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富注册」平台登陆
当前日期时间
公司:天富注册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 话:400-822-5216
联系人:张骏捷
网址:www.xazmhbgc.com
邮 箱:7535077@qq.com
地 址:贵州省贵阳市天富新能源科技
首页、浩博娱乐注册、首页
作者:an888    发布于:2023-11-20 22:50    文字:【】【】【

  首页、浩博娱乐注册、首页[基金项目] 四川省教育厅青年基金资助项目“水能资源开发项目退役问题的循环经济研究”(批准号:W08215002);四川省教 育厅四川循环经济研究中心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 卢明湘,西华大学管理学院工程管理系讲师,国家注册咨询工程师(投资),西华大学项目管理研究所副所长、硕士生,研究方向为管理学。(四川 成都 610039)

  目前,我国对水能资源开发项目进行经济评价时,项目的计算期一般为几十年,那么对于计算期之后水能资源开发项目该做如何考虑?目前国际上水能资源开发项目退役工作正在逐步展开,而我国水能资源开发项目也将面临这一问题。但是,目前在大力开发我国丰富的水能资源时对退役问题考虑并不多,在对水能资源开发项目的前期可行性研究论证时,并没有从技术、经济和环境等角度考虑项目退役的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对水能资源开发项目退役问题的探讨,完善水能资源开发项目的全寿命周期分析,目的是为水能资源开发项目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从而有效开发我国丰富的水能资源,推动水能资源开发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水能资源开发项目存在着防洪标准偏低,工程老化失修等诸多问题,形成了大量的病险水库,必须面临退役。目前,我国及国际上的水能资源开发项目退役工作也在逐步展开,从退役工作开展的角度出发,水能资源开发项目退役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大坝安全、经济效益、环境保护。

  1.大坝安全因素。目前,一些水能资源开发项目带病带险运行,水库功能逐步萎缩、甚至丧失,大坝超设计寿命运行,运行风险增大,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已对下游地区的经济发展、人身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2.经济效益因素。目前,我国许多水库大坝的服役期已达到40-50年,而且存在相当大的安全隐患,这些大坝的经济效益日益衰退,工程的运行成本及维修费用不断上升,致使工程的运行难以维持。因此,当大坝的除险加固费用远超过继续运行所发挥的效益或拆除所需的费用时就面临退役问题。

  3.环境保护因素。随着人们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关注,全球环境意识的急剧增长,水能资源开发项目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考验。有关部门开始从大坝建设转向水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对在役大坝也提出了十分严格的环境保护要求。流域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就成了那些效益日益衰退的水能资源开发项目退役的原因。

  水能资源开发项目退役是指包括项目从停止发电到完全拆除工程,恢复天然状态所做的一切工作。根据水能资源开发项目拆除程度的不同,可分为部分退役和完全退役两种。部分退役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仅退役发电设施,保留大坝和其他建筑物;另一种是部分工程设施退役,不仅退役发电设施,还要降低坝高甚至是拆除大坝等。目前对大坝是否应该退役还争论不休。究竟水能资源开发项目是不是应该退役以及如何退役,我们应该通过对大坝的退役进行分析比较评价,包括安全评价、技术经济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等,以便对工程的继续运行或退役以及选择哪种方式退役作出选择。

  1.安全评价。在水能资源开发项目是否退役以及是选择部分退役还是完全退役时,首先要考虑的是安全问题,要进行安全评价,即需要考虑防洪标准和溢洪道泄流能力、大坝的结构安全问题、洪水和地震及其他地质灾害导致的大坝安全问题和库区山体安全问题、大坝安全带来的人身财产安全问题和经济生活安全问题,并考虑是否可以通过采取一定的措施对大坝坝体和库区的山体进行加固,否则应该选择部分退役或全部退役方案。当需要选择部分退役或全部退役问题时,大坝拆除过程中的导流安全问题、大坝拆除后因地下水位降低引起的地质灾害问题也是必须进行考虑的。

  2.环境影响评价。项目退役后将面临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包括坝址区附近的生态环境恢复建设问题、库区的生态环境恢复建设问题、地下水位下降对库区生态环境的影响、地下水位上升对下游生态环境的影响、库区泥沙处理对下游生态环境的影响等。因此,在进行项目退役决策时,应充分考虑不同退役方案对环境的影响,对环境影响进行评价。对项目退役带来的环境影响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选择改善环境投资费用少、对流域环境影响小的退役方案。

  3.技术经济评价。通过安全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后,无论是选择加固还是对大坝采取部分退役或全部退役方案,都应该对加固、部分退役或全部退役等方式的不同方案进行技术经济的分析、比较和评价。首先,对可以通过加固继续发挥效益的项目,应提出不同的加固方案,并对各加固方案的投资费用和加固方案带来的效益进行分析评价,选择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加固方案。当加固方案带来的效益或拆除大坝的费用小于加固方案的投资费用时,应考虑大坝的退役问题。其次,对必须选择退役的项目,应该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安全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确定大坝退役的不同方案,对各退役方案的投资费用进行估算,并对不同方案下对流域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和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选择投资费用少、对流域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影响小的退役方案。

  通过安全评价、环境影响评价和技术经济评价,对不同退役方式的安全性、环境可行性、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等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将退役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经济发展的影响等进行量化并纳入到经济评价中,从而决定究竟采取哪种方式退役。

  水能资源开发项目是一个庞大的综合项目,它的退役是一项政策性和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并且牵扯到很多部门和行业的利益问题,所以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水能资源开发项目退役带来的问题主要可以归纳为技术方面的问题、经济发展方面的问题和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

  1.技术问题。在确定了项目退役的具体方式之后,需要考虑退役面临的技术问题,包括大坝、电厂设施、辅助设施部分或全部拆除、拆除过程中的施工导流、机械和电气设备的拆除和处理、废弃物的拆除和处理等技术问题;库区泥沙淤积问题的处理技术、泥沙下泄对下游水质和鱼类的影响的处理技术、库区地下水位降低带来的地质灾害问题的技术处理、下游地下水位上升带来的生态环境影响的技术处理等。技术问题的处理不仅存在方案的比较,还存在技术处理带来的一系列投资、费用的预算及施工计划等问题。

  2.生态环境问题。大坝拆除后流域水环境将面临由水库的静态水状态回归到河流的动态水状态,这与建坝时流域水环境由河流的动态水状态变成水库的静态水状态相反,我们称之为“逆生态环境”。项目退役面临的逆生态环境问题,将给库区和下游的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的影响。大坝的拆除会破坏刚刚形成的水库生态环境的平衡,各种鱼类的生活习惯都会被打破,面临适应新环境的问题。大坝的拆除可能会导致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库区水位下降后,原来库区淹没的大量土地释放出来,形成大片的荒秃山地和湿地,如果不加以治理和利用,会产生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库区泥沙淤积的处理问题及泥沙下泄给下游动植物和生产生活带来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大坝拆除对坝址区附近的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恢复建设问题;大坝拆除后大量原筑坝材料的堆放问题及有害物质的处理问题等。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处理好,将给流域的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环境问题的处理不仅存在方案的比较,还存在环境处理带来的一系列投资、费用的预算及施工计划等问题。

  3.经济问题。一方面,项目退役对流域经济发展将产生巨大的影响。首先,项目的退役直接使发电效益降低或消失。其次,依托水电形成的产业链的效益丧失和减少,比如原来库区利用矿产资源丰富的优势和水电站提供丰富清洁无污染的水电能源相结合,积极发展形成了大批企业,而项目的退役将直接打破水能资源与矿产资源的“黄金组合”优势,导致矿产资源开发和高耗能产业失去动力来源,直接影响这些项目的效益。第三,依托库区形成的产业链的效益丧失和减少,比如大坝的拆除将对依托库区形成的渔业和农业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时,项目的退役将严重影响当地依托库区发展的旅游业,打破当地依托库区形成的旅游业的链条,使当地旅游业失去载体;另外,项目的退役对供水、防洪、航运等的效益也将产生巨大的影响。另一方面,项目退役本身需要巨额的投资,具体有:①对退役方案进行分析比较论证,最终选择确定退役方案的费用;②大坝、发电设施和附属设施的拆除费用;③库区泥沙处理、坝址和库区生态环境恢复的费用;④流域地质灾害处理的费用等。

  面对水能资源开发项目退役对技术、经济和生态环境等方面带来的影响,我们应当借鉴国外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国情,全面统筹考虑,从安全、技术、经济、环境和社会的角度考虑,建立起适应我国国情的水能资源开发项目的退役机制,从而有效开发我国丰富的水能资源。

