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富注册」平台登陆
当前日期时间
公司:天富注册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 话:400-822-5216
联系人:张骏捷
网址:www.xazmhbgc.com
邮 箱:7535077@qq.com
地 址:贵州省贵阳市天富新能源科技
首页“鼎汇注册”首页
作者:an888    发布于:2024-04-08 06:36    文字:【】【】【

  首页“鼎汇注册”首页确定燃气源用户的多少,是进行燃气管道设计的第一步工作,可以在进行城市人口和用气户调研的基础上,参考工艺专业P&ID、机械专业防火风闸P&ID图、仪表专业安装图等专业设计文件,确定最终的燃气源用户。1.工艺专业P&ID是依据。工艺专业P&ID是设备安装设计的依据。工艺专业P&ID不仅决定着气浮选、换热器、滤器、分离器、开排泵、管汇、应急机等设备如何组合,还可以通过其图形符号和文字代号,从中找出大部分气源用户。也就是说,工艺专业P&ID不仅能确定燃气源用户的数量,还可以为燃气管道的设计提供工艺流程、施工工序等方面的信息支撑。2.借助防火风闸P&ID。由于不同用户的气源管线的接口形式不同,所以,可借助机械专业防火风闸P&ID图,来确定各结构的要求,以确保燃气能有效驱动SDV,继而完成对防火风闸的开启实行有效控制。3.仪表安装图定种类。在气源的输送过程中,重要的仪表阀有关断阀、压力控制阀、液位控制阀等,我们可以依据仪表专业安装图,确定这些仪表阀的种类和数量,明确接口要求,比如井口控制盘等设备的接口尺寸以及接口形式。此外,为了确保用户可以充足地得到燃气的供应,还应该结合其他专业设计文件,来确定气源用户与配管的界面的结合,比如末端接口是采用螺纹阀门还是采用螺纹管,从而达到即方便用户,又节约设备投资的目的。

  供气方式主要有:单线供气方式是常见的方式,这一方式一般用来向耗气量波动较大或位置比较分散的供气点进行供气;对于耗气量波动较大的供气点,可采用直供的方式,直接在气源总管上取气,以免影响到相邻用户用气;支干式供气方式常用来向仪表布置密集的场合进行供气,即把气源经支干引至供气点或空气分配器。

  很多情况下,供气系统需要从主管上引出支管,为了避免冬季管路的凝液进入仪表以及相关设备,损害仪表和设备的功能,应该在水平管道的上方设定取气部位。为了方便在穿甲板处做支撑,每层甲板上的气源分支应从该层甲板下面主管分出。这样做,既有安全上的考虑,还节省了管线的材料。由于层高一般为4~8米,为了管线敷设的美观,也为了更好地支撑表气管线,应避免从层高处往下抽支管。不可否认,后续用户将不断进入管网,为了方便其顺利接入,管网施工时,供气主管末端不可焊死,可暂时性地封住。管道在敷设时,若选用镀锌管,可用镀锌螺纹连接管件;若选用不锈钢管,可用承插焊连接管件。此外,设计时应充分考虑管道排污的需要。污物最容易在最低点聚集,那么,可以在污物的各个聚集点装设排污阀,以方便污物经常性地排出。

  (一)对特种岗位的操作人员以及承包单位的管理水平、技术水平实行资质审查和管理

  对于关键岗位或特种岗位的操作人员,严格把控,杜绝无证上岗;对于管理人员,应确保其具有较强的质量规划、目标管理、施工组织能力,确保其能主动发现问题并及时整改。对于技术人员,应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基础,能监督、指导施工进程;操作人员应具备专业技术,严格执行管网建设的质量标准和操作规程。服务人员间接地与工程质量相关,所以应具有较强的服务意识,认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保障工程的顺利施工。总之,要制定严格的资质审查和管理制度,加强对承包单位和相关人员的管理,实行奖罚明确的负责机制,把人为因素对燃气管道质量的影响降到最低。

  原材料、半成品以及配件是燃气管道施工的物质基础,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燃气管道的最终质量。因此,我们应对工程所需的原材料、半成品和配件实施质量控制,杜绝不符合设计要求和产品质量标准的施工材料设备进场。设备材料进场应具备完整的技术说明书、建设行政部门签发的准用证、产品合格证、质量检验报告,否则不得进场。同时,严格把控采购关、检测关、运输保险关和使用关,全方位控制设备材料的质量,严格遵守国家相关的法律政策,把好好采购关。其中有缺陷工件的漏磁检测原理如图1所示。

  施工方法、方案和工艺关系到施工材料的构建方式,施工方法、方案和工艺不过关,质量再好的设备材料也无法确保燃气管道的质量,所以我们要对施工方法、方案和工艺的进行控制,使其符合施工的技术、工艺以及质量要求,同时也要积极引进新技术、新工艺,不断完善施工方案。对施工单位编报的施工组织设计进行认真的研究和审查,确保施工技术措施具备有效性和针对性,确保质量保障体系健全无漏洞,确保施工现场布置能满足施工要求。其中用户引入管和户内管的管道检漏方法如图2所示。

  机械设备是施工工具,其性能、规格是否满足施工要求,不仅会影响到施工的进程,还会对房屋施工质量造成影响,所以我们要定时检测机械设备的各项性能,防治施工过程中出现故障。而施工环境和作业条件的控制同样重要,否者会影响到施工人员和设备的施工,所以我们要确保外墙装饰用的脚手架坚固耐用、阴暗空间通风照明良好、地基开挖降水排水处理良好、搭设安全网满足安全需求。

  总而言之,高水平的燃气管道设计技术能确保燃气管道的敷设科学运行,是管网设备安全平稳运行的前提和基础,不仅关系气源的质量、数量,也是燃气管道敷设合理经济、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沟通提升的关键。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以及理论上的研判,对当前燃气管道质量要求及技术创新进行了分析,以供同行工作者参考应用。

  1.管材应按规定尺寸预制坡口,坡口加工宜采用机械方法,严禁火焰切割;应采用机械方法在管段上开孔,切割。

  1.管口组对前,使用角向磨光机或钢丝刷等工具将坡口及管口内外50mm彻底清除,直到完全露出金属光泽为止。

  2.组对时,两管口直缝应至少错开100mm,组对同一公称壁厚的管口时,其错边量不得超过管壁厚度的1%且不应大于1.6mm。

  4.管道组对过程中应使用专用卡具进行辅助对口,组对过程中不允许产生应力。

  5.使用内对口器时,根焊、热焊全部完成后方可撤离;使用外对口器时,在整个圆周均匀间隔完成至少50%的根部焊道方可撤离,焊接完成前不要撤离其它辅助对口工机具。

  6.管口对接不允许割斜口;管口组对间隙3.0~4.5mm。7.组对不同壁厚的管子时,较厚的管子应进行削溥处理。

  1.预热温度高于100℃,且不应超过200℃;加热方法,用陶瓷垫片电加热。

  3.宜在加热面的背面测定温度,如做不到,先移开加热源,待母材厚度方向上温度均匀后测定温度,温度均化的时间接每25mm母材厚度需2min比例计算。

  所有焊接设备的功能应满足焊接工艺要求,具有良好的工作状态和安全性,能准确显示工艺参数,并具有适用于应用工程的工作容量:

