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富注册」平台登陆
当前日期时间
公司:天富注册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 话:400-822-5216
联系人:张骏捷
网址:www.xazmhbgc.com
邮 箱:7535077@qq.com
地 址:贵州省贵阳市天富新能源科技
首页!久久游戏娱乐挂机!首页
作者:an888    发布于:2024-04-15 12:43    文字:【】【】【

  首页!久久游戏娱乐挂机!首页世界经济仍在快速发展,人口不断增加,环境逐步恶化,能源问题面临着多重压力。面对严酷的现实,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提出来了,并且掀起了一股世界范围的研究、开发与使用可再生能源的热潮。为了保证能源供应,韩国政府在70年代末开始寻找可替代能源。20世纪80年代,韩国政府开始重视新能源开发利用,着手建立一个稳定的能源供求系统,包括能源供应来源多样化和扩建能源供应的基础实施。1987年韩国国会制定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促进法》,接着又制定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发展基本纲要》,提出了未来10年技术发展的重点。1992年韩国政府提出了与发达国家竞争的G.7高技术发展计划,G.7指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加拿大7个发达国家,在G-7计划的先导技术开发项目中,有21项属于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技术领域。

  1997年,韩国政府制定了为期10年(1997-2006年)的《第一期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基本计划》,第一期计划的重点是跟随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进行本国的基础研究。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2003年韩国提前制定了为期10年(2003―2012年)的《第二期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基本计划》。第二期基本计划的目标是提升能源自给率以及构建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工业的基础设施,第二期基本计划还提出了2011年前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占韩国能源供应5%的具体指标(2003年开始实施计划时只占2.06%)。第二期基本计划的投资约为118亿美元。考虑到未来的巨大市场潜力,第二期基本计划将太阳能电池、氢燃料电池、风能等列为优先发展领域。太阳能电池的重点是发展3千瓦的民用系统,氢燃料电池的重点是发展250千瓦商用燃料电池系统和3千瓦民用燃料电池系统,风能的重点是发展750千瓦和1兆瓦的风力发电系统。

  第二期基本计划实施以来,国际石油价格的飞涨使全球能源环境产生了重大变化,原计划设定的目标和实际出现了较大的差距,于是韩国政府又开始拟定《第三期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基本计划》。第三期基本计划将把某些领域的工业化作为重点,同时,拓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出口市场。第三期基本计划将于2009年推出,延续到2008年或2030年。除了基本计划外,韩国还制定了专项计划。如10万户太阳能屋顶计划,这计划提出了2012年前安装10万套3千瓦民用太阳能电池发电系统。另外,韩国《国家能源技术发展规划(2006―2015年)》也提出了4项指标:2013年使石油自给率达到18%;减少1700万吨碳的CO2排放;减少5%的能耗;2011年前使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占全国能源供应的5%。

  新能源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迅速发展。尤其是近些年来,随着国际石油价格大幅波动以及《京都议定书》的生效,新能源发展得到世界许多国家的广泛关注,成为国际能源领域的热点。据了解,近年来,韩国经济快速发展,但能源消费也在逐年增长。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方面的问题与弊端也开始在韩国经济社会中埋下伏笔,并在韩国经济起飞阶段的后期日渐暴露出来,同时也阻碍着韩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1新能源市场有待进一步扩大。市场问题因韩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研究工作起步较晚,因此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尚不能与其它常规能源竞争。为了加速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品的商品化,而且在经济上具有竞争能力,政府的支持是十分必要的。当前,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品处于初级阶段。成本高,抑制了市场的健康发展。如果没有市场保证,也就不能批量生产,成本也难以降下来。

  2新能源的推广资金有待加强。影响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应用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政支持减少,特别是推广基金减少。1988年韩国政府基金为3500万美元,1991年为1700万美元。相反,研究基金有所增加。很明显,这是根据长远计划确定的。加之现在的经济环境不利于韩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工业的发展。不像在80年代初期那样。现在矿物燃料价格很低,私营部门不愿去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工业的发展还受到市场的影响。大多数人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不熟悉,更谈不上什么兴趣。因此,企业也很难从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项目中得到资金。

  3新能源的研发技术有待提高。新能源作为一种“绿色”新技术,在减少环境污染,缓解环境压力的同时,也可以缓解能源危机,充分体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的发展理念,发展潜力巨大。发展新能源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密切配合。需要企业和大学、科研院所的积极配合,需要“产、学、研”一体化,实现校企结合、产学结合。归纳到一点,就是需要加大研发技术力度,推进新能源发展。韩国在这方面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但也有因研发技术乏力而放缓了新能源开发利用的脚步。其原因在于韩国缺乏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核心技术,不可避免地要引进先进技术。但是过分依赖引进技术,影响了韩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工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导致国内技术力量不能充分利用。

  根据《陕西省水资源调查评价》(2011)报告中相关区域成果,西咸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641.6mm,渭河以南普遍高于渭河以北,沣东新城和沣西新城多年平均降水深731.7mm;泾河新城最小,多年平均降水深561.0mm;多年平均径流深为90.3mm,径流深的分布情况与降水分布基本一致,总体是渭河南岸普遍高于渭河北岸,自产地表水资源量7967万m3;西咸新区位于关中盆地平原区,地下水资源模数约16.41万m3/km2,地下水资源总量为14476万m3。扣除二者之间重复量4920万m3,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约为17523万m3。

  (1)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少、属资源型缺水地区。西咸新区人均、耕地亩均水资源量分别为225m3、169m3,分别为全省的20%、17%,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0%、11%,属于严重资源型缺水地区。(2)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渭河以南水资源总量占区内45%、渭河以北占55%;渭河以南、以北每平方公里水资源量分别为26.16万m3、16.56万m3。区内水资源补给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水资源分布与降水同步,7月~9月份约占全年的60%以上。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3)河流含沙量高、落差小、开发利用难度大。境内渭河、泾河均为多泥沙河流,年输沙量分别为1.69亿(t咸阳站)、2.67亿t,开发利用的难度较大。沣河、涝河、皂河在本区均位于下游河段,落差较小,不具备修建工程的条件;加之沿河两岸工业生活废污水的排放,河流污染严重。