  1.建立安全评价机制。水利部2003年7月1日起实施的《水库降等与报废管理办法(试行)》中规定对降等与报废的水库大坝必须进行严格的论证和审批,并分别给出了符合降等或报废的条件。该办法是我国水库大坝安全管理的一个延续和深化的阶段,是一种科学对待病险库的管理态度。建议在此基础上完善水库大坝的安全管理,建立安全评价机制。首先,对已建水能资源开发项目定期开展安全评价工作,及早发现和排除水能资源开发项目中存在的各种安全隐患,目的是尽可能地发挥和延长水能资源开发项目的寿命,使其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对存在安全隐患的项目从技术、经济和环境的角度论证对项目设施进行除险、加固的可行性。当除险、加固等方式在技术上、经济上和环境上不可行时则需要进行退役研究,建立退役评价机制。其次,对新建项目不仅在项目运行过程中定期进行安全评价,更重要的是在项目前期决策、设计、招投标、施工等环节考虑安全因素,进行安全评价,及早排除安全隐患。

  2.建立退役评价机制。当安全评价确定该项目必须列入退役计划时,必须建立退役评价机制。首先,从技术、经济和环境角度进行分析和评价,从而决定具体采取部分退役还是完全退役方案。在退役方案的选择时,不仅要对不同方案从技术上进行论证、从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方面进行论证,更重要的是从退役对周围生态环境产生的“逆生态环境”问题进行论证,确定因恢复新的生态平衡所面临的技术和经济问题,通过多方案的论证,选择在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环境上可持续发展的方案。其次,对被列入拆除计划的项目建立拆坝许可证制度。拆坝许可证制度包括国家、地方政府的拆坝许可证,其根本目的是要保证被拆除大坝的安全、被拆除大坝对河流及洪泛区带来的影响最小。拆坝许可证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放弃或取消其发电功能的注册资格,对申请拆除的大坝需通过国家环境保护评价、开展濒危物种评价和国家历史文物保护评价,获取政府颁发的有关水质证书和水土保持管理证书,以保证拆坝不会影响水质及流域的水土保持,建立流域防洪的新方案,获取为拆除大坝而需建设的设施建设许可证和土地使用证等。第三,对新立项项目应将退役带来的技术、环境和经济等问题纳入项目的前期决策中,优化项目决策。

  3.建立资金筹措机制。目前,除险加固和退役所需资金主要以公共投入为主,按照“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各级政府建立相应的专项治理资金。但是,由于项目退役所需要的投资资金量大,仅靠政府的投入是不够的,必须建立和完善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投资体系,建立针对项目退役问题的资金筹措机制,广泛筹集水能资源开发项目除险加固和退役所需资金。首先,对于新建项目,应该对各水电开发企业和受益的防洪、渔业、农业、工矿业和旅游业等企业,从项目建成投产后每年产生的效益中按照一定的比例,提留部分资金作为项目的退役基金,作为项目退役的主要资金来源,提取基金的比例应该根据项目退役所需要的资金来确定,如果未来退役基金中的资金不足以解决项目的退役问题,则需要由各开发企业采取多种方式筹集资金自行解决项目的退役问题。其次,对于已建项目,我们认为应该对各水电开发企业和受益的防洪、渔业、农业、工矿业和旅游业等企业,从目前开始对项目以后各年产生的效益中按照一定的比例提留部分资金作为项目的退役基金,不足的部分可以通过政府补贴的方式进行解决。而对于项目除险加固的投资,建议根据除险加固的现状和各地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融资政策。因为项目除险加固后能产生新的效益。因此,除险加固的资金不应该以项目的退役基金作为来源,而应该采取以项目融资方式筹集资金,包括贷款融资、发行债券融资,在防汛责任制得到切实落实的前提下也可以采取拍卖、租赁、承包、股份合作方式融资。同时,应在项目除险加固后产生的效益中继续提取项目退役基金,为项目的退役筹集资金。

  4.建立全寿命周期分析。类似人类和动植物一样,水库大坝也有生老病死这样一个过程,应得到科学有效的管理。因此,应该通过对水能资源开发项目的退役问题进行研究,将水能资源开发项目退役面临的技术问题、逆生态环境问题和经济问题纳入到水能资源开发项目前期的开发决策中,在水能资源开发项目中建立从“规划――设计――建设――运行――加固――退役”的全寿命周期分析和全过程管理。首先,对新上项目,不仅为项目建设带来的技术问题、生态环境问题和经济问题进行考虑,同时为项目退役带来的技术问题、逆生态环境问题和经济问题进行考虑,通过完善水能资源开发项目的全寿命周期分析和全过程管理,为水能资源开发项目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从而有效开发我国丰富的水能资源,推动水能资源开发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对已建项目,尽管未将项目的退役问题纳入项目前期决策,但是可以将退役问题纳入项目的事中评价,从而为项目实际运行过程中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1][美]P・麦卡利,著.周红云,等译.大坝经济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东北地区能源资源比较丰富。国家对东北的石油、煤炭资源开发较早。随着能源的开发和大规模经济建设,建成了以大庆油田和辽宁七大炼油厂为主的石油开采和加工基地,尤其是大庆、吉林、辽河三大油田,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东北地区能源资源分布不均,黑龙江省是能源资源丰富的省份,尤其是石油和煤炭的储量与产量在全国均名列前茅,是国家重要的煤炭、石油工业基地,其中石油储量居全国首位,大庆油田和东部煤田都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此外,该省的天然气、水力等资源也较为丰富。

  2000年,东北地区的能源生产总量为23121.28万吨标准煤,其中辽宁省为9877.2万吨、吉林省为1750.08万吨、黑龙江省为11494万吨标准煤;全区能源消费总量为19072.9万吨标准煤,其中辽宁省为9877.2万吨、吉林省为3527.7万吨,黑龙江省为5668万吨标准煤。

  在石油产量方面,近年来东北地区基本呈下降趋势,但下降幅度不大,从1995年的7496.9万吨下降到2004年的6430.79万吨。其中,黑龙江省产量最高,1995~2004年石油总产量为52860.49万吨,占东北三省总产量的74.34%;辽宁省为14196.19万吨,占东北三省总产量的19.97%,该省石油年产量比较平稳,基本维持在1400万吨左右;吉林省产量最低,只占东北三省总量的5.69%,不过,吉林省的石油产量却呈上升趋势,但长势并不大,2004年产量仅为480万吨。

  在石油消费方面,近年来东北地区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1995~2004年,东北三省石油消费总体增幅高达82%。其中,1995~1997年、1999~2000年、2003~2004年增长较快。2004年,东北三省的石油消费总量为7600万吨,其中辽宁省消费量最多,为3659.15万吨,占东北三省总量的62.65%。1995~2004年,辽宁省石油消费增幅较大,约增长80%,而黑龙江省和吉林省的石油消费变化幅度不大。2004年黑、吉两省的石油消费分别为1 500万吨和700万吨左右,分别占东北三省总消费量的25.49%和11.86%。

  从总体上看,自2003年起,东北地区出现了石油产量小于消费量的状况。2003年,石油缺口为400万吨,2004年增加到1200万吨。从各省情况来看,黑龙江省的石油产量一直大于消费量,但对外供给能力却在逐年下降;辽宁省石油产量一直小于消费量,1995~2004年间对省外的依存度达到了60%,且石油缺口增加较快,从1995年的960万吨增加到2004年的2200万吨;吉林省石油产量也一直小于消费量,1995~2004年间对省外的依存度为40%,石油缺口比较稳定,基本保持在300万吨左右。

  “十一五”期间,东北三省不仅石油供需形势严峻,且对外依存度仍将会上升。从各省情况来看,辽宁的石油消费量将有所增加,但幅度不会太大。由于石油产量的下降,石油供需紧张形势将会进一步加剧。吉林省的石油消费量和生产量均将大幅增加,但供需形势会有所好转;而黑龙江省的石油仍将是供大于求的局面,但随着产量的不断减少与消费量的不断增加,其对外供给能力将会不断减弱。

  由此可见,东北地区的能源供应形势不容乐观。在东北三省“十一五”规划纲要目标中,预计到2010年东北三省的石油产量将为5800万吨,其中辽宁为1200万吨、吉林为1100万吨、黑龙江为3500万吨。届时,吉林省的产量将增加128%左右,辽宁将下降6%,黑龙江下降幅度最大,约为25%。在能源消费方面,到2010年东北三省的石油消费总量将达到9800万吨,比2004年增加28%;其中辽宁增幅最小,基本保持在5500万吨;吉林和黑龙江增幅较大,分别为56%和85%。2010年,东北三省的石油供需缺口将达到4000万吨,与2004年相比有大幅增加;总体对外依存度为40%,其中辽宁省对外依存度将会上升,吉林省对外依存度将会减少,而黑龙江省对外供给能力将有所减弱。