  3.焊接时,打底和热焊采用金属粉芯半自动下向焊(GMAW)填充盖面采用焊条电弧焊(SMAW),焊接前,焊条必须烘干,烘干温度是350℃~450℃保温1小时,头天回收的焊条,必须2次烘干才能使用。

  1.焊接过程中层间温度应保持在100℃以上200℃以下,温度过高时应减慢焊接速度降低焊缝温度。

  焊接完成以后,使用角向磨光机和钢丝轮对焊缝两侧50mm范围内进行彻底清理,不允许存在飞溅、电弧烧伤、弧坑等表面缺陷。然后立即进行消氢处理,焊縫消氢前温度须≥100℃,消氢温度在250℃~350℃之间恒温2小时,没有按照焊接规程进行消氢处理的焊缝,为不合格产品,应使用冷加工的方法将焊缝割除,若焊缝完成2/3以上时,必须中途停止焊接时,应立即进行消氢处理,消氢工艺如图2所示:

  消氢完成,焊缝冷却24小时后,经无损检测合格,可进入下一工序热处理,热处理的保温温度范围621±10℃保温时间范围是1h,升温速度是400℃以上≤200℃,降温速度是400℃以上≤260℃。热处理工艺如图3所示:温度和时间以保证工艺效果。

  在能源消耗重要领域中的家电产业中,燃气具行业以其独特的方式消耗着液化石油气、天然气等自然资源,以燃气灶具为例,从节能的角度出发进行分析,足以看出节能技术在燃气灶具产品上的应用与发展特点。

  参考燃气灶具产品发展历程,从简单的早期样本,到今天几乎千姿百态的产品样式,技术的发展左右了这个产品的发展路径。不管是从单眼到多眼的组合形式变化,还是从台式到嵌入式的外观结构形式变化,或者是从单一能源到气电两用等功能形式的转变,都没有触及到燃气灶具的核心技术目标,也没有对燃气灶具产品发展的核心部分予以改观,因此,外观、结构、组合等形式的技术变化并不是燃气灶具的核心技术。

  相反,燃气引射原理的应用,改变了最初扩散式燃烧方式的陈旧落后局面,使得引射预混的燃烧方式逐渐成为主流,大幅改善灶具热效率、排放指标等参数的同时,也改善了燃气灶具的工作安全性,这是灶具技术的一大进步。燃烧技术的应用及其日益成熟,对灶具影响最大的就是热效率的大幅提高,而提高热效率意味着能源综合利用效率的提高,具有普遍的节能效益,燃烧技术还侧重于对燃气灶具引射预混结构、燃烧器的不断创新,伴随着结构、外观等表现方式的巨大改观。

  所以,燃烧技术的发展进步是以节能为核心技术目标的,燃烧技术是节能技术的主要实现方式,节能技术是燃气灶具的核心技术。

  燃气灶具节能技术的应用,贯穿在燃烧技术应用、发展的始终。燃烧技术的发展,以燃烧技术的两大基本方式为纲,即大气式燃烧方式和全预混燃烧方式,体现出燃气灶具节能技术发展的两个不同的历史阶段,而这两种燃烧方式的应用,是以达到更高的灶具燃烧热效率为共同目的的,这是燃气灶具节能技术应用的重要特点。

  大气式燃烧,又名部分预混燃烧技术,燃气利用喷射时动能较大的高速紊流作用,在引射管内形成轴向旋流,通过扩散作用混合一次空气,在燃烧盘、火盖形成稳定的可燃性混合气体。在大气式燃烧方式中,其剩余空气系数般小于1(为0.6左右),因此需要二次空气的大量补充,对空气补给的依赖程度较高,同时由于空气流动带走部分热量,因此大气式燃烧器的热效率般较低,按照目前行业通用的燃气灶具标准GB16410-2007的要求,台式燃气灶的热效率的下限是55%,嵌入式燃气灶的热效率的下限是50%。

  在大气式燃烧器中,对燃烧器的创新,不同的生产厂家有不同的特点,如方太的“五腔驱动”,帅康的“五环劲火”,超人的“内旋火”等等,都是以结构上的不同方式,来达到提高热效率的节能目的。其他诸如全上进风、旋转火等,包括弧形面板的设计,形式各异,都是以巧妙吸入二次空气为技术目的,不一而同。例如西门子的“四翼旋火”的燃烧器,从飞机螺旋桨的组合结构中获取灵感,运用四组疏密有致的全方位火孔,火孔数量以及火孔分布合理,保证外圈火焰热效率的极大化,每组火孔的间距也经过特别设计,形成向心旋转,配合中心火头,火力集中于锅底,提升热效率。

  从大气式燃烧方式到全预混燃烧方式的转变,是燃气灶具节能技术的重大跨越。全预混燃烧器又名红线外燃烧器,其引射原理与部分预混燃烧方法相同,预先将燃气与全部所需空气在预混空间进行配比、混合,并在燃烧火孔中燃烧。全预混燃烧能够按照稳定的空燃混合当量比进行燃烧,燃烧在瞬间完成,形成稳定高温区。红外线燃烧器由于预混程度较高,过剩空气系数约为1.05~1.1,因此采取网状燃烧结构,并形成红外光辐射,热效率较之国家标准,已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节能效果十分突出。

  如华帝于2009年底推出的聚能灶,以通过环形缠绕和焊接工艺形成的金属蜂窝体燃烧器为工作主体,通过对其引射预混结构的改进,具有空燃混合均匀、燃烧充分、烟气量少等优点。聚能灶预混燃烧速度非常快,火焰很短,对流换热激发高能红外线,向锅体辐射,将大部分能量转化为具备强烈热效应、可迅速被炊具吸收的红外光,属于“无焰燃烧”,红外光热效应强烈,因此可见光损失相对很小。聚能灶热效率高达68.5%,远远超过了现行灶具国家标准的要求,是燃气灶具在燃烧技术、热效率等方面的一次重大的节能技术革命。

  结合大气式燃烧器和红外线燃烧器在燃气灶具产品中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节能技术的应用具有阶段性。在大气式燃烧器占据主流技术地位的大部分时期,在国家标准对热效率的强制要求下,广大生产厂家无不通过技术改进,来抢占有限的效率提升空间。如前所述的各种特色的燃烧器就是实例,它们都能够实现燃气灶具一定的效率优势,但是在不改变燃烧方式的前提下,燃气灶具在节能技术方面无法实现质的突破。