  区内现状供水以地下水为主,水源地主要分布在渭河、沣河、皂河两岸。少量建成区范围内的城市生活、工业用水主要由西安、咸阳两市自来水公司供给,其余大部分地区居民就近打井、分散取水。本区属典型的渠井双灌地区,农灌用水主要依靠宝鸡峡、泾惠渠、沣惠渠及涝店抽水站灌区灌溉工程及当地地下水,新区南部还有少量纯井灌区。现状年向区内供水水厂有5座,总供水能力约24万m3/d,向新区供水量仅4.36万m3/d,每年约2292万m3。沣东新城内的西安市三水厂,仅供西三环附近居民,其主要用户在西安主城区;咸阳市五水厂,供给沣东、沣西新城北部紧邻渭河区域,其主要用户在西咸大道两侧;空港新城中西安咸阳国际机场现状用水由咸阳市四水厂专供。泾阳县城和泾阳产业密集区两个水厂,供给泾河新城城镇居民生活、工业生产用水。农业灌溉用水以区外地表引水(宝鸡峡、泾惠渠、沣惠渠、涝店抽水站灌溉工程)为主,现状年供水量约1.02亿m3。新区大部分区域为乡村,人、畜用水多依靠自备井抽取地下水,年供水量约0.75亿m3。2010年新区总供水量约2.36亿m3,其中地表水1.02亿m3(均为区外灌溉引水),地下水1.34亿m3。从供水结构来看,主要以区外引水为主,占总供水量的56.7%。现状年各部门总用水量约2.36亿m3,其中农灌1.76亿m3,工业2833万m3(含大唐渭河热电厂305万m3),城镇生活560万m3,农村生活1115万m3,建筑业172万m3,第三产业556万m3,河道外生态用水量45万m3。

  (1)总体用水效率分析规划采用人均用水量、万元GDP用水量两个指标来衡量西咸新区总体用水效率。2010年人均和万元GDP用水量分别为305.4m3/人和140.9m3/万元,低于全国人均用水量450m3/人和万元GDP用水量150m3/万元,高于全省的220m3/人、106m3/万元和关中地区的208m3/人、96m3/万元。由此可见,西咸新区水资源利用效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与国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主要原因是新区位于西安、咸阳两市建城区之间,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总体用水水平较低。(2)农业现状年农田有效灌溉面积67.03万亩,林果草灌溉面积16.78万亩;灌溉用水量1.7797亿m3,综合灌溉定额212m3/亩,远低于全国农田实灌面积亩均用水量421m3/亩。通过对宝鸡峡、泾惠渠、沣惠渠灌区典型调查分析,灌溉水利用系数平均达到0.5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5,农业灌溉水平较为先进。区内农业灌溉大部分属于关中大型灌区范围,灌溉设施条件较好。(3)工业2010年新区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约44m3/万元,各个新城有一定差异,其中秦汉新城最大,约60m3/万元;沣东、沣西新城最小,为31m3/万元;均低于全国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90m3/万元,渭河以北三座新城高于关中地区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42m3/万元相比,用水效率不高。区内渭河以南工业原属西安、咸阳两市,用水水平较高;渭河以北多属县域工业,技术、工艺相对落后。(4)城镇生活现状新区城镇居民生活用水量约103L/人d,低于关中平均水平152L/人d,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93L/人d。主要原因是新区城镇主要位于西安、咸阳两市城郊,供水条件有限、居民生活水平相对较低。

  2010年西咸新区用水量约2.36亿m3,扣除宝鸡峡、泾惠渠等灌区灌溉引水1.02亿m3,当地水用水量为1.34亿m3。地表灌溉用水水质标准较低、且保证程度低,难以作为生活、工业企业用水。新区地表水资源中,泾河、沣河、皂河三条过境河流水量丰富,但缺乏拦蓄工程,且水质较差,难以直接利用。年自产径流量4121万m3,由于缺乏工程措施,难以有效利用。现状地下水开采程度很高,区内地下水资源量约1.27亿m3,城市水源地、自备井星罗密布,水源井长期超采,2010年实际开采量已达1.34亿m3,其原因主要在于区内地下水分布渭河、沣河、皂河两侧,沣河水补给量较大。区内没有自产径流的开发利用工程,除地下水资源外,基本依靠区外客水。这种对客水的依赖性和缺乏水资源调蓄工程,用水可靠性不高。

  (1)水资源总量不足,供需矛盾突出。西咸新区水资源量1.75亿m3,人均、亩均占有量极少,属严重缺水地区。现状用水多由区外供给,随着新区建设的全面推进,需水量将不断增加,供需矛盾势必日益凸显。(2)水资源调蓄能力低,工程性缺水制约经济发展。新区地处我省关中平原,境内河流多位于下游段,受地形高程条件限制,不具备修建调蓄工程的条件。工程性缺水严重制约区域经济社会发展。(3)区域地下水超采,环境地质问题突出。渭河、沣河、皂河两岸地下水相对丰富地区多为西安、咸阳两市水源地。近年来,随着两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区内地下水开采增幅较快,超采严重,水位大面积持续下降。(4)现有设施供水能力有限、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小。随着西咸新区的全面建设,入住企业越来越多,人口将快速增加,供水范围不断扩大,供水格局也将发生巨大变化。现有供水设施供水能力有限、管网覆盖范围小,供水设施老化严重,难以满足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对水量、水质的要求。(5)农业灌溉供水保证率低,地下水开采量大。新区农业灌溉主要由宝鸡峡、沣惠渠、泾惠渠灌区以及纯井灌区组成,但多位于灌区供水末段,灌溉设施老化失修,供水保证率低、且水资源浪费严重。同时,由于灌溉成本不断提高,农民灌溉用水积极性不高,随之大量开采区内并不丰富的地下水。

  (1)结合我区按照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和我区相关规划所确定的粮食生产目标,从完善和扩大灌溉面积、改善灌排条件、提高灌溉保证率等方面分析保障粮食安全对灌溉发展的需求。

  (2)结合我区实际情况,从土地条件、合理调整种植结构、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等方面,分析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对灌溉发展的需求。

  (3)结合我区实际情况,从促进农民增收、发展农村经济和推动农业现代化等方面分析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灌溉发展的需求。

  (1)现状灌溉用水水平分析。在现状灌溉用水情况调查的基础上,根据灌溉用水定额及灌溉用水效率指标的分析计算,进行不同时期、不同地区间的比较,特别是与国内外先进水平的比较,找出与先进标准的差距和现状灌溉用水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2)合理选择节水模式与措施。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采取相应的节水灌溉模式和措施,在注重经济实用技术与方法的应用的同时,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以节水为中心,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灌溉节水目标分析确定。在现状灌溉用水调查和用水定额、用水效率分析的基础上,依据高效科学、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原则,按照节水型社会建设和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对用水总量控制与用水效率控制的要求,结合《全国节水灌溉规划》、《全国农业高效节水灌溉规划》等分析成果及国内外先进用水水平指标,在充分分析节水灌溉发展及灌区水资源开发潜力和供需态势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确定各地不同水平年灌溉节水目标指标。

  (4)灌溉节水量估算。在现状灌溉用水水平与效率、灌溉节水目标分析的基础上,分析现状灌溉用水水平与规划水平年年灌溉节水目标的差值,并根据灌溉面积发展指标,对灌溉节水潜力进行综合分析,提出不同水平年通过各种节水措施可能形成的灌溉节水量。