  当今世界,有人把能源比作国民经济的“血液”。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石油安全对保障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至关重要。它不仅是重要的战略物资,而且已成为政治、军事和外交关系的重要筹码,因而在考虑国家安全和经济安全时,石油安全成为世界各国优先关注的问题。

  众所周知,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因而能源需求的增长速度正不断上升,已远远超过了能源生产的增长速度。中国日益增长的石油需求并不是一个短期的问题,本世纪中国石油供需失衡已成不争的事实,能否拥有充足而稳定的能源已成为影响和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中国来说,石油安全问题的解决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保障。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和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石油安全问题显得更为紧迫,它已日益成为我国战略安全的隐患和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由于多年的开采和粗放使用,东北地区的煤炭、石油等能源资源储量不断减少,尤其是建国以后该地区基本上是生产要素高投入、资源高消耗、废弃物高排放的重工业型结构,对资源的消费量大,已由原来煤、电、石油基本自给的地区转变为煤、电不足和石油输入的地区,能源资源已进入枯竭期。截至2004年底,东北三省的石油剩余可采储量为8.9亿吨,按2004年产量计算石油保有年限仅为14年,按2010年产量计算仅为15年。

  目前,黑龙江省能源生产以一次能源为主,原油和原煤占一次性能源总产量的97%。能源生产和利用中存在很多问题:从煤炭看,一是集约化开采水平低,后续项目不足;二是长期以来只注重产量,深加工项目较少,综合利用水平较低;三是安全欠账多。从石油方面看,大庆油田已经进入开采递减阶段,而替代产业发展并不快。吉林省

  在能源方面面临的问题是一次能源短缺,影响了该省经济发展的后劲。辽宁省能源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常规能源储量不足,主要品种资源储量逐渐萎缩。2005年,辽宁省能源生产总量为6771万吨标准煤,而能源消耗总量为14684万吨标准煤,能源供需缺口不断加大,对外能源依赖程度明显增加。

  “十一五”时期,东北地区的能源供求矛盾仍然突出,存在着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能源利用效率低等问题。今后,国家将更多地从整体上考虑东北地区的能源建设布局。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副局长许永盛认为,东北地区的能源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国家组织编制该地区的能源发展整体规划,这是振兴东北战略中的重要步骤。据介绍,东北地区能源专题规划的初期规划为五年,重大问题将展望到2020年。其主要任务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根据国家能源发展战略方针,分析东北地区亟待解决的区域性、战略性能源问题,确定地区能源发展目标;二是围绕规划区域内各省市共同关注、单一省市又难以自行解决的重大能源问题,提出协调发展的思路和开发重点;三是提出东北地区能源结构调整方案,筹划东北地区“十一五”实施的重大能源项目布局,并研究东北地区能源发展相关政策和配套措施。

  俄罗斯是个能源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是世界主要的能源资源出口商。据俄罗斯科学院社会政治研究所2004年出版的《俄罗斯:复兴之路》报告显示,俄罗斯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自然资源几乎能够完全自给的国家。有资料表明,俄罗斯的石油探明储量占世界的6.1%。据《BP世界能源统计2005》公布,2004年底全球天然气探明储量为179.53万亿立方米,其中俄罗斯稳居榜首(48万亿立方米),占世界的26.7%。俄罗斯的能源资源大部分集中在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那里是其最重要的燃料动力生产基地,是世界上能源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据俄罗斯科学院石油天然气地质研究院评估,东西伯利亚及远东陆地和水域油气原始可采资源量为850亿~900亿吨油当量,其中石油为200亿~220亿吨,伴生气为1.5万亿~2万亿立方米,凝析油为30亿~50亿吨。

  目前,俄罗斯石油供给远远大于石油需求,因此,其石油出口能力极高,堪称世界第一大能源出口国。自1996年以来,俄罗斯石油与天然气出口基本呈上升的态势。2004年,俄罗斯原油出口量为2.3亿吨(同比增长9%),2005年出口2.5亿多吨,2006年出口2.48亿吨(占其产量的51.6%),2007年出口量达到了2.58亿吨(同比增加了4%)。根据俄罗斯社会经济发展最新预测,到2010年俄罗斯的石油开采量将达到5.14亿吨,比2006年增加7.1%;石油出口量将增长到2.69亿吨,增幅为6%,出口增长将以欧洲市场对石油需求的增加以及通过“东西伯利亚一太平洋”石油管道向亚太地区市场增加石油出口为依托。

  未来中长期,俄石油出口依靠的主要产区将是西西伯利亚、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可见,东北地区与俄罗斯在能源领域具有较强的互补性,俄能源资源为双方的合作提供了有力保障,是双方能源合作的基础性条件,无论是能源产量还是资源前景,俄罗斯都可以成为东北地区重要的能源资源供应地。

  1.从地理位置看,东北地区与俄远东地区毗邻。俄罗斯是个能源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是世界主要的能源资源出口商。由于俄罗斯石油资源丰富的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都靠近中国东北地区,这使双方的石油合作具有很大的地缘优势。

  2.从政治方面看,目前中俄两国处于历史上关系最好的时期。2004年,中俄两国签订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标志着两国睦邻友好关系的确立和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进一步加强,而中俄能源合作是充实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最重要领域,占两国中长期经贸和投资合作的很大一部分份额。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米哈伊尔。卡梅宁在2006年3月接受俄新社记者采访时称,能源合作是中俄经贸领域最重要和最大型的项目之一。他认为,中俄能源合作的发展,特别是近两年的发展态势具有蓬勃稳定的特点。因此,东北地区要把握好这一机遇。

  3.从政策方面看,中国于2003年10月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2004年3月,国务院召开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全面部署、启动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各项工作,一些政策相继实施。在《东北地区振兴规划》中称,东北地区将优化发展能源工业,坚持节约优先、环境友好、油煤并举、多元发展的方针,优化生产布局和消费结构,加强东北亚区域能源合作,建设国家能源保障基地。面对能源结构不合理、常规储量不足、一次能源短缺等问题,国家发改委提出东北地区能源建设将走一体化之路。

  从俄罗斯方面看,日益重视并加大了对东部地区的开发力度,2007年1~2月俄政府成立了远东和外贝加尔地区发展问题委员会,统筹东部开发进程,并希望将远东振兴规划与东北振兴规划相衔接。因此,我们要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充分利用政策的导向作用,扩大与俄罗斯的能源合作,促进东北经济健康、稳步、持续、快速地发展。正如主席在访问俄罗斯西伯利亚时所指出的:“中国正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俄罗斯制定了开发远东和西伯利亚战略。这些都为两国加强地方合作带来新的机遇,注入新的动力。”

  4.中俄两国领导人高度重视能源领域的合作。早在2000年11月普京总统发表的《俄罗斯东方:新的前景》中曾指出,俄罗斯将大规模开发西伯利亚与远东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希望中国等东北亚国家参与。2004年10月14日,普京总统访华时,重申俄方关于同中国能源合作的决定始终未变,希望中国能够参与俄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油气的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2006年中国成功地举办了“俄罗斯年”,2007年俄罗斯成功地举办了“中国年”,互办“国家年”活动受到了两国最高领导人高度重视与全力推动。俄工业能源部部长赫里斯坚科认为,2006年已成为中俄能源合作的关键性一年,两国建立了新的能源合作结构。他认为,中俄两国企业在能源方面的合作,已从简单的原油贸易过渡到在中俄两国和其他国家境内共同勘探油田的新层面。因而,从双方能源合作的趋势看,现在已不仅是简单的买卖关系,双方合作的深度与广度正在不断拓展,正在从一般贸易逐步向生产合作及相互投资的方向发展。

  尽管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能源合作存在上述有利条件,双方能源合作的潜力也很大,但至今所取得的实质性成果并不多,备受关注的中俄石油管道合作几经波折。前几年的“安大线”及斯拉夫石油公司股权拍卖风波等都暴露出两国在能源合作