  红外线燃烧技术的诞生,以燃烧方式脱胎换骨式的变革,使燃气灶具在热效率方面达到了一个全新的提升高度。目前,红外线燃烧器在燃气灶具市场的应用非常广泛,各主流品牌,甚至是不知名的杂牌、小作坊,在红外线燃烧技术方面都有运用,尽管市场产品形形,品质也良莠不齐,但也充分证明了生产厂家已经留意到这个新兴的灶具技术领域。

  在目前的节能背景下,为了达到各自的产品推销目标,各大、中小企业无不以“节能”二字为自己的产品添色,但其中不乏空洞而迎合潮流的噱头之举。许多品牌都宣称自己有所谓的“核心技术”,但考究其产品技术创新特点,则并无实质内容,有的以“蓝火”为技术标榜,有的以燃烧器的外观变化为灶具节能的实现理由,更有甚者,以附加“聚能圈”一类的辅助方式来作为提高灶具热效率的技术筹码,这无疑是十分荒谬的。实践上已经被证明走入了燃气灶具的技术研发误区,所以,不改变灶具燃烧实现方式的所谓“技术创新”,其它措施是不值得推崇的。

  长远看来,节能要求将成为今后很长时间内燃气灶具产品的技术创新主题,这就要求广大厂家应该循着这条技术创新主线,在正确的发展之路上前进。从燃气灶具能效的角度看,目前燃气灶具只有采用全预混燃烧方式的红外线燃烧技术,才具备灶具热效率跨越式进步的可能性。

  其次,从技术发展的角度看,大气式燃烧器在技术上的热效率微弱提升空问,已经让广大厂家找不到在效率方面进行技术改进的理由,而更多地侧重于以外观、形式等非核心技术内容来吸引消费者眼球,这对燃气灶具的技术进步,是十分不利的。

  因此,红外线燃烧技术应是燃气灶具节能技术的发展趋势,这个趋势不在于如何去刻意顺应,而在于如何在创造全新燃烧方式的前提下,本着技术创新的出发点,去实现燃气灶具更高、更新的节能目标。

  21世纪以来,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形成了煤炭、电力、石油、天然气、可再生能源全面发展的能源供给体系,但也面临着能源供求矛盾、生态平衡矛盾等挑战。因此,通过建立多元供应体系,抑制不合理能源消费,大力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的革新,以清洁高效为目标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对实现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国内产业政策不断调整,作为资源依存型产业的代表,煤炭经济呈现低位徘徊发展态势,企业在当前严峻形势下既要响应“节能减排”目标、承担社会责任,又须控制生产成本、保证经济效益,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综合考虑当前市场环境,龙化公司充分挖掘企业资源优势,提出了露天煤矿剥岩运输方案调整,采用天然气非公路自卸车代替燃油车辆,真正实现了资源循环利用,能源消费结构优化,生产成本降低,且在当前煤炭产能过剩的情况下,缓解了企业现金流压力,维持产销平衡,提高了经济效益。经过一系列方案论证、设备考察、现场试验,结合实际生产运营情况。2012年,龙化公司进一步重点落实“油改气”项目,经过五年多的试验、运行、改进,积累宝贵经验,不断摸索,突破一系列技术难题,成功提升燃气自卸车性能,以其代替绝大部分燃油车辆承担起公司生产及辅助运输任务,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现就龙化公司四年来燃气车实际运行情况分析技术优化过程、经济效益及未来推广方向。

  燃气车引进后龙化公司按月对燃气车生产运行进行统计分析,四年来始终没有间断总结管理和使用经验。通过对2012年运行数据的统计、分析评估燃气车使用四年来的经济效益。

  2012年3-11月燃气车总共剥岩1473.14万m3,全年燃气车剥岩总量为1684.36万m3。岩石运输油改气2012年取得经济效益3588.83万元(见表1)。

  2012年3月――2015年6月龙化公司共完成剥岩运输任务6574万m3,共节约成本14002.62万元。

  结合车辆运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技术改造确保车辆的正常安全与高效使用,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四年来燃气车共进行技术改造28项,其中15项获得龙化公司技术革新奖,通过技术改造提高出车率3%,目前仍然保持85%出车率运行,产值增加1440万元。针对40t燃气车使用和运行情况,结合运行中的故障情况,龙化公司进行了几个主要方面技术改造,并向一汽解放公司提出了整改意见。

  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天然气汽车,经历了21年发展截止2015年4月总量已经登上400万辆的台阶,在现有400万辆的天然气汽车的总保有量中,CNG仍占我国天然气汽车保有量的94%以上,这说明CNG汽车未来的发展潜力和空间具体,中煤龙化公司占据了煤化工及煤炭生产优势,并且通过四年多的然气车运行使用具备了推广优势和必备的条件。然汽车项目能够达到降低成本、增加企业效益的成果,主要归于两方面原因:①天然气的市场价格低,与燃油相比,使用天然气能够降低成本;②用于煤矿运输的燃气车所使用的天然气并非直接向市场购买,而是产于集团内部,这使得天然气价格低于市场价格,进一步节省生产成本。原煤通过燃气车运输,燃气车需要天然气作为燃料,天然气又以煤作为生产原料,这样形成了一个自给自足的经营模式,这种模式在对外创造价值的同时保证了企业内部的经济稳定性,充分利用内部资源,缓解了现金流压力,维持产销平衡,降低了企业对外的依赖性,符合当代循环经济的理念。“油改气”项目的落实及取得的成果充分证明了理论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在当前煤炭形式逆境中,中煤龙化公司稳步发展,在生产模式上积极发展煤气化、煤液化等优势产业,纵向延伸产业链,调整煤炭产业结构,实现了产业间互动互补、资源互相转化利用,减少资源浪费;在管理模式上以“可持续发展”为宗旨,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切实践行“节能减排”目标,改变传统汽车燃油的模式,实现理论创新,贯彻循环经济理念,增加企业效益。在当前经济形势下,中煤龙化“油改气”项目通过规模化、循环性发展来缓解传统煤化工带来的市场和环境压力,对于大型煤化工企业发展模式的选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中煤龙化公司基于循环经济的理念积极落实“油改气”项目,通过技术创新提出了燃气车性能优化方案,突出其成本优势,真正实现了企业降本增效,健康发展。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知识的发展,天然气技术创新方面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化之中,目前天然气技术创新研究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在技术创新上,天然气企业并未成为技术创新中的主体;管理体制需要创新,研发结构也需要创新;资金投入不够,缺少创新动力;市场预测与研究不足,市场化机制缺乏,技术服务能力不强,正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天然气应用与创新存在一定的困难。