  (1)以水资源综合规划确定的水资源配置方案和用水总量控制方案为依据,结合近年用水量及其结构,分析确定各分区不同水平年河道外生活、生产、生态可用水总量。

  水资源一级区、省级行政区2020年、2030年用水总量不应突破全国用水总量方案所确定的相应控制目标。

  (2)结合近几年灌溉用水量的变化情况、未来节水措施和新增供水的可能,在考虑退还挤占生态环境用水量的基础上,在分区用水总量中扣除生活、工业等用水量,合理确定规划水平年灌溉可用水量。本次规划原则上只需确定多年平均情况下灌溉可用水量,有条件的地区还可确定不同来水条件下的灌溉可用水量。

  4.1 可灌溉土地潜力分析。根据现状各种类型土地利用数量、比例、农村人均占地面积以及土地利用规划、国土整治规划等,合理分析可灌溉土地潜力。

  (1)可供灌溉的水源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和其他水源。对地表水,应综合考虑开发利用程度、河道内生态与环境需求,以及用于其它行业的用水,合理确定其可用于发展灌溉的水量,并与灌区续建配套与更新改造工程、新建水源工程等规划供水量相衔接。对地下水,应以地下水可开采量为控制,在地下水超采区,要逐步减少地下水开采量;在地下水开采量已接近可开采量的地区,要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

  (2)本次规划原则上以分析确定规划水平年多年平均情况下的可供灌溉水量为主,有条件的地区还可分析确定不同来水条件下的可供灌溉水量。同一地区多年平均及不同来水条件下的灌溉供、用水量应相等。

  (1)按以水定灌的原则,根据未来灌溉发展需求、可供灌溉的水量、灌溉用水效率、灌溉定额以及近年灌溉面积发展趋势,结合可灌溉土地潜力,预测规划水平年灌溉面积,包括维持灌溉面积、减少灌溉面积、新增灌溉面积,以及节水量、减少水量、退还水量等。灌溉发展规模应与土地利用规划、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等相关规划相协调。

  (2)在进行水土资源平衡分析中,要根据分区可供灌溉的水量潜力分析,现状灌溉用水效率和灌溉定额以及提高的潜力分析,对灌溉面积分别进行处理。维持灌溉面积是指经提高利用效率和水土资源平衡分析后能够保有的灌溉面积。减少灌溉面积是指较现状灌溉面积减少的面积。灌溉面积减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由于建设占地、退耕还林(草),二是水源不足或水源发生其它变化而永久无法灌溉的面积,三是需退还灌溉挤占的生态环境用水量以及地下水超采量(包括浅层地下水超采量、深层承压水开采量)而需减少的面积。新增灌溉面积是指在原灌溉面积之外新增加的灌溉面积。未来灌溉发展面积等于维持灌溉面积与新增灌溉面积之和。各类灌溉面积之间相互关系示意图见图2。

  (3)本次规划所指的节水量是指在维持灌面上采用各种节水措施(含种植结构调整)所减少的灌溉用水量。灌溉减少水量是指在减少的灌溉面积上所减少的灌溉用水量。退还水量是指通过节约用水和水源调配等措施退还灌溉挤占的生态环境用水量以及地下水超采量(包括浅层地下水超采量、深层承压水开采量)等。

  4.4 根据水土资源现状、水土资源平衡分析结果、节水型社会建设要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现有工程建设情况,合理确定灌溉发展布局、发展方式与规模。

  4.5 对现有灌区,应复核其现有灌溉面积,分析灌区续建配套能力,合理确定灌区改造规模。对土地利用性质发生变化的灌溉面积,应进行核减;对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现状或采取节水措施后仍不能保证灌溉的灌区,不宜扩大灌溉面积,要通过节水改造等措施维持甚至减少现有灌溉规模;对地下水超采、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的地区,在没有新水源的情况下,在采取节水措施仍不满足原有灌溉面积的,应规划减少现有灌溉面积。

  4.6 对新建灌区,应在水土资源条件较好的地区,结合水源工程建设发展灌溉面积,其规模应与水源工程建设规划相衔接。

  5. 从保障粮食安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推进农业现代化等方面进行灌溉发展需求分析。

  (1)按照水资源综合规划强化节水模式等的节水要求,合理分析现状灌溉节水潜力。

  (2)以水资源综合规划水资源配置成果为依据,以用水总量指标为控制,合理确定规划水平年灌溉可供水量。

  (3)按以水定灌的原则,根据灌溉可供水量、灌溉定额以及近年灌溉面积发展趋势,预测规划水平年灌溉发展规模与发展模式。

  摘要:米兰河流域是典型的干旱区流域,如何将流域十分有限的水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实现流域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对该流域水资源的配置进行了一定的分析,提出了水资源配置方向及措施。

  关键词:水资源配置;农业;工业;生态 近几年,随着罗布泊地区钾盐矿的开发及其对米兰河流域水资源的用水需求,将改变流域现状用水中98%以上为农业灌溉的现状,促使流域水资源重新进行分配,以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维护流域生态环境。

  目前流域内的骨干水利工程主要有一座引水渠首、一条引水总干渠,两座结合灌溉的引水式小电站。另有机井39眼,基本用水农业灌溉。流域内无调蓄工程。 (三)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米兰河流域水资源利用中生活、牲畜及工业等用水量占总用水量不到2%。农业灌溉是流域地表水的唯一用户,地下水也基本用于农业灌溉,水资源利用结构较为单一,而农业供水效益的低下使得流域内整体供水效益十分低,水资源利用效益得不到有效的体现。

  米兰河地表水是流域内灌区农业灌溉的主要水源,但由于目前无任何径流调蓄工程,洪水期洪水以及冬季闲水不能加以调控,灌溉用水高峰期还存在水资源供需矛盾,从而影响了农业生产。

  米兰河灌区作为独立封闭的灌区,水资源管理水平相对落后,长期以来,没有建立起科学合理、讲求效益的用水观念,灌溉方式仍以常规地面灌为主,地表水供水采用开闸放水、不计水量、按亩收费的粗放状态,常规地面灌农业毛灌溉定额达到846m3/亩,而灌溉用水高峰期还出现缺水,现状灌溉水利用率较低,水资源节约利用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米兰河流域属典型的内陆干旱区,气候干燥,绿洲外部的环境十分恶劣,是新疆干旱和风沙危害最严重地区,生态系统非常脆弱,沙漠化始终威胁着绿洲的生存。由于近几年流域内灌溉面积的快速增加,农业用水量不断增大,以及灌溉期按能引多少引多少,使得引水渠首断面以下的河道在灌溉期基本处于断流状态,下游河道无生长植被,并使得下游灌区荒漠林草植被衰败,沙漠化趋势明显,生态环境呈现恶化趋势。 二、水资源配置