  上的分歧。总的来讲,这些问题的出现既有俄方的原因,也有中方的问题;既有俄国内因素,也有国际因素;既有政治因素,也有经济因素。

  首先,目前在俄罗斯尤其是远东地区,仍存在着“中国”、“中国扩张论”、“中国商业移民”等宣传及言论,一些俄罗斯人对快速发展和正在崛起的中国仍存有疑虑,担心中国进行“人口扩张”和“资本扩张”。近年来,在俄罗斯的中央报刊及远东和西伯利亚报刊上时常有谈论“中国威胁”的文章,认为中国公民在俄罗斯的活动对其国家安全造成了威胁。如有文章称,“中国有十几亿人,而西伯利亚只有一千万……中国人已经越过乌拉尔找工作和寻矿……再过几十年连哈巴罗夫斯克的工资都要用人民币支付”。这无疑给双方的能源合作造成了不利影响,是能源合作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现实因素。

  其次,从国际上看,在中国开发利用俄罗斯能源资源方面,美国和其他西方垄断资本也对中国形成了“抢占”之势。如前些年,当我国还在同俄罗斯就能源合作进行谈判之时,英国的BP公司就投巨资购买了俄罗斯“露西亚”石油公司的不少股份,部分控制了原本拟向中国供气的俄罗斯东部最大的凝析气田克维克京斯克的勘探开发权;美国埃克森和美孚石油公司、日本三菱公司都购买了俄罗斯萨哈林石油公司的股份,日美两国还联合投资了俄罗斯萨哈林三个石油开发项目中的两个,其中萨哈林-2号油气项目已于1999年投产,萨哈林-1号项目于2005年10月开始采油,2006年10月开始出口石油。此外,还有近些年搞得沸沸扬扬的中日能源之争问题等等。总之,在今后中国与俄罗斯的能源合作中,还将面临着来自世界主要石油消费国的更激烈的竞争。

  再次,从中国方面看,也存在着不利于双方能源合作的因素。如中国的能源协调管理机制不力,缺乏相应的政府机构和适应国际经济合作的决策机制,因此,不仅决策慢、反应迟缓,而且出现了国内多家公司在国外相互竞争的局面,某些个别公司还垄断了一些国外资源的开发,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俄能源合作的进展。

  中俄两国是近邻,无论从地缘政治高度,还是从两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互补需要角度看,继续加强双方的能源合作都十分必要,也非常现实。从双方共同的利益追求看,能源合作符合双方的共同利益,可谓是一个双赢互利的合作。从中国方面讲,解决石油安全问题,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保障。今后,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能源缺口将进一步扩大。中国石油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矛盾在国内已无法完全解决,必须借助国际石油市场来解决。随着中国石油消费和对外依存度的增加,迫切需要增加能源进口渠道,以实现石油进口多元化的能源战略,这就迫使中国必须寻找稳定安全的能源供应基地。而无论从经济、政治,还是运输安全的角度看,与俄罗斯的合作均有利于减轻我国巨大的油气缺口给油气安全带来的沉重压力,满足中国能源多元化的要求,保障国家的能源安全。

  从俄罗斯方面讲,近年来石油天然气工业是俄罗斯经济的主导部门和出口创汇的重要基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俄罗斯之所以能摆脱自苏联解体以来困扰多年的经济危机并进入经济恢复性增长阶段,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石油天然气工业。由于国际油价的大幅攀升,丰富的油气资源给俄罗斯带来了巨额财富。1999~2001年,俄罗斯约90%的GDP增长得益于能源出口的拉动。而俄罗斯的预算收入也随之大幅增加,早在2000年初就实现了财政收支的平衡,结束了高额的财政赤字局面。同样,巨额的石油美元也使俄政府在2001年10月首次提前偿还了在IMF的借款。对俄罗斯来说,中国为其提供了一个参与国际石油市场的巨大机会,中俄石油合作可以为俄罗斯东部地区的石油资源找到稳定的市场,中国石油企业参与远东和东西伯利亚地区的资源开发,可以弥补俄罗斯能源业投资的不足,对改变该地区经济发展长期落后的状况意义重大。因而它绝不会无视中国这个潜力巨大而又稳定的油气市场,中国已成为俄罗斯能源外交的重要对象,这从“泰纳线”石油管道的最后修建方案中便可见一斑。

  在中国政府作出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决策大背景下,努力实现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特别是其远东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推动双方能源合作,无论是对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还是对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东北地区背靠石油和天然气极为丰富的俄罗斯东部地区,应该也必须加强与俄罗斯的能源合作,这不仅有利于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而且有利于维护该地区的经济安全与政治安全。

  目前,依靠能源产业振兴国家经济已成为俄罗斯政府的既定政策,俄罗斯把吸引国际投资作为能源政策的重要内容,因而其对外能源合作将不断加强。为了本国的能源安全,俄罗斯正不断谋求能源出口的多元化,而中国也正在实施能源进口的多元化和“走出去”的战略,两国的能源安全战略存在着利益的结合点。为了更好地参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与改造计划,俄方已采取了若干实际步骤,如2008年前基本建成从东西伯利亚的泰舍特到斯科沃罗季诺的东向石油管道工程,该管道建成后其支线将延伸到东北地区的大庆,并与由大庆途经整个东北地区直至大连市的输油管道相连接,从而使东北地区各大城市都将受益。可见,俄罗斯原油供应对于东北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的日益加剧,东北亚地区将成为世界上备受瞩目的地区之一。在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中,能源合作备受关注,而东北地区无疑是我国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前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引进和合作开发俄罗斯东部地区能源资源,对缓解东北地区资源紧张局面,大幅提升东北经济区与周边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具有重大意义。也就是说,双方的能源合作不仅有利于东北地区的长远发展,而且对我国以及包括俄罗斯在内的东北亚地区甚至是世界的发展都有好处。

  综上所述,俄罗斯从资源、区位、发展前景等多方面具有融入和参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充足条件,完全有条件成为东北地区能源的原料基地。为此,应采取如下一些对策:

  第一,抓住我国实施重振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战略的机遇,依托得天独厚的资源和区位优势,全力推进与俄罗斯能源合作的进程,为东北地区振兴提供能源保障,使其成为对俄经济合作的前沿。俄科学院院士、远东分院太平洋地理研究所所长巴克拉诺夫认为,黑龙江省应该从石油天然气工业的上游,即从地质勘探作业着手,推进能源领域的合作。因此,黑龙江省地质勘探部门可与俄远东地质勘探部门建立直接业务联系,制定联合勘探远东油气资源的规划和实施方案。

  第二,为解决东北地区能源安全问题,应由政府出面推进与俄罗斯相关主管部门开展深入的能源对话与交流,要加强能源企业间的合作。在振兴东北的机遇中,应支持能源领域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推进能源产业集群化,发挥龙头企业的规模拉动和产业带动作用,顺应区域经济加快发展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对能源需求的形势。

  第三,应组织东北地区与俄罗斯官员和专家,详细研究制定深化双方能源合作的具体规划,商讨建立区域或地区间的合作机制,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合作风险和损失。如双方可建立区域性燃料能源合作开发会晤机制,以保持经常性的业务对话,共商区域燃料能源领域合作的重大方针与政策,制定联合开发和利用油气资源的具体项目;建立对俄能源合作的统一协调管理机构,加强双方的信息沟通和交流,为合作顺利开展创造条件。

  目前,我国对水能资源开发项目进行经济评价时,项目的计算期一般为几十年,那么对于计算期之后水能资源开发项目该做如何考虑?目前国际上水能资源开发项目退役工作正在逐步展开,而我国水能资源开发项目也将面临这一问题。但是,目前在大力开发我国丰富的水能资源时对退役问题考虑并不多,在对水能资源开发项目的前期可行性研究论证时,并没有从技术、经济和环境等角度考虑项目退役的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对水能资源开发项目退役问题的探讨,完善水能资源开发项目的全寿命周期分析,目的是为水能资源开发项目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从而有效开发我国丰富的水能资源,推动水能资源开发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水能资源开发项目存在着防洪标准偏低,工程老化失修等诸多问题,形成了大量的病险水库,必须面临退役。目前,我国及国际上的水能资源开发项目退役工作也在逐步展开,从退役工作开展的角度出发,水能资源开发项目退役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大坝安全、经济效益、环境保护。

  1.大坝安全因素。目前,一些水能资源开发项目带病带险运行,水库功能逐步萎缩、甚至丧失,大坝超设计寿命运行,运行风险增大,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已对下游地区的经济发展、人身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2.经济效益因素。目前,我国许多水库大坝的服役期已达到40-50年,而且存在相当大的安全隐患,这些大坝的经济效益日益衰退,工程的运行成本及维修费用不断上升,致使工程的运行难以维持。因此,当大坝的除险加固费用远超过继续运行所发挥的效益或拆除所需的费用时就面临退役问题。