  与固体和液体燃料相比,天然气的燃烧更加彻底、完全。因为天然气的含碳量很低,燃烧过程中单位热值产生的二氧化碳与石油相比会低30%左右,与煤炭相比会低43%左右,从这些数字中可以看出,天然气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减轻大气污染,同时对于缓解温室效应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天然气技术通过气将油取代,设备受到腐蚀的作用比较小,机械摩擦过程中产生的耗损也很小,大大减少了机器发动机维修的次数,对于其使用设备的延长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此外,发动机噪音小,操作起来也更为方便。

  天然气技术得到应用以后,燃料成本以及机车维护成本都得到了降低,在经济效益上来说是非常可观的。相关研究表明,与燃烧汽油相比,使用天然气要节约燃料费1/3,同时维修费下降将近40%,由此可见,天然气技术的经济效益是非常明显的。

  从上表中可以深入了解到我国应用天然气技术以后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情况,从表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天然气技术的确为我国带来了十分显著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同时对于城市汽车尾气污染情况的缓解也存在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天然气技术是有效减轻汽车尾气污染的一条根本途径。从相关统计研究数据中可以看出,天然气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以后,每辆出租车每天可以节省的燃料费大约为15元,那么每年就可以节省5400元,由此可见其经济效益是非常可观的。

  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可以发现天然气在使用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应用天然气以后汽车的动力性能与以前相比明显下降,主要表现在陡坡时;其次天然气储气瓶使汽车重量增加,同时还会占用一定的空间;第三,连续行驶的里程与以前相比要短一些;最后车辆在改装过程中需要较大的投资,且技术存在较高的复杂性。

  虽然目前天然气技术的应用已经有相对严格的技术标准作保证,但是天然气本身属于甲级防爆的危险品,在公共场所使用天然气以及存储天然气都要特别注意安全,在天然气加气站设计与建设过程中,应该严格按照相关标准与规定进行,在钢瓶加工与使用过程中应该严格按照相关规范进行操作。

  目前我们已经针对天然气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制定了相应的预案,如下表:

  燃烧 针对泄露点、货源、火花源加强检查 操作工将气源迅速切断,电工迅速切断电源,门卫迅速隔离现场,气工发现火苗立即采取灭火措施,其余人员迅速报警,值班长进行指挥。

  爆炸或泄露 不能超压,针对腐蚀等问题加强检查,针对阀门等器具进行定期检查

  首先,天然气技术创新呈现为一个网络的体系,整个行业构成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网络体系;其次,在天然气技术创新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将科技劳动主动的价值创造性充分体现出来,同时充分体现出资源的价值性;第三,体制建设是天然气技术创新体系作用发挥的关键和核心,对机制进行耦合,应该将创新增殖价值的作用充分体现出来,充分体现出技术创新体系中创新耦合增殖机制的重要地位。第四,将技术创新作为核心形成一种创新的执行力运行方式,同时将管理创新作为一种重要措施不断推动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并将这种理念贯穿在整个天然气产业链中;第五,以资源性和复杂性理论作为指导,进一步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构建起天然气技术创新资源配置体系。

  首先,针对天然气在企业发展中要建立企业技术中心,企业足技术创新的主体。应该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技术创新和机制创新的新思维。通过不断的机制创新使企业真正成为一个竞争、开放的系统、把优秀的人才吸引到企业中去、成为技术创新的骨干力量;同时构建企业家队伍与企业、市场良性互动的格局。另外、要尽快建立企业技术中心,从根本上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形成具有超前开发研究、工艺改进等多层次企业技术开发体系。带动行业技术发展。

  综上所述,城市燃气在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中占据重要位置。从城市燃气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来看,要结合城市燃气企业应积极制定战略规划,集中开展节能环保技术创新,重视品牌建设,完善企业创新机制,推动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体系构建是天然气技术创新中的核心问题,同时也是现阶段技术创新研究领域中的重要问题。文章将技术应用与创新作为文章的主线,首先为大家阐述了目前天然气技术应用的现状,然后对天然气技术的创新做出了简单的探讨,供大家参考。

  [1]钱卫,黄于益,张庆伟,杜铭华,解强. 煤制天然气(SNG)技术现状[J]. 洁净煤技术,2011,(1).

  [2]王晓红,朱晓明. 工程技术综合应用与创新能力培养实践教学的研究[J]. 实验室科学,2011,(5).

  [3]罗勤,常宏岗,陈效红,李广月,徐晓明. 促进我国天然气工业标准化事业又好又快发展[J]. 石油工业技术监督,2010,(3).

  DEA方法即数据包络分析法,它是一种非参数方法,可以用来解决涉及多个投入及多个产出的相对有效性的问题。能源工业技术创新效率评价是复杂的相对效率问题,难以用单一的指标衡量,因此,采用DEA方法更具有实际应用价值。CCR模型是DEA模型中的一种形式,假定规模报酬不变,然后运用线性规划及其对偶模型求出决策单元的效率前沿面,得到决策单元的相对效率,再对松弛变量求解,判断决策单元的有效性,并在此基础上对决策单元进行改进。

  1.投入指标能源工业技术创新的投入指标主要包括人力和资金,而资金投入分为R&D经费投入与非R&D经费投入。霍慧智选择R&D总投入,政府R&D总投入等作为投入指标[4]。张晓波主要选取了R&D投入,技术人员作为投入指标[9]。创新活动中R&D起到基础作用以及支撑作用,因此选取R&D人员,R&D经费支出作为投入指标。同时,对于非R&D经费投入,由于中国能源工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引进技术成为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选取技术获取及技术改造费用作为投入指标项。2.产出指标在技术创新产出指标的选取上,一般包含出版科技专著数,专利数以及学术数。张曦将申请专利数和新产品产值作为煤炭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研究的产出指标,这两个指标分别表示了企业创新水平和成果转化的经济效率[10]。代碧波,姚凤阁将专利申请数,新产品开发项目数和新产品销售收入作为产出指标。刘芳也选择了专利申请数和新产品销售收入为产出指标[11]。申请专利数代表了技术创新过程的中间成果,是技术上质的提升,而新产品销售收入则是新产品销售后获得的收入,代表了市场对能源工业的技术创新为市场接受[12]。据此,能源工业技术创新产出指标选择专利申请数和新产品销售收入。能源工业技术创新投入指标为:R&D人员,R&D经费支出,技术获取及技术改造费用;产出指标为专利申请数,新产品销售收入。