  米兰河流域现状以农业灌溉用水为主,而随着罗布泊湖区钾盐资源的开发,米兰河流域用水结构将发生变化,工业供水将成为流域的重要用水户,因此流域水资源需重新进行合理配置,以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维护流域生态环境。通过对流域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的调查评价,综合分析流域内农业经济、罗布泊钾盐工业发展,以及维护流域内生态环境对水资源的要求,米兰河流域水资源的配置 主要按以下3个方面考虑:

  (一)农业灌溉充分节水 (二)支持罗布泊钾盐工业发展,满足其合理用水要求

  我国的钾资源严重匮乏,耕地普遍缺钾,钾肥供需矛盾十分突出。目前,国产钾肥满足率仅占10%左右,每年进口钾肥均在400万吨以上,而且随着农业的发展和结构调整,我国钾肥消费量仍将保持较高的年增长率,钾肥的供需矛盾会进一步加剧。

  罗布泊干盐湖位于米兰河流域东北约240km处的罗布泊湖区,该盐湖为含K+、Na+、Mg2+、Cl-、SO42-等多种盐类并存的大型盐湖,不仅储量丰富,且易于开采,其钾盐资源的开发利用,对缓解我国钾肥的供需矛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已查明的周边供水水源中,从水量、水质的满足程度上分析,最近的供水水源只有米兰河流域水资源,因此在水源的选择上最终明确由米兰河流域向罗布泊钾盐开发提供水源。

  (三)保证维持流域生态环境的基本用水 由于米兰河流域生态环境完全依赖于流域内的水资源,因此流域水资源配置中考虑了维持流域现有生态环境的用水,使其不致继续恶化,其中河道生态环境用水按河道不断流,水量不小于其最小需水量;天然生态林按继续补水,多年平均补水量不少于现状补水量。通过水资源供需分析,流域水资源在满足各业用水后,多年平均留给生态环境的水量为河道断面平均来水的31.2%,其中下泄给河道生态环境的水量占断面来水的15.7%,大于最小需水量45.4%;留给天然生态林的补水量占断面来水的15.5%,补水量较现状年增加约57%。

  米兰河流域水资源的配置在配套相应调蓄水库、地下水水源地、供水工程及灌区节水工程等工程措施后,水资源配置的落实关键还在管理措施及对策:

  必须实行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即以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有效保护为前提,通过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统筹考虑地表水、地下水的开发利用,进行协调管理和调度,实行以供定需的方针,统筹协调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水资源管理要采取强制措施,厉行节约用水,逐步推进用水管理,在节水中求发展。米兰河灌区农业用水的节水潜力很大,应对灌区全面实施节水改造,加强灌区配套改造工程建设和田间灌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杜绝大水漫灌的浪费现象,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

  课程资源同时也称教学资源,是课程与教学信息的来源,或者指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一般分为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随着素质化改革的逐渐深入和发展,对高校体育健美操课程资源现状的研究也逐渐重要起来。体育课程的改革很大程度上都离不开体育课程资源的支持。大学体育健美操课程亦是如此。因此,对健美操课程资源的开发是健美操课程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保证了健美操课程的顺利实施,同时也保证了教学质量和教学内容的丰富程度。

  1.1研究对象。该文研究对象覆盖了兰州市多所较知名学校,比如西北师范大学、兰州城市学院、兰州交通大学、甘肃农业大学、甘肃政法学院、兰州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兰州商学院、兰州理工大学、兰州文理学院等,共计10所高校30名教师及300名学生都填写了相关调查问卷表。1.2研究方法。1.2.1文献资料法:调查开始前,通过在中国知网、互联网查阅了近几年有关高校体育健美操课程发展现状以及课程资源现状的文献资料,为本文研究的提出以及发展形成了一定的理论基础。1.2.2问卷调查法:向兰州市10所高校老师发放问卷30份,回收28份,回收率为93.3%,有效率为93.3%。向兰州市10所高校学生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76份,回收率为92%,有效率为92%。1.2.3专家访谈法:根据问卷调查得出的初步结论,采用走访以及电话访谈等方式向兰州市部分高校健美操方面的专家教授进行探讨和交换意见。1.2.4数理统计法:对所采集到的数据,运用SPSS13.0等统计软件进行了统计处理。

  2.1健美操课程资源现状调查。2.1.1人力资源现状。通过一定的调查分析,对人力资源的现状进行研究可得:高校健美操教师的年龄从24~55岁不等,教师年龄跨度较大。其中职称以副教授居多,比例达到了50%。高校健美操老师的学历为本科及以上学历,其中本科学历比例为33.3%,硕士为63.3%,博士仅有一人,占3.3%。根据数据分析可见,大部分高校健美操教师具有较高的工作能力和多年的教学工作经验,老师们在丰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实现科研目标等方面有一定的心得体会,这些经验和能力有利于教学的开展。然而健美操授课老师男女比例严重失调,男教师仅有两人。2.1.2物力资源现状。根据调查可得,不同高校对健美操器材的投入情况不同,部分学校存在对健美操发展认识不足,健美课课程开展较为吃力,器材数量少和器材内容不够丰富的现象。除此之外,一些高校场地情况不太乐观,有超过80的%高校能在室内开展健美操课程,在室外场地进行实践活动的占到了46%。健美操课程开设的教室通常比较狭窄,活动环境较差,这是活动场地存在的主要问题。2.1.3内容资源现状。在本次调查的10所兰州市高等院校中,共有7所学校选择采用的实践课教学内容是2004年版的《大众健美操》,其他3所高校使用了自编的健美操教材进行教学。近几年来,由于高校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编写水平在逐渐提高,自编健美操教材在高校健美操课堂上的使用越来越多;另外,目前使用搏击健美操,拉丁健美操的高校占50%,40%,这表明高校对拉丁健美操和搏击健美操在高校的接受越来越广泛。但是就目前课程资源的选择和采用上来看,高校健美操课程无论从内容和形式上都比较匮乏。2.1.4信息资源获取现状。为了获得最新的健美操咨询,教师们之间应该经常分享优秀的授课技巧与研究心得,这就要求学校提供时间和机会,对高校老师们进行经常性的培训。但是大多数高校对教学分享的投入则比较少。经费的限制是主要的原因。调查表明,教学培训与分享对提高教师的教学有很大帮助,但是能够获得健美操课程内容资源的教师并不多,例如健美操教学分享会、健美操协会以及健身俱乐部等相关培训。56.7%的教师选择了跟学健美操影像资料,另外有78.5%的教师通过网络、48.2%的教师通过电视、36.4%的教师通过培训、27.6%的教师通过期刊杂志来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水平。2.2大学体育健美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健美操运动具有一般体育运动的提高身体素质和锻炼身心健康的作用,同时又具有娱乐性和终身性的特点,是大学体育教学中很受学生欢迎的内容之一。课程资源的引用和丰富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身需求多样化,我国健身市场的逐步正规与繁荣起来,促进了高校健美操课程资源在内容资源、信息资源、条件资源、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力度。目前高校健美操课程资源利用的途径主要如下:一是将中国健美操协会推出的《大众健美操锻炼标准》1~6级为课程教学内容,通过参加中国健美操协会举办的各种培训班来提高能力和水平;二是高校健美操老师通过参加各种业余健身俱乐部,根据实际状况和能力自行进行教学内容与教材的编排。2.2.1健美操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和存在的一些问题。在对健美操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调查中,认为教材陈旧、过时,不具权威性的占25.3%,对健美操教材的加工较粗糙;在学生学习能力上,认为与学生心理、生理需求以及与学生实际学习能力和程度相脱节占23.2%。认为高校实际场地条件等硬件设施存在问题占17.3%;认为在教师对健美操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能力方面存在问题的最多占32.1%,其它方面占4.2%。2.2.2对健美操资源中影响课程形成主要因素的调查。随着人们对文化的生活的需求逐渐加深,人们更加追求健身内容、形式以及风格的多样化,也导致健美操健身文化向多层次、多方向演绎与拓展。健美操运动内容的不断变化以及健身形式的不断发展,促使越来越丰富多彩的健美操资源的形成。影响健美操资源课程内容的众多因素中,内容资源与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对健美操课程建设尤为重要。在目前高校普遍存在体育资源较为欠缺,体育发展不均衡的背景下,有效甚至高效地开发与利用健美操课程资源,可以拓展高校健美操课程资源,探寻好的课程资源共享途径,同时有效开发利用的新模式,提高健美操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从而弥补当前健美操资源匮乏的现状。2.2.3对学生健美操学习需求的调查。在对学生的调查中得知,现行教学内容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普遍反映学习内容单一,丰富性不够。在对想学习哪些健美操内容调查中,除有氧操外,瑜伽、街舞、排舞、拉丁健身操等流行项目的比例明显高于其它项目。