  3.环境保护因素。随着人们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关注,全球环境意识的急剧增长,水能资源开发项目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考验。有关部门开始从大坝建设转向水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对在役大坝也提出了十分严格的环境保护要求。流域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就成了那些效益日益衰退的水能资源开发项目退役的原因。

  水能资源开发项目退役是指包括项目从停止发电到完全拆除工程,恢复天然状态所做的一切工作。根据水能资源开发项目拆除程度的不同,可分为部分退役和完全退役两种。部分退役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仅退役发电设施,保留大坝和其他建筑物;另一种是部分工程设施退役,不仅退役发电设施,还要降低坝高甚至是拆除大坝等。目前对大坝是否应该退役还争论不休。究竟水能资源开发项目是不是应该退役以及如何退役,我们应该通过对大坝的退役进行分析比较评价,包括安全评价、技术经济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等,以便对工程的继续运行或退役以及选择哪种方式退役作出选择。

  1.安全评价。在水能资源开发项目是否退役以及是选择部分退役还是完全退役时,首先要考虑的是安全问题,要进行安全评价,即需要考虑防洪标准和溢洪道泄流能力、大坝的结构安全问题、洪水和地震及其他地质灾害导致的大坝安全问题和库区山体安全问题、大坝安全带来的人身财产安全问题和经济生活安全问题,并考虑是否可以通过采取一定的措施对大坝坝体和库区的山体进行加固,否则应该选择部分退役或全部退役方案。当需要选择部分退役或全部退役问题时,大坝拆除过程中的导流安全问题、大坝拆除后因地下水位降低引起的地质灾害问题也是必须进行考虑的。

  2.环境影响评价。项目退役后将面临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包括坝址区附近的生态环境恢复建设问题、库区的生态环境恢复建设问题、地下水位下降对库区生态环境的影响、地下水位上升对下游生态环境的影响、库区泥沙处理对下游生态环境的影响等。因此,在进行项目退役决策时,应充分考虑不同退役方案对环境的影响,对环境影响进行评价。对项目退役带来的环境影响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选择改善环境投资费用少、对流域环境影响小的退役方案。

  3.技术经济评价。通过安全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后,无论是选择加固还是对大坝采取部分退役或全部退役方案,都应该对加固、部分退役或全部退役等方式的不同方案进行技术经济的分析、比较和评价。首先,对可以通过加固继续发挥效益的项目,应提出不同的加固方案,并对各加固方案的投资费用和加固方案带来的效益进行分析评价,选择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加固方案。当加固方案带来的效益或拆除大坝的费用小于加固方案的投资费用时,应考虑大坝的退役问题。其次,对必须选择退役的项目,应该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安全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确定大坝退役的不同方案,对各退役方案的投资费用进行估算,并对不同方案下对流域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和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选择投资费用少、对流域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影响小的退役方案。

  通过安全评价、环境影响评价和技术经济评价,对不同退役方式的安全性、环境可行性、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等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将退役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经济发展的影响等进行量化并纳入到经济评价中,从而决定究竟采取哪种方式退役。

  水能资源开发项目是一个庞大的综合项目,它的退役是一项政策性和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并且牵扯到很多部门和行业的利益问题,所以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水能资源开发项目退役带来的问题主要可以归纳为技术方面的问题、经济发展方面的问题和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

  1.技术问题。在确定了项目退役的具体方式之后,需要考虑退役面临的技术问题,包括大坝、电厂设施、辅助设施部分或全部拆除、拆除过程中的施工导流、机械和电气设备的拆除和处理、废弃物的拆除和处理等技术问题;库区泥沙淤积问题的处理技术、泥沙下泄对下游水质和鱼类的影响的处理技术、库区地下水位降低带来的地质灾害问题的技术处理、下游地下水位上升带来的生态环境影响的技术处理等。技术问题的处理不仅存在方案的比较,还存在技术处理带来的一系列投资、费用的预算及施工计划等问题。

  2.生态环境问题。大坝拆除后流域水环境将面临由水库的静态水状态回归到河流的动态水状态,这与建坝时流域水环境由河流的动态水状态变成水库的静态水状态相反,我们称之为“逆生态环境”。项目退役面临的逆生态环境问题,将给库区和下游的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的影响。大坝的拆除会破坏刚刚形成的水库生态环境的平衡,各种鱼类的生活习惯都会被打破,面临适应新环境的问题。大坝的拆除可能会导致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库区水位下降后,原来库区淹没的大量土地释放出来,形成大片的荒秃山地和湿地,如果不加以治理和利用,会产生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库区泥沙淤积的处理问题及泥沙下泄给下游动植物和生产生活带来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大坝拆除对坝址区附近的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恢复建设问题;大坝拆除后大量原筑坝材料的堆放问题及有害物质的处理问题等。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处理好,将给流域的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环境问题的处理不仅存在方案的比较,还存在环境处理带来的一系列投资、费用的预算及施工计划等问题。 转贴于

  3.经济问题。一方面,项目退役对流域经济发展将产生巨大的影响。首先,项目的退役直接使发电效益降低或消失。其次,依托水电形成的产业链的效益丧失和减少,比如原来库区利用矿产资源丰富的优势和水电站提供丰富清洁无污染的水电能源相结合,积极发展形成了大批企业,而项目的退役将直接打破水能资源与矿产资源的“黄金组合”优势,导致矿产资源开发和高耗能产业失去动力来源,直接影响这些项目的效益。第三,依托库区形成的产业链的效益丧失和减少,比如大坝的拆除将对依托库区形成的渔业和农业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时,项目的退役将严重影响当地依托库区发展的旅游业,打破当地依托库区形成的旅游业的链条,使当地旅游业失去载体;另外,项目的退役对供水、防洪、航运等的效益也将产生巨大的影响。另一方面,项目退役本身需要巨额的投资,具体有:①对退役方案进行分析比较论证,最终选择确定退役方案的费用;②大坝、发电设施和附属设施的拆除费用;③库区泥沙处理、坝址和库区生态环境恢复的费用;④流域地质灾害处理的费用等。

  中国远景一次能源资源总储量估计为4万亿吨标准煤。但是,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和消费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990年,中国人均探明煤炭储量147吨,为世界平均数的41.4;人均探明石油储量2.9吨,为世界平均数的11;人均探明天然气为世界平均数的4;探明可开发水能资源按人口平均也低于世界人均数。从人均能源消费看,1994年世界平均为1433千克油当量,发达国家为5066千克油当量,中国大约为670千克油当量。1997年中国人均拥有电力装机容量0.21千瓦、人均用电量900kWh,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3。中国能源开发利用呈现出以下主要特点。

  一是能源以煤炭为主,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很低。中国探明的煤炭资源占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和核能等一次能源总量的90以上,煤炭在中国能源生产与消费中占支配地位。20世纪60年代以前中国煤炭的生产与消费占能源总量的90以上,70年代占80以上,80年代以来煤炭在能源生产与消费中的比例占75左右,其他种类的能源增长速度较快,但仍处于附属地位。在世界能源由煤炭为主向油气为主的结构转变过程中,中国仍是世界上极少数几个能源以煤为主的国家之一。

  二是能源消费总量不断增长,能源利用效率较低。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中国的能源消费呈持续上升趋势。1957至1989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从9644万吨标准煤(SCE)增加到96934万吨,增加了9倍。1989至1999年,中国能源消费,从96394万吨标准煤增加到1220__万吨,增长26。受资金、技术、能源价格等因素的影响,中国能源利用效率比发达国家低很多。能源综合利用效率为32,能源系统总效率为9.3,只有发达国家的50左右。1994年单位G能耗(吨标准煤/千美元)比较,中国分别是瑞士、意大利、日本、法国、德国、英国、美国、加拿大的14.4倍、11.3倍、10.6倍、8.8倍、8.3倍、7.2倍、4.6倍、4.2倍。

  三是能源消费以国内供应为主,环境污染状况加剧,优质能源供应不足。中国经济发展主要建立在国产能源生产与供应基础之上,能源技术装备也主要依靠国内供应。9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能源供应的自给率达98以上。随着能源消费量的持续上升,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造成城市大气污染,过度消耗生物质能引起生态破坏,生态环境压力越来越大。世界银行认为,中国空气和水污染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大体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至8。

  能源行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行业,也是国家的支柱性行业。近几年连续的能源短缺现象使能源行业备受关注,电荒、煤荒、油荒现象引起广泛重视。与此同时,能源各行业为了提高生产效率、提高管理水平、降低成本、保证安全生产,加大了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能源行业的信息化建设加快了步伐。