  选用能源工业5个子行业作为样本:煤炭开采与洗选业(A1),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A2),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A3),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A4),燃气生产和供应业(A5)。运用DEA方法对能源工业各子行业2003年至2011年的技术创新效率进行评价,并采用Matlab6.5进行数据处理,投入产出数据均来源于2004年至2012年的《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对能源工业的5个子行业的技术创新效率进行分析,使用Matlab6.5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见表1所示:由表1可知,煤炭开采与洗选业的技术创新效率总体呈上升趋势,但技术创新效率平均值仅为0.4446,在各子行业中处于最低水平。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的技术创新效率平均值为0.9647,其技术创新效果最好。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技术创新效率较高,均值为0.9154,但波动较大。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的技术创新效率处于5个子行业的中等水平,2003年效率值较为异常,只有0.0355。燃气生产和供应业的技术创新效率值一直在有效和无效之间变化.根据能源工业5个子行业的技术创新效率值,得到能源工业整体的技术创新效率如下表所示:从能源工业技术创新总的投出和产出来看,2011年R&D人员比2003年增长了3.25倍,研发费用增长了7.33倍,中国对研发费用的投入大于R&D人员的投入。比较R&D经费和技术获取及技术改造费用可以发现,能源工业非常重视技术的升级和改造。能源工业技术创新的产出,专利申请数逐年快速上升,而新产品的销售收入增长缓慢,波动较大,可以看出能源工业技术创新成果转变为经济效益方面仍存在不足。2003年能源工业技术创新效率处于最低水平0.3665,2011年达到最大值0.8269,上升趋势良好,整体效率不高,但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松弛变量值计算出能源工业各子行业技术创新指标的改进幅度如下表所示:由表3可知,在不改变产出的前提下,2003年,2005年和2007年需要减少R&D人员的投入,2011年需要减少R&D经费支出。在投入不变的前提下,要想效率达到最好,需要增加新产品的销售收入。年和2004年R&D人员投入的增加带来的销售收入增副较小。2010年技术创新效率值为1,技术有效,但从改进幅度表可知,其R&D人员,R&D经费支出和新产品销售收入都可以改进,因而其有效为弱有效。表5表明,在产出一定的情况下,主要是R&D经费支出和技术获取及技术改造费用的改进。在投入不变的前提下,以新产品销售收入改进为主。2007年和2011年的松弛变量不为0,技术创新效率为弱有效。由表6可知,要保持新产品销售收入不变,2010年需减少R&D人员的投入,2008年和2009年需减少R&D经费支出。在不改变投入的情况下,新产品销售收入上升空间较大。由此可知,对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来说,新产品销售收入对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较大。在2011年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的技术创新效率值为1,但其松弛变量不为0,因而其技术创新效率为弱有效。由表6可知,燃气生产和供应业在在收入不变的前提下,适当的加大R&D人员以及技术获取和改造费用,新产品的销售收入会有一个巨大的提升空间。

  分析能源工业技术创新总的投入及产出、技术创新效率和各子行业投入产出的调整状况可以看出,R&D人员和R&D经费支出对技术创新效率提高作用较小,技术获取及技术改造费用的增加对其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的效果较差,新产品的销售收入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间。这与中国的能源工业发展现状相符,技术创新的经费一般投入到较低水平的技术研发,高水平的技术研究相对缺乏,对国外的先进技术水平依赖较大。人力资本投入对技术创新效率是有提高作用的,但是由于人力资本的浪费并未显现出其应有的作用。中国的能源企业以国有控股企业为主,虽然2003年到2011年国有控股企业资产的比例在逐渐减少,国有控股企业的产权结构特点导致了对技术创新活动的激励不足,但随着市场开放度和竞争度的提升,能源工业技术创新的发展前景较好。综上所述,提高能源工业技术创新效率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对R&D人员和R&D经费的投入须控制在经济合理水平,保证投入效果和质量,增强自身技术创新能力;二是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同时改造中国落后的技术,加快技术创新进程;三是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促进能源工业技术创新成果的经济效益转化。

  前言:城市燃气在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随着我国燃气的需求不断地增长,城市的燃气企业不仅需要努力,更要在转型期间积极实现创新的发展,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因此,城市燃气企业应积极制定战略规划,集中开展节能环保技术创新,重视品牌建设,完善市场营销,推动管理创新。

  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天然气企业的发展,城市燃气企业承担着城市燃气的输送、供给、维修、配送、设备安装、调试、管理等任务,是保证城市居民生活和各个行业生产的重要公共事业,是保证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燃气企业在发展中虽然取得了进步,但是与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而言,依然存在许多问题,如成本较高、科技含量低、创新能力不足、管理水平低等,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燃气企业的发展,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因此。我国燃气企业的改革与创新己经成为社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从发展的机遇方面来看,我国正在提倡节能源的使用,大力推进节能减排的工作,越来越多的地区开始实现天然气的供给,根据《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的颁布,使民间资本进入燃气的领域,燃气企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来源更为广阔。“全国燃气发展规划”的成功实施对协调行业内上中下游投资也具有重要意义。从发展挑战来看,城市燃气基础设施建设仍存在滞后问题,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使天然气供应呈现紧张局面。能源的阶梯利用也是必然的发展趋势,燃气与电力行业分庭抗礼的观念将失去主流地位。而且企业投资压力虽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但并未完全消除,今后通货膨胀带来的成本上升、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等产生的资金压力对企业来说同样是巨大的挑战。

  从城市燃气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来看,企业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首先,“十二五”期间,我国天然气总用气量的增长需要燃气企业进一步扩大业务规模,加强对配气管网的投资。从国外燃气发展的经验来看,我国城市燃气企业也应在高速发展时期为今后做好战略打算。随着新技术、新能源的涌现,城市燃气企业需要面临激烈的竞争挑战,企业不仅要完成基本的燃气供应任务,更要及时建立起能源服务领域的竞争优势。这就需要企业制定科学的战略发展规划,从根本上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其次,尽管城市燃气使用已经日臻成熟,燃气安全知识在社会范围内得到普及,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燃气事故的发生率仍然较高。随着燃气供应规模的增长,燃气企业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也必须及时跟上步伐,树立崭新的服务理念。最后,城市燃气企业在我国新时期的转型过程中需要积极应对市场挑战,主动走向市场,所以企业急需更新观念,树立市场和品牌意识。

  城市燃气关系到人们的生活和企业的生产,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为实现创新的发展,城市燃气企业应积极制定战略规划,集中开展节能环保技术创新,重视品牌建设,完善市场营销,推动管理创新。

  为推动创新发展,城市燃气企业首先应立足长远,制定科学的战略规划,对未来的投资建设进行系统的布局,重视积累竞争优势。首先,城市天然气供应量的增加必须与基础设施建设相匹配,同时考虑到基础建设投资规模较大,燃气企业应当统一规划所辖地区的管网建设,避免设施重复建设、选址不科学等因素带来的投资压力,使管网与用户之间形成良性增长关系。其次,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业内资源整合也需要企业给予足够的重视。城市燃气企业为拓展覆盖辐射范围,应在理性分析投资能力的基础上,开展与其他企业的战略合作,或是采取兼并收购的左式,提高能源供应能力,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最后,企业还应积极部署专业人才队伍,集中发展技术改造和服务创新。