  3.1结论。(1)从结构上来讲,兰州高校健美操教师在年龄、学历以及职称等方面均分配合理,总体来说,师资水平较为强大,大部分老师都具有丰富的教学工作经验和较强的工作能力,有利于健美操课程的开展以及健美操教学资源的利用,但男教师比例远远小于女教师,导致了一定的不均衡。(2)在物力资源等方面,大多数高校在场地器材存在使用不足的现状,对健美操课程的顺利开展有一定影响。(3)就目前选用的教材来看,教材内容还是比较单一,陈旧,不具有创新性和时代特征。教学内容和形式都比较缺乏新意,需要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和探究(4)在人力资源的培训上,健美操教师获取信息资源的途径主要以网络,音像资料为主,资料不够详实,缺乏现场实践培训机会,对教师能力提升较慢。3.2建议。(1)在目前健美操发展状况下,高校应重视健美操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对健美操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与高校实际条件、学生需求相适应。(2)教师应经常性地参加健美操培训,特别是知名的国际、国内健身专家指导的课程,提高对教师资源的开发。(3)根据健美操的发展趋势和社会需求,及时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更新,保证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先进行以及丰富性。(4)通过建立健美操课程资源库进行资源共享。或者通过运营健美操网站等提供讨论和分享平台,从而实现健美操课程资源的丰富。

  [1]陈丽,孙天明.高校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6,21(6):48-51.

  [2]揣婀娜.吉林省普通高校健美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发展对策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10.

  沧州市是我国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地区之一,全市多年(1956—2008年)平均水资源量为12.02亿m3,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172 m3,为全国平均值的8%,为河北省平均值的58%。境内浅层地下水60%面积为微咸水或咸水,外来客水从20世纪80年代基本断流,近些年来,地表水比多年平均值减少60%,为维持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生产,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主要依靠超采深层地下水,年均超采约5亿m3。而近年来,又不得不依靠引调外源水维持正常生活、生产和生态。

  沧州市境内河渠纵横交错,坑塘、淀泊众多。境内主要有三大水系,即大清河水系、子牙河水系、漳卫南运河水系,由于近年来降雨减少、上游增加拦蓄量等原因,沧州市境内几乎是河皆干,有水皆污。据2009年沧州市水文勘测报告,通过对子牙河、南运河等9条主要是河道监测,沧州市区域大部分河道水体污染较严重。从各河水质状况来看,除子牙河献县段,南运河泊头至北陈屯段水质相对较好外,其余河道水质属劣五类。

  随着国民经济发展以及人口增长,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对地下水的开采量逐年加大,深层地下水位逐年下降,致使机井越打越深,数量越来越多。长期大量超采深层地下水,加剧了地下水降落漏斗的快速发展,2009年底漏斗中心水位埋深达82.94 m,埋深大于80.00 m的封闭面积为299.7 km2,较2008年同期增加30.7 km2;埋深大于60.00 m的封闭面积为5 418.0 km2,较2008年同期增加93.0 km2;并引发了地面下沉、机井报废、工程设施遭到不同程度破坏、地面积水、排水不畅、地下水环境恶化等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1-2]。

  沧州市区域的非常规水主要包括咸水、微咸水、再生水、海水、雨洪资源等。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水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最大限度地使用非常规水资源,大幅度增加水资源供给量,减少对深层地下水的开采,是改善沧州市水环境的必然要求。

  特定的水文地质条件,使沧州市区域内浅层咸水、微咸水分布广泛,水量比较丰富,微咸水可开采量4.13亿m3,且埋藏浅,容易开采,成井费用低。全市自20世纪70年代便开始开发利用微咸水,目前已成功应用于农业灌溉、水产养殖、农村人畜饮水、城镇居民生活、工业生产等各个方面。根据相关规划,到2015年全市微咸水利用量可达到0.717 6亿m3。

  咸水、微咸水的充分利用,主要有以下几点作用:一是缓解沧州地区水资源紧缺状况;二是减少深层地下水的开采,抑制地下漏斗的发展,缓解地下水环境恶化现象;三是降低区域内浅层地下水位,减少咸水对建筑物基底的顶托和腐蚀作用;四是腾出浅层地下库容,加大雨水的入渗量,淡化浅层地下水,改善浅层地下水环境[3]。

  污水经过不同等级处理所产生的再生水,可根据水质不同发挥不同的作用。到2010年底全市共建成并运行的污水处理厂共有15处,处理厂的再生水目前除用于发电厂冷却用水,主要用于农田灌溉。随着国家对再生水利用力度的加大,界时市政道路浇洒、公园绿地灌溉、公园河湖补水等也将会利用再生水,根据相关规划到2015年,再生水利用量可达0.562 5亿m3。

  另外,根据《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水价改革促进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实施意见》(冀政〔2005〕66号)文件,今后沧州市建筑面积在3万m2以上的居民住宅小区及新建大型文化、教育、宾馆、饭店设施,都必须配套建设再生水利用设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沧州市新建小区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到2015年,居民生活杂用再生水利用量可达0.562 5亿m3。