  石油是一个基础性能源行业,它对国民经济中42个行业有着直接的影响,当这些竞争性行业在承受着上游能源价格高企、下游市场过度竞争而产生的“双向利润挤压”的局面时,行业的成本压力终将反向传导。而能源行业中市场化程度最高的煤炭行业,自20__年年初以来,山西焦炭的出口价格已经下降了50左右。而汽车等产业的需求的拐头,使得决策部门开始压力倍增。

  虽然本次汽油价格下调相对于上一次的提价,只有50的幅度,但终究系2年来成品油价格的首次下调。正如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长周大地所说的那样,这次下调油价表明:“国内油价并非只上不下。”同时,还有另外一层更深的含义是向市场传递了一种积极的信息:极力按照市场价格,反映国际油价的状况。监管机构扮演将趋于更加中立的裁判角色。

  目前,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产品品种已发展到100多种,但产品没有形成系列,质量参差不齐,又缺少必要的产品质量标准及质量监测系统,使消费者缺乏对产品的信心,产品规范化、系列化的发展受到很大的影响。制定产品质量标准,健全产品质量监测体系,势在必行。

  从20__年以来,中国汽车每年的销售量都在百万辆以上,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第一次拥有了私家车。然而,这只是开始。据研究,在人均GDP在1000美元至3000美元的阶段,轿车进入中等收入家庭,千人拥有率在50至200辆之间。而今天,中国汽车的千人拥有率才5.16辆。如此巨大的差距表明,中国的能源业才刚刚迈向人们的生活。

  对中国能源企业来讲,这意味着它们与普通百姓的关系将更加直接。能源企业将不再只是塑料原料、化学原料的提供者,而成为日常生活必需品的提供者。从居家的燃气到流动的汽车,能源企业将直接与分散的消费者面对面。这也是为什么今天的消费者对能源业越来越关注,为什么“能源办”的兴废成为媒体焦点的主要原因。同样是这一时代,同样是基于能源企业与消费者间联系的加强,不同能源企业间的区分变得越发重要。能源企业的品牌概念往往在这一时期得到重视和强化。

  本质上讲,掌握上下游,利用技术性优势加大品牌影响,这些是石油巨头们屡试不爽的绝招。危险的是,我们依然在重复发展中国家曾经走过的路:因为通过合资、合作得到了先进技术而自喜,因为我们还控制着绝对多的加油站、油田、管道而对国外巨头的种种行为不以为意。事实上,江苏和广东的1000个加油站几乎无法给壳牌、给带来什么盈利,但他们的徽标在消费者心中种下的种子却至关重要。一旦政策松动,一旦他们可以独立运营,一旦这些标志可以肆无忌惮在各地生根发芽,他们的品牌优势就立刻转变成压倒性的市场优势。

  如果我们不能从这个角度认识品牌的重要性,如果我们不能有意识的管理品牌、迅速提升品牌,我们的品牌就可能被强大的国外品牌所覆盖,甚至壳牌、们所殖民。今天,能够看到的是,不仅是油,并且,他们背后的中石油、中石化开始直接站出来, 能源企业的品牌传播开始从产品品牌向企业品牌拓展、过渡。

  客观地说,中国能源企业的市场化改革才刚开始不久。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中国能源企业在国内国外、上游下游同时开展竞争,并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实为不易。而且,这种成绩的取得在某种程度上还是建立在中国能源企业的牺牲之上:在维护国内的经济形势和社会稳定方面,中国能源企业还担负相当大的责任。但与形势的要求相比,中国能源企业在品牌上的努力仍有欠缺之处。

  中国能源企业还处在简单的“品牌区分”或“品牌告知”阶段。一方面,企业的种种活动、广告、领导人发言没有整合在一起,形成足够合力;另一方面,企业总是在某些事件发生后被动接受媒体询问,而不是主动管理媒体,并借由媒体管理消费者对企业的认知。

  然而,即使在“品牌区分”方面,中国能源企业依然有许多工作可做:首先,运用、拓展更多的传播手段。目前,广告、商业赞助构成了中国能源企业品牌塑造的主要工具,相应的公关活动和公关工作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其实,壳牌的例子已经说明,公关,尤其是媒体关系管理对树立企业形象、传达企业信息起着更有力的作用。

  其次,将品牌定位清晰化。建立“品牌区分”就是建立一整套清晰的品牌定位,并将这种定位清晰的传递给消费者,这样消费者就易于在不同品牌之间做出区分和选择。

  另一方面,能源企业可以使企业形象的传播更加系统化。与国外公司或其它行业的先进分子相比,中国能源企业的形象广告往往单一孤立,缺乏系列性。这种单一的广告一般只是突出企业的名称,缺乏诸如业务的基本范畴、企业的重点、愿景等相关信息。这使消费者对企业的认知难以深入。通过系列广告,就可以将这些关键信息一一展开,企业形象也会显得更加饱满、充实。

  “十一五”期间,我国能源工业发展将面临许多挑战。我国能源工业稳定发展应该从八个方面加强政策措施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一是面临国内资源状况的挑战。我国能源资源结构极不合理,石油、天然气资源相对缺乏,与未来需求发展趋势存在明显反差,人均能源不足,资源品质差,资源分布不均等也影响能源工业发展。

  二是面临国际能源环境的挑战。现在的国际能源资源相对于上个世纪后期发生了很大变化,世界各国更加重视能源问题,发达国家争夺世界能源资源的斗争更加激烈,争夺方式日趋多样化,发展中国家随着能源需求的增加也纷纷加入到争夺的行列。未来世界能源需求还将进一步增加/:请记住我站域名/,资源分布不均的矛盾依然突出,世界能源环境将更加复杂多变。

  三是面临国内石油安全的挑战。现在我国很多地区都在大搞世界制造业基地建设。在工业生产、汽车使用快速增长的过程中,我国石油消费将大幅度增长,未来石油对外依存度将继续增高。据有关专家预测,2020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超过60%。

  四是面临环境问题的挑战。受工业快速发展和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影响,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酸雨范围呈加快增加趋势,环境污染不仅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发展,而且明显降低了人们生活质量。未来一段时期,我国面临的环境压力将更大。据EIA预测,20__年至2025年,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将以年均3.3%的速度增长,增长速度居世界之首。

  20__年能源行业的IT采购规模达到155.21亿元人民币,比20__年增长16.4。能源行业依然保持着较高速度的增长。能源行业20__年IT投资的增长依然来自于电力行业,石油行业对能源行业增长的贡献率不明显,煤炭行业尽管20__年的投入比20__年有显著增长,但由于基数小,所以对整个能源行业增长的拉动不明显。

  据预测,20__年中国能源行业的IT投资规模为182.15亿元人民币,比20__年增长17.4,依然保持着高速增长的态势。20__年尽管能源短缺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缓解,但形势仍然比较严峻。能源各行业将会把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作为其提高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手段,在信息化方面持续加大投入力度。

  20__年,不同能源细分行业信息化建设的投资重点不同,综合来看生产管理控制系统、办公自动化、ERP和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是20__年能源各行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从生产执行层面看,能源行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是生产管理控制系统,从管理层面来看,能源行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是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从应用集成来看,企业资源计划系统是能源行业三个细分行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

  从能源细分行业的投资规模上看,20__年电力行业的IT投资规模已达到71亿元,在整个能源行业所占的比重最大,首次超过石油,石油行业20__年的IT投资规模为69.2亿元,位居第二,煤炭位于第三,但煤炭的投资规模与电力和石油不在一个重量级上。

  从20__年的情况看,电力、石油、煤炭20__年的IT投资规模分别为87.5亿元、76.65亿元和15.9亿元,其中电力行业和煤炭行业都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石油行业由于前几年大规模的建设已基本完成,所以20__年的投资增长速度依然比较平缓。

  在能源各细分行业的一致努力下,能源短缺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解,尤其是20__下半年更为明显,但能源短缺的现象依然存在。20__年各类能源企业为了提高产量,节约成本,增强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将会进一步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

  3.20__年能源行业软件投入的增长速度高于硬件,软件应用在范围和深度上都有了明显变化

  20__年能源行业的IT投资仍以硬件为主,但软件的投入增长速度远高于硬件。随着能源行业信息化应用水平的不断提高,20__年能源行业硬件投入在总体投入中比重将逐渐减少,对软件和服务的投入在总体投入中的比重逐渐增大,软件应用无论在应用范围以及应用深度都有了明显变化。在20__年能源行业IT产品采购中,软件产品采购达到50.32亿元,在能源投资总体中的比重升为27.6,比20__年增长23.3。这也说明了更多的能源企业逐步由系统建设阶段向系统整合和业务整合阶段过渡。