  “十二五”,.期间,企业技术升级换代与节能环保建设将是一项重要任务,城市燃气企业应注重推动技术革新,开展新型节能环保项目。企业技术创新对于增强燃气供应能力、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改善服务具有重要意义。新时期燃气企业应关注行业技术的发展,学习国际先进经验,加强技术研发,适时开展技术升级,通过引入新技术、新设备,实现能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目标。企业还应从技术合作创新的角度,善于开发新的合作项目。例如,在循环经济建设中,城市燃气企业可发挥自身的优势,创建新型能源系统,与发电企业开展项目合作等。

  企业必须为燃气供给提供一个安全稳定的环境,这不仅是城市燃气企业的基本职责与目标,更是广大城市居民的期盼,也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还是城市燃气企业最终实现科学管理与发展的目标。随着城市环境的变化,城市节能减排工作不断扩大,城市燃气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也不断增加。这不仅增加了城市燃气企业的压力,对燃气企业的监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城市燃气企业需要借鉴国外先进的燃气管理经验,结合城市和企业的具体情况,认真学习并制定一套完整的企业监督管理办法,强化风险防范措施。

  城市燃气虽然没有较大的市场竞争压力,其主要客户就是城市居民和城市企业,但燃气企业仍然不能忽视服务水平。客户的评价可以从侧面反映燃气企业发展的不足,所以企业应该不断创新客户服务质量,通过有效地培训和管理,全面提高解决业务受理、投诉、意见反馈、客户需求与纠纷等方面的问题,不断赢得客户和社会的认可,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整体水平。

  新时期燃气企业己经不仅仅是能源的提供者,更是优质服务的提供者和先进技术的研发者。因此,企业必须及时转变观念,树立品牌意识,深化品牌建设。随着市场需求多样化,城市燃气企业经营业务多元化以及未来供区多向化,企业应根据对象的差异性、品牌认知度以及企业可支配资源,建立合理的品牌组合与构架,营造自身的品牌特色。一方面企业要注重品牌外部形象建设,如统一的标识、字样、颜色、着装、企业宣传语等拉近与客户的距离,展现企业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企业品牌建设必须通过深化服务赢得客户的认可,企业应针对不同类型客户群体,制定相应的品牌服务,以提高服务质量,塑造品牌声誉。

  在新形势下,城市燃气企业的市场营销工作至关重要无论是投资建设还是兼并合作,以及技术升级企业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注人,而企业目前业已存在一定的资金压力。所以企业必须从市场营销领域展开创新,在争取政策支持的同时,努力挖掘潜在客户,开辟新的融资渠道,例如加大对大中型工商业客户的市场开发力度,在新的领域增加市场份额。企业应在中长期战略的指导下,针对不同目标市场采取相应的营销策略,广泛吸引社会投资。

  城市燃气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安全稳定的发展关系整个城市的发展建设及稳定,所以加快燃气企业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是当前燃气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虽然当前城市燃气管理还存在很多不足,但是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城市燃气管理将迈入一个新的台阶,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加安全可靠的燃气使用环境。

  [1]王文静.燃气企业文化对外扩张模式探讨[J].煤气与热力,2010(8).

  化工行业是一个高危行业,由于生产材料、生产工艺的特殊性,对于生产技术的要求非常高。化工企业日常运营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各种安全事故,技术操作不规范,技术管理不到位,这主要是由于化工企业没有构建健全的技术管理体系,所以化工企业应高度重视这个问题,从企业自身具体情况出发,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打造标准化的技术管理体系,提高化工企业的经济效益。

  在正常的企业活动中,常见的技术管理主要包括废弃和取代老技术、产品生产工艺中引入新技术、相关技术整合、生茶技术可行性、技术开发和管理活动、评价和识别技术选择等。技术是企业提高生产运营效益,提升全面竞争力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当前,企业技术管理和技术活动的范围持续扩展,其内容越来越丰富,几乎涵盖了技术转让和维护、检测、经营或制造、建构、设计、开发、应用研究、基础研究等多项内容,所以企业技术管理活动涉及的内容非常多样化,通过科学有效的技术管理,加强技术战略管理,推动企业的快速发展。在企业的生产运营过程中,技术管理往往具有以下特征:其一,基于企业战略,企业的各项技术管理活动必须符合企业发展战略目标,以此作为指导,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其二,实践性和系统性,企业技术管理是涉及技术成果、技术成果、开发活动、技术发明等多方面,其不仅仅是技术成果或者技术研发管理。并且技术系统性是信息形态技术、物化形态技术和人格化技术的有效结合,所以企业技术管理不能片面地对某一种形态技术进行管理,避免重硬轻软、重物轻人,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加强技术创新,积极进行消化吸收,综合把握各种形态技术,调整企业实践活动;其三,动态性,企业生产技术和外界环境相互影响,在应用新技术时,往往需要提高企业组织结构,有效控制相关技术,实现动态化的管理。

  技术创新是一种管理实践、生产经营实践和技术实践相结合的实践互动,其具有管理实践、生产经营管理、技术管理的属性,化工企业想要获得可持续发展,在构建技术管理体系时,应积极完善相关管理制度,优化资源配置,加强生产制造工艺控制,提高市场营销水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背景下,化工企业应从企业自身条件出发,打造具有文化内容、提供合理服务、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从而可以有效提高化工企业的技术管理水平。同时,在创建技术创新管理体系时,应遵循相关要求:其一,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构建技术创新体系,化工企业技术创新应符合市场发展战略;其二,化工企业技术创新必须贯穿在整个企业的生产运营活动中;其三,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化工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为了满足市场消费需求,应不断改进技术创新体系;其四,化工企业技术创新应坚持合理高效,不断提高生产效益,提高化工企业的高效性和合理性。

  化工企业构建质量管理体系,需要各个部门和全体职工同心协力,将思想教育、数理统计、经营管理、专业技术等结合起来,构建产品服务、生产、设计、研究等各阶段质量体系,提高信息、财力、物力、人力等资源利用率。化工企业应加强产品质量控制,遵循市场经济优质优价、优质畅销的原则,改善企业形象,提高化工产品市场占有率。同时,化工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应以顾客为重点,充分发挥领导作用,积极调动全体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生产工艺质量控制,采用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持续化地进行改进,并且质量管理体系应积极协调技术创新,统一管理企业的交叉工作和重复性程序,明确各岗位职责。利用严肃性、权威性的质量管理体系约束员工行为,不断提高化工企业产品质量管理水平。

  化工企业要积极构建技术人员管理体系,运用科学方法合理调配、组织和培训工作人员,注意协调、控制和诱导化工企业技术人员的行为、心理和思想,提高全体工作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效支持整个技术管理体系。化工企业技术人员管理体系应遵循择优聘任的原则,执行职务聘任制,加强人员的动态管理,结合化工企业的岗位类别和工作性质,科学分类各个技术岗位,明确岗位的义务、权利和职责,挖掘工作人员的潜力。

  化工企业对于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通过积极构建技术管理体系,加强技术创新,完善质量管理和人员管理,提高化工企业的经济效益,推动其快速发展。

  [1]李新秀.中国燃气企业技术管理体系的评价[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

  [2]刘伟.我国燃气化工企业技术管理体系构建[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3.