  2.3.1 海水淡化。河北国华沧东发电有限公司应用最先进的海水淡化技术,为水电联产与低温多效技术集成模式,发电机组利用海水进行发电的同时,利用热电厂余热加热海水,既生产了淡水,又降低淡化成本。该公司一期发电机组可日产淡水3.25万m3,基本用于企业自身。其正在筹建的二期和三期发电机组也将全部使用海水,规划到2015年,淡化水量可达20万m3/d;三期工程4台1 000 kW机组全部竣工投产后,将增加60万~80万m3/d海水淡化能力,最终将具备80万~100万m3/d的海水淡化制水能力,海水淡化后,除一部分满足电厂自身用水外,还可向临港化工园区和黄骅市区供水。华润渤海新区热电机组用水也全部为海水,可日产淡水2万m3。这2个企业产淡水能力近期可达5.25

  2.3.2 海水直接利用。随着海水淡化能力的不断加大,淡化水量也会越来越大,不仅能满足企业自身用水需求,还可满足渤海新区的生活及部分其他用水[4]。渤海新区作为一个以化工和港口为主的新建城区,无论是工业园区建设还是生活小区建设,都要同时铺设海水、淡水2套管网系统,工业项目要最大限度地直接利用海水。根据相关规划2015年海水淡化利用量可达0.187 5亿m3。

  沧州市地处九河下稍,现有河道、沟渠、水库、洼淀及坑塘最大蓄水能力可达8.003亿m3,既有对雨洪资源利用的需求,又有利用条件。随着雨洪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的不断推广和水利工程设施的不断完善,通过科学合理规划,加快坑塘、水库蓄水设施建设,新建或改建修缮各类节制闸涵,清淤疏浚河渠等。同时,利用透水材料铺设道路增加雨洪资源入渗量、建设下凹式绿地,承接硬化地面的径流、在新建建筑物旁修建集雨水设施[5-6]。另外,沧州市新城区已建成雨污分流系统,污水排入污水处理厂,雨水排入市内湖泊、洼淀,稍加处理便可使用。目前,沧州雨洪资源的拦蓄利用率约为25%,年拦蓄利用量约为1.5亿m3,通过利用以上技术措施,至2015年拦蓄率由现现的25%提高至30%,拦蓄量由1.5亿m3提高至2.0亿m3。

  非常规水的充分利用大大改善了沧州水环境,一是缓解了沧州水资源紧缺状况;二是在用水量不断增加的前提下,地下水超采量在逐年减少,深层地下水位埋深呈上升趋势;三是第Ⅲ含水组水位埋深大于60 m的漏斗封闭面积由8 530 km2缩小为5 325 km2;四是减缓了地面沉降速率,地下水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抑制;五是加大了地下水入渗补给量,改善沧州市浅层地下水环境[7]。

  [1] 周佳恒,黄会斐.舟山市创建节水型城市规划要点[J].浙江建筑,2010(5):5-7,16.

  [2] 何俊仕,郭兵托,张军锋,等.沈阳市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对策[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4,35(5~6):498-500.

  [3] 刘姣.甘肃省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现状与循环经济发展研究[J].财会研究,2011(4):71-75,80.

  [4] 毛福荣.中新天津生态城公屋节水与水资源利用生态技术介绍[J].建筑学报,2011(3):103-105.

  [5] 张贤芳,舒强,张丽蓉.我国省际水资源利用效率增长能力空间差异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6):3488-3489,3500.

  主要列述了传统的土地利用调查方法及其缺陷,概述了遥感技术和基于遥感影像的土地利用调查理论,通过对柳州市的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结果,并与以前的年度变更调查的技术及成果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出利用遥感影像能及时了解土地变化状况,能及时更新调查数据库,保持柳州市土地调查数据的现势性,实现国土资源“以图管地”精确调查和有效监管,满足国土资源“一张图”建设和“批、供、用、补、查”日常监管的需要,为国土资源管理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基础资料。

  1984-1996年的12年间,我国各县级土地现状初始调查基本完成。由此获得的宝贵的土地利用现状基础数据成果,为各级政府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提供了最基础的依据,为建立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制度,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了第一手的数据。但是,近20年和今后的数十年内,都将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土地利用的形式将发生一系列的变化,随时摸清土地利用形式的变化、对土地利用图件和数据库进行及时更新将是我国各级土地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的和经常性的工作。由于航空摄影成本很高,难以运用航片来进行每年的土地变更调查,目前我国土地管理部门进行数据更新的方法是在前期土地利用现状图的基础上,根据变更申报到现场勘查,在详查图上标绘宗地变化的边界位置、权属变化和利用类型的变化,再到室内进行编绘更新,这种方法存在明显的缺点:

  (1)难以准确获取变化边界的地理坐标,仅从相邻关系进行外推量测,难以准确获取变化边界的空间位置坐标,图件更新精度达不到要求;

  (7)农村土地利用图斑多为不规则多边形,运用平板仪等测量工具只能测量拐点,不能连续测量整个边界,而且难于精确标绘到原土地利用现状底图上。

  由此可见,该方法不能及时准确地获取全局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信息,无法实时掌握土地利用变化在空间上的分布和分析评价土地利用变化是否合理。此外,传统的方法即根据用地单位的上报数据了解土地利用的变化状况不仅被动,且中间不可避免地存在误报、漏报,对于地块的空间属性难以做到准确掌握,更不能满足动态变更及时准确的要求。因此,利用卫星遥感技术进行土地利用动态变更调查,及时准确地获取变更信息,就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遥感(Remote Sensing),通常是指通过某种传感器装置,在不与研究对象直接接触的情况下,获取其特征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提取、加工、表达和应用的一门科学技术。

  遥感的出现,扩展了人类对于其生存环境的认识能力,较之于传统的野外测量和野外观测得到的数据,遥感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4)大大“加宽”了人眼所能观察的光谱范围,遥感使用的电磁波波段从x光到微波,远远超出了可见光范围;而雷达遥感由于使用微波,可以不受制于昼夜、天气变化,进行全天候的观测;

  与航空遥感相比,航天遥感能够进行连续的、全天候的工作,提供更大范围的数据,其成本更低,是获取遥感数据的主要方式,而航空遥感主要应用于临时性的、紧急的观测任务以获得高精度数据。

  总之,利用遥感技术,不但可以更加迅速、客观地监测环境信息,同时根据遥感数据的空间分布特性,还可以作为地理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的数据源,以实时更新空间数据库。

