...新能源就是风电太阳能吗?不是啊,新能源甚至有火电啊。新能源不是新型能源啊。

  国家在搞新能源,强调的是新的能源方式,其主体是降低能耗,保障我国能源获取的可持续性环保性发展性。火电在能耗进一步降低能耗降低碳排放污染,它也是新能源啊。只是火电在未来我国能源获取来源里比重会降低。

  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潮汐发电等环保型能源对电网的稳定性是不友好的,以风和光为主要能源就要对电网的调度提出更高的要求。这也是新能源的稳定性可持续性发展计划的一部分。

  然后再就是对能源的使用能耗上开始下功夫,比如说提高调整电价,设置分时电价。

  最后我个人认为是以风和光能作为未来我国能源主体这事还是有点悬。想法是美好的,事实肯定是残酷的。真正能满足中国用电需求,应该是核电。而从国家应对未来可能的战争来说,火力发电是最可靠的。风电核电都是对地形要求高的,注定其不会在经济发达工业区域,一旦战争,全国电网的可靠性都要打折扣,一旦电网被损就无法完成风光核电能的调配,而火电能支撑一个城市的独立电网。当然我这是随便说说个人想法。总感觉国家太平久了是不是大家飘了一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