  近年来燃气在城市中不断发展已经成为居民生活中的主要能源,燃气工程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居民的生活质量,同时也牵扯着施工人员的人身财产安全。因此燃气工程施工中的技术管理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就目前来看燃气施工中的技术管理工作仍存在许多问题,需要管理者不断吸取经验,积极完善管理。

  在施工准备阶段对施工人员资格审查不严谨,部分燃气工程施工过程中参与施工的技术人员达不到专业水平,出现了鱼龙混杂的情形,多数施工的技术人员对工程的工艺、规范,具体情况不了解。对于行业知识不熟悉。这就大大加大了施工过程中的危险系数。

  部分施工单位在接到施工图纸后,没有组织专家对图纸进行研究复核,复查图纸可能出现的问题,同时对于技术人员之间的技术交流也不够重视,没有积极组织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相互沟通交流。

  燃气工程实施中,部分管理者对于施工材料质量没有进行二次检查,对于成品构件,设备等重要配置的出厂合格证书,说明书,等管理混乱无法进行复核。

  在工程质量管理方面存在严重弊端,由于员工专业素质差异,在施工过程中经常出现质量问题。例如,工程进行中的重要环节管沟开挖,由于燃气在开采过程中呈现湿气状态,流通过程中极易液化,加之地下水等困扰,管沟的开挖尤为重要,但是由于技术管理不利,极易出现管道开挖不符合标准,高度不达标,管沟回填质量不合格等问题。除此之外在天然气套管安装上也经常出现问题,例如,用来保护天然气管道的套管与管道不配套,或是在安装套管时损坏天然气管道等这些都是施工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

  工程后期对于工程收尾工作不到位,对于施工现场的垃圾,残留物没有进行及时的清理对阀门,仪表等易腐蚀,易受损的设备带来损害。工程竣工后材料整理不完善不利于整体验收。

  燃气工程施工中技术管理工作负责人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无视已经出现的问题,没有看到问题的严重性。解决问题拖拉现象严重,只重工程进度,对于工程质量,施工安全不够重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没有积极运用自身力量寻求解决办法,没有发挥群策群力的群众力量。不能听取中下层技术人员的意见。燃气工程施工过程中不注重技术的创新与改革,施工技术落后。影响生产力,难以提高施工效率。

  想要做好燃气施工中的技术管理工作,单纯的从问题入手还不够,要做到防微杜渐,未雨绸缪。我们不仅要做到解决问题更要预防问题的产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这样才能打造出人民满意,政府放心的燃气工程。因此作为一个管理者做到以下几个方面就显得尤为重要。

  要严格把握好参与施工的技术人员的选拔,一定选拔任用具有专业素养的技术人员,这样既是对工程质量的负责任,也是对员工自身的人身安全负责任。同时,要定期不定期的组织专人对技术人员进行培训不断提高专业技能,加强安全教育,提高技术人员自身素质。施工单位与设计单位要加强联系,注重施工前的沟通,技术人员之间的交流。务必使技术人员在施工之前熟悉工程的工艺,规范,流程做到心中有数。除了提高技术人员的素质外,作为燃气施工中技术管理工作的管理者也要加强自身学习,不断完善自我,提高管理水平。只有建立起良好的施工团队才能顺利的进行工程的实施。

  对于施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想好解决方法,做好应急预案。对于通讯,电力,交通等一些列问题要提前做好准备,确保工程顺利进行。对于后勤工作也要做出相应的安排。

  工程实施过程中严把质量关,对于资料,设备,仪器等的质量要严格检查。对于设备的说明书,出厂合格证书等进行严格审查并保存。杜绝使用不合格的建筑材料。对于工程资料和档案要有专人整理并分类管理做到条理清晰便于查找,以免因材料质量问题造成工程事故。接到工程图纸后要积极组织专家研究复核,对于设计存在问题的地方要积极联系设计单位在施工前解决,施工单位与设计单位相互沟通探讨拿出最优方案。尤其是关键部位的设计要进行多次审核,以免出现重大设计问题。工程实施对于主体工程和辅助工程的实施要进行施工记录。把好质量关,对于管沟的开挖及回填,套管的安装,设备的安装与使用严格监督,保证达到施工标准。完成一段工程后要及时验收保证质量。对于施工过程中造成的垃圾要及时清理,管道安装前后都要进行清洁以免造成损害。

  首先对于已经出现的问题如工程质量问题,工程安全问题等重要问题要全力解决,不等不靠,发挥自身力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其次要将视野放宽,防微杜渐,例如,如何更好的调动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可以设立奖励机制。适当的权利下放让专业的技术人员在施工方面更有发言权,也可对施工过程质量和安全方面起到监督的作用。如何进行技术创新,突破原有技术减少人力资源的使用,运用高新技术,先进设备增加人身安全系数,提高工作效率等。只有在解决问题的同时,预防问题的产生,才能有效的推动燃气工程施工中的技术管理工作的进步,打造出高品质的燃气工程。要重视燃气工程实施中的技术管理创新,加强技术改革,努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培养技术创新人才,创造创新环境,鼓励中下层技术人员发挥专业才能开动脑筋完善工程技术。通过创新加大施工安全系数,保障工程质量。

  综上所述,打造出一个高品质的燃气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尤其在燃气工程施工中的技术管理工作方面,要做到面面俱到。从施工安全到工程质量,从技术人员素质到工程资料质量监管等方面都看以看出燃气工程是一个内容完整,结构严谨的体系。虽然,燃气工程施工中的技术管理工作仍存在很多问题,需要管理者不断的努力完善。但是只要立足于本行业,掌握专业技能,严格按照建筑工艺,规范施工,定能打造出起高品质的燃气工程。

  中国政府已在节能减排问题上对国际社会庄严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40%—45%。这甚至作为约束性指标写入“十二五”规划之中。按“十二五”规划,中国将实现从“保增长”到“调结构”的重要转型,而以新能源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无疑将对产业结构的调整起到先头引导作用。

  在政策与市场双重利好的刺激下,中国迅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有超前思维和布局意识的新能源企业。譬如总部位于河北廊坊的新奥集团,这家始于燃气分销的企业,在经历主动创新转型后,已成长为国内领先的围绕节能减排、传统能源的高效清洁利用和可再生能源开发的新能源企业。