  利用遥感进行土地调查的步骤遥感影像应用于土地调查中, 主要作用是通过人工目视或计算机自动解释, 建立信息数据或发现变化的图斑并对其进行变更。常规的图像解释方法根据遥感图像的光谱特征、空间特征和时间特征, 按照解释者的认识程度, 或自信程度和准确度, 逐步进行目标的探测、识别和鉴定。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的原理是先将前一时期的土地利用矢量图叠加到当前时期的遥感图像上, 对比同一范围内遥感图像上地块的形状和利用类型, 发现变化图斑, 并对其进行标记, 再到野外进行产地核查进一步确定,最后将室内判读的结果与野外调查的实际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2007年-2009年,柳州市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对利用状况开展了全面的调查,建立了土地利用数据库和管理系统。从2010年开始,土地变更调查是从第二次土地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利用状况变更,获取当年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为了使工作成果科学、准确和合理,并尽快地符合实际工作的需要,工作人员使用了遥感、GPS等新技术进行全面的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取得了良好的成果,极大地提升了国土资源管理方式。

  (1)利用当年航摄的航片及DEM数据制作成地面分辨率为1米的1:10000正射影像图,作为土地利用现状图更新及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的精度要求;

  (2)利用正射影像图、各年度土地变更调查资料及最新的l:1万地形图作为内业判读及外业调查底图;

  (3)把制作好的正射影像数据库套合到1990年基础库,应用GPS技术等进行全面野外调查,查清土地权属变化情况及境界、土地权属界变化情况,并对已变更的地物进行实地测量获取变更图斑、线状地物、零星地物点位坐标和面积等输入计算机,更新土地利用现状图;

  (4)利用新的土地利用现状图,更新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做到图件、数据、实地三者一致。

  土地利用数据更新入库的流程可以分为三部分,即:制作正射影像图、结合GPS技术更新变更地物和利用supemap软件进行数据入库。具体操作如下:

  (1)应用遥感技术(RS)发现和提取土地利用信息,由于航空像片为中心投影,应该先将其纠正为正射投影—— 制作正射影像图;

  (2)应用全球定位系统技术(GPS)快速、准确地获取土地利用变化信息的空间坐标土地变更数据的获取;

  (3)应用supermap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进行土地利用现状数据更新及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管理系统具有输入、图形编缉、管理库、空间分析、输出等主要功能,系统可满足土地利用现状数据更新及土地利用数据库建库的要求。

  在土地更新调查完成后,把此次土地变更调查的结果和上年的土地变更调查成果做比较,发现相应地类的面积存在着差异,其具体情况如下:

  经研究分析,发现耕地面积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历年违法用地未在年度变更调查进行变更统计,建设用地面积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历年积累的变更调查漏查的建设用地未在年度变更调查进行变更统计,而这些未在年度变更调查中进行变更统计的数据,在更新调查工作中均进行调查统计。建设用地增加幅度大,耕地减少幅度小的主要原因有两个:

  (a)在土地规划及耕地保护具体工作中,经农田整理新增耕地的一部分作为折抵指标已用于建设用地,尚有一部分未用于建设用地,也没有用于耕地占补平衡,这部分耕地在年度变更调查工作中全部进行了变更统计,同时,根据占补平衡要求,将相当于扣除折抵指标后剩余部分新增耕地面积数的经开发造地新增耕地面积数节余下来未进行变更统计,在更新调查工作将节余下来的开发地数进行了变更统计。

  (b)经本地开发造地新增耕地超过占补平衡所需部分未在年度变更调查工作进行变更统计,但在更新调查工作中将这些超额部分开发造地数进行了变更统计。

  随着各类建设占用地日益增加,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用地量逐年增大,土地利用变化频繁,常规的土地调查方法已远远不能满足新形势对土地管理的要求。因此,改变传统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方式,采用现代化遥感技术手段,准确、快速地掌握国土资源利用状况,科学规划、配置、合理开发利用国土资源,实现国土资源决策、管理现代化和服务社会化,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是国土资源管理工作面临的当务之急,也是必须实现的战略目标。

  [1] 李月臣,杨华,刘春霞.土地覆盖变化遥感检测方法[J].水土保持研究.

  在入世后国内外市场经济日益竞争的新形势下,企业档案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及碰到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和多边性。尤其是一些大中型企业集团和一些上市公司,如何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新要求,充分利用企业现有的档案丰厚资源,为企业适应国内外市场瞬息万变的新要求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服务,从而使企业档案资源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是当前相关部门和单位的秘书部门值得研究和探讨的一个新课题,以笔者从事多年办公室工作的亲身经历,试谈几点粗浅认识。

  一、要适应现代企业的新需求,完善和强化档案的科学分类。目前,企业档案的分类大多是按照国家档案管理工作的有关要求和原则进行的,多年来,它为规范企业档案管理行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入世后国内外市场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新情况,在《档案法》及其实施办法的原则下,进一步深化档案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因此,各类企业应按照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新工艺需要,结合企业的实际,对档案资源分类应该更加细密、清晰,使之更具有开发利用的便捷性、系统性和针对性。一是通过运用先进的计算机管理,将一些档案按一定分类要求,编制程序输入光盘。同时,对同一档案资源进行不同性质的分类。例如:公司在开拓国内外市场上所形成的市场网络数据,既可编制为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不同的状况网络图,也可编制为国外市场不同区域营销状况网络图或国内市场不同地区营销状况网络图;二是可编制同一产品两个市场占有情况及走势的分析状况网络图,也可编制为不同地域对多种产品需求选择的产品结构调整图。这样,可以从中发现市场巩固和丢失的情况及走势,找出原因,及时调整产品开发和营销策略。实践证明,许多生动活泼的企业信息资源一旦进入档案状态,其利用开发和作用的发挥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完善和强化档案资源的科学分类,在当前对于提高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恶水和平曾次显得更加迫切和现实。考试大

  二、要适应效益最大化的作用,完善和强化档案资源的信息化处理。在当今瞬息万变的全球化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以效益最大化为生存原则。企业档案工作也只有遵循这个“第一要务”,才能更好地实现其服务功能,从而得以生存和发展。须知,在通常的情况下,企业的档案是与其所记载的对象共同构成资产的,因此,就一般而言,企业档案资产特性应包含:其一,附着性。企业档案是伴随企业各种有形和无形资产的形成而产生的,并与其共同发挥作用;其二,机密性。企业档案有相当一部分与企业记述秘密、工艺秘密、经营策略秘密等相伴而生的。其三,复杂性。一种情况是档案的保存年限等于企业资产的受命;另一种情况是企业档案的保存年限并不因资产寿命的终结而告结束。因此,根据企业档案资源潜在的特性,只有适应效益最大化的原则,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才有依托。然而,实施档案管理信息化,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先进方法管理档案,是完善和强化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为企业领导提供信息服务的有效途径。因为档案资源是企业资源配置的依据,而且它又是资源配置的对象,在深化档案管理制度改革的同时,要简化传统的档案整理方法,对永久性保存的纸质档案可仍然采用传统方式立卷,其余则一律通过计算机建立文件的逻辑组合方法设“虚拟卷”,这样可以将工作中心转向档案信息的开发,同时也使用了计算机管理的特点,有利于档案工作管理的制度化、标准化。