  现今,随着国际能源供应的持续紧张、原油价格的不断上涨以及全球环境保护呼声的日益高涨,新能源汽车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发展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就北京的汽车产业而言,新能源汽车已成为汽车产业未来发展的趋势。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是当今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开源节流,对缓解能源供需矛盾、改善环境、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作为牵涉40多个行业、关乎数百万甚至数千万就业机会的产业,新能源汽车是最能反映一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之一。新能源汽车推进我国交通能源转型,通过能源多元化、动力电气化、排放洁净化,实现我国从汽车生产大国到汽车技术强国的跨越。发展新能源汽车既代表了世界汽车产业发展方向,同时又符合我国基本国情。

  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或使用常规的车用燃料、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新能源汽车包括四大类型:混合动力电动汽车(HEV)、纯电动汽车(BEV,包括太阳能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FCEV)、其他新能源(如超级电容器、飞轮等高效储能器)汽车等。非常规的车用燃料指除汽油、柴油、天然气(NG)、液化石油气(LPG)、乙醇汽油(EG)、甲醇、二甲醚之外的燃料。其废气排放量比较低。新能源汽车属于高新技术,一次性投入较大,研发风险和市场风险较高。

  目前北京公交的三种主要车型为国IV标准柴油车、天然气车和双源无轨电车。新能源公交车主要可分为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三种类型。据北京公交集团统计,2005年以来北京已陆续淘汰11000辆老旧公交车,购置13000辆新型环保公交车。截止到2013年,数据显示,目前北京公交车超过2.2万辆,8000多辆是新能源车,其中有1000多辆是纯电动车。北京市交通委负责人也曾表示,希望今后能够把所有的公交车都变为新能源车。

  北京市委、市政府一贯高度重视汽车产业的发展。近年来,北京市汽车制造业发展迅速,已经成为北京市的重要产业,成为现代制造业的重要支柱,为落实区域功能定位、促进就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北京市政府连续几年为北京汽车注入资本金支持北京汽车产业的发展。在《北京市国有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明确将汽车产业作为“十二五”期间重点支持的产业,“规划”中提出:根据国务院在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批复中适度发展现代制造业的精神,结合北京市国有经济的现状,“十二五”期间重点支持汽车、电子信息、钢铁、装备制造业、新型建材和医药产业的发展,在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上,力争在重点领域实现技术突破、产业升级。

  2014年2月26日,北京首次举行新能源汽车车牌摇号,凭示范应用新能源小客车指标,可以购买列入《北京市示范应用新能源小客车生产企业和产品目录》中的纯电动小客车。在摇号买车愈加困难的情况下,北京市政府这一政策的出台是对新能源汽车推广的政策扶持。2014年北京市配置了2万个指标,个人和单位各占50%。首期共收到1960个摇号申请,其中个人申请655个,单位申请1305个。首期新能源汽车摇号申请数量就已经超过供应指标。这也意味着,我国新能源汽车正式进入私人消费领域。

  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遵循自主创新,充分发挥、利用、整合北京优势资源的思路,2009年3月13日,中国第一个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北京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正式开始运行。联盟依托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公交集团等单位联合成立。整合了国内新能源领域的优势资源,包括整车企业、零部件企业、科研院所以及终端用户等。北京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将在技术合作、信息共享、科研攻关、政策争取等多个方面为联盟企业创造机会。通过合作创新改变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核心技术和创新能力不足的现状,拉近中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与国际顶尖水平的距离。

  北京市电动车租车示范运营目前主要集中在昌平、延庆、顺义、平谷、怀柔、密云、通州、房山、大兴等9个远郊区县。北京电动出租车是北汽集团积极参与2011年北京市新能源汽车示范运行工作,率先启动的纯电动车产品投放北京市出租车市场示范运营项目。在北京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新能源汽车基本实现“全覆盖、上规模、可持续”。截止到2013年底,北京的区域电动出租车达到1600辆,电动出租车运营总里程超2000万公里,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电动出租车示范运营城市。它的推广解决了北京远郊区县无出租车或少出租车的现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提升了公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阻碍其发展的因素还很多。概括来说,北京市新能源汽车在发展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财政补贴速度跟不上新能源汽车发展速度。北京市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缺乏足够的经济鼓励政策和激励机制,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差,没有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稳定的市场需求,影响投资者的积极性。没有行之有效的投融资机制,使新能源技术的推广应用受到很大限制。新能源技术运行成本低,但初始投资高,需要建立稳定有效的投融资渠道予以支持,并实行优惠政策降低成本。

  电动汽车充电站建设标准未统一。电动汽车充电站是指为电动汽车充电的站点,与现在的加油站相似。目前,因为电动汽车各项标准有待完善,充电站建设技术接口等各项标准也未能全部统一,各电网公司按照各自的标准进行建设,一旦国家标准出台,可能造成部分设施的资源浪费,甚至会出现重复建设问题。

  充电站商业运营模式未规范化。目前建成的电动汽车充电站和在建的充电站各有不同,由电网公司牵头建设的充电站主要提供充电服务,部分充电站还提供换电服务。而石油巨头公司则打算把现有的加油站改造成为充电、换电、加油于一体的综合服务站,然而这两种充电站都存在问题。充电站主要解决充电接口问题,但电动汽车的充电比较费时,快充有损电池使用寿命,而换电池方式则因为目前电动汽车电池标准未统一,无法建立完善的换电池体系。加油站改造为充换电池、加油一体站也并不容易,加油站用的电压较小,给电动汽车充电需要更大的电压,石油巨头公司必须对现有的加油站进行改造,改建成更高的工业用电,这就需要电网公司的支持。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不够健全。电动汽车充电站的建设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密不可分,若不建设充电站,将会使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工作举步维艰,而建设充电站则存在使用率过低的问题。所以,只能等到产业链发展健全,各项基础设施完备之后,这些问题才能逐步得到解决。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汽车生产大国,但绝不是强国。我们沿着传统技术路线追赶,付出了巨大努力,但技术差距依然很大。我国新能源汽车从“组装”开始起步,在核心关键部件与技术等方面相当匮乏。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在电池系统集成技术、大规模生产工艺设计、生产过程质量和成本控制等方面,与国外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特别是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技术的缺失,致使国产关键零部件与进口产品的性能差距较大。即使国内相对比较成熟的混合动力车,与欧美日车型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新能源核心零部件如: 整车控制技术、电机驱动系统技术、电系统技术、动力耦合技术、发动机及变速器控制技术等,国内仍未取得产业化的实质性突破,部分国产零部件与进口产品的性能差距较大,电机驱动系统效率低下,电池充电时间长,使用寿命较短。

  增强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实力是产业发展的首选行为。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应当从自身发展的实际出发,考虑自身技术能力,可以从选择合作伙伴入手,利用开放的组织形式发展自身,寻求技术创新。就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创新来说,包括了两方面的内容,激进技术和增量技术的创新。把握好两者的区别,既要重视激进技术的突破,又要重视增量技术带来的实际效益,选择适合产业未来的技术发展路线.完善新能源汽车技术标准

  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标准缺失。没有出台国家统一的技术标准,明确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形成规范的行业标准。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是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发展的必然,证明了我国已经具备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发展的实力,新能源汽车从技术研发到产品生产都需要一系列的企业组织配套完成,因此形成产业体系发展模式对于新能源汽车产业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无论是财政补贴还是市场统一规范化政策的支持。国务院已经正式批复新一轮的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方案,2013至2015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作已于2013年9月启动。新一轮的国家支持政策在总结第一阶段推广的经验和不足之处的基础上,确立了激发企业技术创新和地方推动市场的积极性,促进我国新能源汽车顺利走向成熟的目标。主要内容有以新能源汽车为主开展示范,以试点城市为核心建立区域,扩大辐射范围,加速区域电动汽车的推广,改变原有的财政资金补贴方式,加快补贴资金的落实力度,混合动力客车向全国进行推广,对充电站建设等进行财政支持等一系列政策。国家补贴政策应该在补贴范围扩大的同时维持补贴力度,以保证能跟上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速度,使新能源汽车能更好更快地发展。