  如今,业界仍然延续对新奥集团董事局主席王玉锁“燃气大王”的称呼,似乎稍有不妥,毕竟,他掌舵的新奥集团正依托系统能效理论、泛能网和煤基低碳能源转化技术,为客户提供清洁能源整体解决方案。

  不过,1989年成立之初的新奥,在别人眼中确确实实就是一个“卖煤气罐”的。新奥用了20年的时间,从单纯的城市燃气分销转型为以贯通清洁能源产业链为主要目标的多品类清洁能源制造与分销商,如今又再度升华到为客户提供清洁能源整体解决方案,向“轻资产”的战略方向转化。

  新奥从一个资源类公司,转变成一个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竞争力的新能源公司,其战略转型的背后,是新奥管理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危机意识,以及对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历史机遇的前瞻与把握。

  回溯到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天然气下游的行业政策开始“松动”。王玉锁敏锐地嗅到了燃气市场的巨大潜力,果断站位城市燃气分销领域。待业内竞争者意识到燃气市场的商机时,新奥已率先完成了城市燃气的全国性布局,奠定了城市燃气运营的事业基础。

  在新奥如日中天的时期,王玉锁仍具备警醒的企业危机的意识,并保持着对产业未来趋势的精准判断,不得不令人钦佩。其时,新奥俨然已是香港联交所的明星股,并且面对着内地即将井喷的燃气市场。当大多数燃气企业坐享30年特许经营权时,王玉锁提出了如今被新奥人津津乐道的“三问”:随时可能受到资源制约的新奥,10年之后卖什么?处于公用事业领域的新奥,没有自主品牌,20年之后是什么?经营权合同到期后的新奥,30年之后干什么?

  这三问针针见血,直指新奥未来发展瓶颈。王玉锁认为,转型之于新奥,已经势在必行。对于新奥这样一家在传统能源行业浸淫多年的公司来说,转型具有极大的风险。

  但新奥管理层最终达成共识:不转型风险更大。与成品油不同的是,天然气的运输依赖于管道,这样的产业特性决定了其垄断性肯定比石油更强。而国家基于能源安全的考虑,并不允许民营企业染指上游资源领域,这意味着气源总有一天会卡住新奥的脖子。再加上中国“贫气、少油、富煤”的能源结构,会使天然气在未来会稀缺得可怕。新奥人意识到,唯有打通产业链,向上游能源生产领域拓展,才能获得稳定的气源供应。基于此,新奥依赖上市后丰富的融资渠道,以及其时拥有未来的清洁能源产品所需要的营销网络和客户资源,决定进军煤基清洁能源领域。

  在这样的战略下,新奥开始了以贯通清洁能源产业链为主要目标的战略转型。其间,新奥致力于煤基清洁能源的生产,硅基薄膜太阳能、微藻生物质能源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应用,推动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循环生产,并最终成功实现了向上游领域拓展的转型之旅。

  这次转型引发了新奥人对未来能源利用模式的深入思考。长期以来,国内乃至全球的能源生产与利用方式都是孤立、封闭与单一的,且存在行业竖井与企业围墙,能源的利用效率不高,浪费严重。在能源利用可持续发展的大趋势下,新奥人认为,未来能源的发展应该呈现出一种全新的平衡永续的状态。于是,新奥再度开始向清洁能源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的转型,致力于改变单一的、竖井式的能源利用方式,建立基于系统能效最佳的能源利用方式,在多品类能源协同、互补、循环的智能化应用中,实现能源的高效转化和综合利用。

  如果说新奥的这次转型取得了成功仍为时过早,用数字似乎能够很好地说明新奥此次转型的进展:仅从2008年到2010年,新奥的“清洁能源整体解决方案”开始不断显现并有所落地,新奥相继承接了常州低碳示范园区、长沙黄花机场公用设施、上海智城项目、唐山古冶园区等十数个清洁能源服务项目,并为国内六十多家工业企业提供了工业节能改造服务。

  新奥人对于能源产业未来发展的认识,带有浓重的中国哲学味道,这一点在新奥集团的核心价值观“以人为本,事求卓越,和谐共生”得到了印证。

  第4届美国国家清洁能源高峰论坛上,新奥集团董事局主席王玉锁这样阐释新奥的能源观:“今天我们已经到了必须按照天地人合一的思想,充分发挥人类智慧来系统解决能源问题的时候了。而‘用我所能,善待明天’则完整地诠释了新奥的新能源观。”

  在这样与自然为善、可持续、绿色的能源价值观之下,新奥凭借多年的实践与系统思考,总结出新的能源发展理念:能源结构以可再生能源为主,化石能源为辅,二者融合循环发展;能源生产从以开采资源为主,转变为依靠技术创新的“制造”能源为主,让当前的资源为王变为技术为王;能源应用从以孤立、封闭、线性的简单利用,转变为基于系统能效最优的多品类能源协同、互补、循环的智能应用。同时,能源技术以系统能效技术为核心,贯穿能源生产、储运、应用和再生4个环节。其中在生产环节可全价开发多品类能源,在应用环节可自动匹配用户的个性化能源需求,在储运环节可在储能的同时利用环境势能,实现能源转换和提升,在再生环节可收集余能再利用。在此基础上,通过4个环节之间的全流程协同,整体上提高系统能效。

  毫无疑问,这是一种全新的能源体系,它包括全新的能源结构、能源生产和能源应用等方面,是一个带有根本性变革的“能源新常态”。在业界和专家看来,新奥集团的“能源新常态”以及泛能网的管理平台,因其系统能效运行模式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将成为未来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方向标之一。

  “在能源新常态下,能源生产将从传统的资源为王转变为技术为王,也就是通过技术创新‘制造’能源。除了美好的愿景和共同的信念,使自己腰板硬起来的还是技术创新,这才是合作的硬资本。没有自主研发,就不知道技术的未来。”王玉锁说。

  在“能源新常态”的能源发展愿景下,新奥凭借着优秀的科技创新人才和高端专业的科研中心,在系统能效理论的指导下围绕能源生产、储运、应用和再生4个环节开展了一系列技术的研发,创新了系统能效技术和煤基低碳能源循环技术。

  截至2011年底,新奥申请发明专利累计超过300项。为了进一步提升科研实力,新奥还搭建了功能齐全、设施完备的实验平台和产业化示范基地,其中煤基能源生产“零排放”试验中心已升级为煤基低碳能源国家重点实验室。

  正是基于这种出色的绿色技术创新能力,新奥能迅速走出国门,主导并实施了多项跨国合作和国际性技术合作研发。2011年,新奥和美国杜克能源基于新奥的系统能效理论和泛能网“技术输出”,签署了《建设未来能源技术示范平台》的合作协议;同年5月,在华盛顿召开的第3 次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上,新奥集团、河北廊坊市政府与美国夏洛特市政府及美国杜克能源公司共同签署了《中美绿色合作伙伴四方协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