  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商业运营模式将成为除电动汽车本身的技术限制之外的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在新一轮的推广过程中,要更加重视充电设施建设布局和网络化的建设,明确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运营主体的商业模式,电动汽车用电价格形成机制,市场化运营的模式创新等问题。要深入研究充电设施的商业模式,积极调动多方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的积极性,尽快形成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和开放的、可持续的基础设施运营机制。

  新能源汽车前期研发一般需要很大的资金投入,但以当前的市场推广情况看,回报周期会很长。虽然,很多企业纷纷投巨资开发新能源汽车,甚至想对新能源汽车的整条产业链进行整合,以提高产业综合竞争力。但此类产品的销售情况却不容乐观,导致企业后期研发跟进及市场推广遭遇资金困难,故需要持续的资金供应为企业渡过难关做保障。另外,从目前的政策来看,对新能源汽车企业的支持还停留在整车生产企业层面,享受减免税、补贴等政策优惠的企业大部分为整车生产企业;对于电控、电池、电机及其他零部件的生产研发企业,现有政策的支持力度明显不够。因此,需要国家对新能源汽车整个产业链上的企业进行支持,以增强新能源汽车的配套生产能力。

  新能源汽车产业是我国的战略型新兴产业之一,在能源和环保的压力下,为加快推进汽车产业结构升级,2012年政府出台《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规划指出,加快培育和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对于缓解能源和环境压力,推动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重要意义。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十二五”期间完成了产业化起步阶段的任务,基本建立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产业生态初步形成,在全国范围内示范作用影响巨大。进入“十三五”建设期,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机遇与挑战并存。面对成本过高、基础配套设施尚未完善、核心技术受限、政策漏洞等问题,我们仍肩负重任,在“十三五”期间不断改良技术、改善现状,推动市场发展,实现汽车产业的成功转化。

  2015年重庆市出台《重庆市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市级财政补贴实施细则(暂行)》。每辆新能源汽车获得16万元的补贴,共计1000辆,其他新能源汽车按照国家补贴标准1∶1给予补贴,共计2000辆。由于地方政府的补贴力度较大,部分新能源汽车企业采取非法手段获取大量补贴,市面一度出现“骗补现象”。以重庆力帆为例,其申报2015年度新能源补贴中,有1353辆车电池芯数量小于公告数量,1328辆电池单体生产企业与《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不一致。2017年2月工信部在官网上公布了因骗补而对7家车企的行政处罚书,7家车企因骗补上“黑榜”,其中重庆有2家。

  就个人而言,凡购买属于我市新能源汽车优惠范围内的新能源汽车消费者,不仅能享受国家的免征车辆购置税的优惠,而且能优先获得货车通行证,相关部门将依据载货汽车限行管理规定,对应用在物流运输等行业的新能源车辆优先核发相应货车通行证。这项政策的出台有利于吸引从事快递运输及邮政的相关人员前来购买新能源汽车。

  对企业而言,我市符合相关要求的企业均可享受两大优惠政策――减免增值税和减征企业所得税。本土新能源汽车企业和生产关键零部件的企业提供技术转让、开发、咨询及相关服务的,免征增值税;经认定取得高新技术企业资格的,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据重庆统计局统计,截止到2015年,新能源汽车在全市范围内的应用总量达到3025辆,包括客车1208辆、物流车1063辆、乘用车754辆。其中,公交车的“快速充电,定线运输”模式成为重庆首创,并被推广应用到全国近20余座城市,新能源公交车销量占全国1/3,位居榜首。2016年6月,两江新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重庆)有限公司与青岛特来电新能源有限公司携手成立重庆两江特来电新能源有限公司,负责重庆地区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及运营。现在,重庆两江新区已经达到了完善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平台的基本目标,主要由纯电动、混合动力以及燃料电池三大部分构成,初步形成了新能源汽车技术标准体系框架并且拥有了评价和测试新能源汽车的能力。这对全市新能源汽车产业而言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尽管如此,即便重庆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经迈进了一个新的阶段,但结合新能源汽车市场与消费者的未来供需,要实现规模化和产业化的发展,重庆市新能源汽车产业还将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化需要建立大量的公共基础设施,截至2016年12月底,特来电新能源有限公司共完成充电终端项目立项269个,充电终端共4088个,其中已经建成终端1336个。在投用的充电终端中,都使用了特来电首创的电动汽车群智能充电系统。该系统具有“无桩充电、无电插头、群管群控、模块结构、主动防护、柔性充电”等特点,放在世界充电技术中,也处于领先水平。

  重庆市新能源汽车产业中关键零部件产业链尚未形成,核心零部件还需要大量进口,因此,新围绕新能源概念的相关产业链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重庆市依托强大的传统汽车产能,具备较强的生产能力,但还存在产品整体档次偏低、核心零部件本地化配套不强的问题。

  重庆市新能源汽车企业研发投入水平尽管在全国领先,但相比国外,还有较大差距。以动力电池为例,中、日、韩三国的供应量在全球占90%以上。但我国的动力电池供应量仅仅占三国总量的20%不到,问题根源在于产业分散,研发投入不够集中。

  立足于《国家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和《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发挥重庆市汽车工业城市的优势,制定重庆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借助政策优势拉拢各类汽车企业和投资商进驻重庆市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生产、销售等环节。

  政府应成立专门负责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相关部门,不断推进节能和新能源汽车标准的制定以及改进工作,重点保护以研发技术为核心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并且需要在整车制造和零件制造方面制定严格标准,成立专项组根据此标进行检验,由此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

  成立专业化的汽车工业设计产业园,对本市独立自主研发的零部件企业投入高度重视,并采取相关措施鼓励企业尽量采购本地汽车的零部件产品,以便促进重庆市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调查收费不合理现象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罚,取消不必要的购买审批手续,简化购买流程;联合财政局出台政策降低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吸引消费者购置新能源汽车;规范整车和零部件销售市场秩序,打击为牟取非法收益而造成的骗补现象,最大限度地保护新能源汽车产品和知识产权。

  综上所述,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加快布局的新形势下,政府有关部门需要通过合理引导,实现产业质与量的相对平衡,在推进传统汽车持续发展的同时,加快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有效推进全市汽车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

  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加快,对能源生产和能源消费会有更高的要求,能源需求的持续快速增长必将使我国的环境保护面临更加沉重的压力。由能源开发利用导致的能源环境问题既是我国当前面临的现实问题,也是影响我国长远发展的战略问题,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重要保障之一。法律作为现代社会权威、有效的社会调整方式,在此问题的解决上理应发挥重要作用。

  (1)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开采与利用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油田勘探开采过程中的井喷事故、采油废水、钻井废水、洗井废水、采出水回注的污水排放;气田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地层水,含有硫、卤素以及锂、钾、溴、铯等元素,其主要危害是使土壤盐渍化;油气田开采过程中的硫化氢排放;炼油废水、废气(含二氧化硫、硫化氢、氮氧化物、烃类、一氧化碳和颗粒物)、废渣(催化剂、吸附剂反应后产物)排放;海上采油影响海洋生态系统,石油因井喷、漏油、海上采油平台倾覆、油轮事故等原因泄入海洋,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严重影响;在交通运输业,机动车尾气等造成大气污染,排放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铅等污染物等。

  (2)煤炭的开发利用对环境的不利影响。煤炭在开采过程中会造成矿山生态环境的破坏,对生物栖息环境造成影响,此外还产生地表的破坏,引起岩层的移动、矿井酸性排水、煤矸石堆积、煤层甲烷排放等。煤炭燃烧过程中产生大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烟尘和汞等污染物,是造成大气污染和酸雨的主要原因,煤炭燃烧同时也排放温室气体,造成全球性环境问题。

  (3)水电开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水电是一种相对清洁的能源,但其对生态环境和水环境仍有多方面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截流造成污染物质扩散能力减弱,水体自净能力受影响;淹没土地、地面设施和古迹,影响自然景观;泥沙淤积会使上游河道截面缩小,河床抬高,下游河岸被冲刷,引起河道变化;改变地下水的流量和方向,使下游地下水位升高,造成土壤盐碱化,甚至形成沼泽,导致环境卫生条件恶化而引起疾病流行;建设过程采挖石料和填土,破坏自然环境。

  (4)核能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影响。核能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来自两个阶段:核燃料生产和辐射后燃料的处理。由于人类无论何时何地都处于各种来源的天然放射性辐射之中,通常燃料生产过程的放射性污染较轻,一般不构成严重危害。

  (5)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对环境影响的不利影响。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整体上较传统化石能源来说,更加清洁安全,但是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仍然会带来一些环境问题。

  为了有效地控制能源活动对环境的不利影响,解决能源环境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