  三、要适应现代高科技的新要求,完善和强化档案资源开发智能的提高。现代科技的进步和企业对外开发的新要求,为企业档案工作利用现代先进的技术装备提供了可能,尤其是市场体系的完善与发展,企业档案工作与信息市场接轨,许多有识知士认为,在保证企业生产、管理与经营要求的前提下,面向社会拓宽档案资源服务范围,为企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应引起广大企业档案工作者的重视。在当前更主要表现在以先进的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的应用,努力探索档案分类立卷、登记、编目、统计和著录标引等业务活动在计算机上一次完成,它不仅简化了企业档案部门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担当起更加重要的角色。目前国有大中型企业档案资源综合开发能力虽有明显提高,但是与企业发展的要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为此,笔者认为,一方面企业要从适应两个根本性转变的高度,转换思维,积极探索新路子、新手段、发展命脉的治理资源,舍得增加投入,添置先进设备,以改善和强化档案资源开发条件和手段;同时,企业胆敢工作者更要学会运用现代科学信息处理工具,钻研业务、勤奋学习,更好地利用现有条件积极地开发档案信息的富矿资源,当好领导的参谋和助手,以实现“以档辅企”,为企业发展服务作出更大的贡献。

  河北省的太阳能、风能发电产业进入高速发展期始于国家发改委在2005年末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该目录中发改委积极鼓励使用以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为代表的清洁能源发电设备制造业的发展。

  虽然经历了持续5年的快速增长期,但这种盲目无序一味追求速度的发展,与发展的实际目标不相适应,直接导致产能过剩。以这期间表现最为明显的光伏制造业为例,由于供过于求,2013年9月以来,河北省有将近五分之四的停产光伏生产企业,而真正满负荷生产的开工的企业也仅占少数。更需要引起重视的是,省内50多家光伏企业,能获得对欧洲市场出口配额的仅仅3家,分别是英利、景龙、巨力。这意味余下的40多家中小型光伏企业面临的就是失去欧洲这个最大光伏市场的局面。[1]

  为严控产能过剩,加强光伏制造业管理,推动光伏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从2014年1月15日开始,河北省对省内光伏制造企业的主要产品产销存实行月报制度。[2]这并不是说要遏制行业的发展,而是说要控制行业内低水平产能的扩张,在合理有序的前提下大力发展。我省光伏产业在产量方面虽然很高,但是核心技术并不是在自己手中,在光伏制造关键技术方面的研发滞后,很多关键技术都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

  光伏产业只是河北省新能源产业产能过剩的缩影,风电等行业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新能源产业在我省是仅发展了几年的新兴产业,为什么会出现产能过剩问题,破解途径有哪些,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无疑能够极大程度上推动我省新能源产业的健康发展。

  受地理位置的影响,河北省可供开发的主要有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生物能和地热能等新能源,这些新能源中尤以太阳能和风能资源可供开发的价值最大,这也是河北省太阳能和风能的装备制造企业能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成为国内新能源基地的主要原因。具体而言:全国范围内除开西部省份,河北省可供开发的太阳能资源最丰富,年太阳辐射总量在5000兆焦耳/平方米以上;而在风能方面,根据初步探查的结果显示我省陆域风能资源大约有7400万千瓦的储量,张家口、承德坝上地区和沿海的沧州、唐山、秦皇岛地区是风能资源较为集中的分布区;地热资源方面,已探明的浅层和深层地热资源总量大约相当于五百亿吨标准煤,在国内位居前列,全省可采地热资源量相当于94亿吨标准煤;生物质能方面,因为河北省属于农业大省,除去用于薪柴、还田、造纸等的用量之外,还有将近1200万吨的废弃量,加上全省林地面积7100多万亩,可作为能源林资源2100万亩,林木枝条年可利用量200万吨左右,总的能源储量也很可观;在水能和潮汐能方面,全省共计有205亿立方米的水资源量,有条件建设抽水蓄能电站,同时河北省紧邻渤海湾,潮汐能的开发利用方面也有天然的优势。渤海湾是我国近海海流能较好的区域,适宜潮汐能开发利用。[3]

  近十年来,新能源产业作为朝阳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但从其产业生命周期来看,新能源产业仍处于成长阶段,理论上看是不应该出现产能过剩的情况的。产能过剩一般出现在产业生命周期的成熟期。从总体上说,新能源产业市场开发与产业发展之间的不协调是导致河北省新能源产业“产能过剩”的直接原因。具体而言,因行业不同,原因也不尽相同。河北省新能源产业之所以会在成长阶段即出现产能过剩的情况,主要是因为受欧债和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光伏产品外销国际市场受到阻碍,国际市场缩水导致部分企业甚至遭遇停产或倒闭。而主要依靠国内市场的风机制造业,也受限于滞后的上网发电情况,出现较为突出的“弃风”问题,造成风能资源极大地浪费,这也是直接导致“未熟先衰”状况发生的一部分原因。

  河北省的光伏产业主要的发展模式依然是以传统的两头在外,主要靠产品加工制造为主,并没有真正的掌握核心技术。部分企业之所以能取得国际地位,靠的是迅速扩大的企业生产规模。这样的弊端就是经不起冲击,一旦市场出现危机,企业将面临极大的风险。光伏产业现在主要还是靠政府补贴扶持发展,河北省光伏产品主要出口欧盟市场,但是欧债危机导致欧盟国家政府削减补贴,为了保障其国内企业,开始对我国实施“双反”调查。此外就是河北省虽然拥有全球近一半的光伏产品生产能力,但是国内的市场却没有发展,也缺少国家政策的支持。几乎所有的光伏企业都盯着国外市场,没有在发展的初期做好国内的市场开发和产品营销,导致生产的产品与实际应用存在较大出入,市场基础并不牢固。而从光伏产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上看,河北省的光伏企业较之于国外同行也有较大差距,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企业的研发投入低;第二,省内太阳能光伏专利前10位的专利权人主要是大学与自然人,而国外专利权人以企业为主;第三,专利产出质量不高。例如,英利集团共有专利1176项,发明专利368,授权专利共777项,在国内同行业中位居第一,发明专利占授权专利的比例47.36%,而美国通用电气共有7747件专利,其中发明专利为7564件,实用新型专利有95件,外观设计专利为88件,发明专利占授权专利的比例为97.64%。这也说明,河北省的光伏产业空有生产规模世界第一的名头,实际上仍然是处于行业链条的低端环节,仅能从加工制造方面获取收益,核心收益以及新能源产业对国家和社会的其他助益依然被发达国家获取。

  河北省风电产业的发展主要依靠国内市场,其目标是建成国内风电领域的“三峡”。但是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却出现了单兵突进、“后援”不足等的问题。风电产业的产能过剩,更多的原因应该算是体制造成的。例如,电源建设与输电规划不协调导致风电建设过快,却没有能与之匹配的电力外送线路,电力外送受限。此外,由电网收购风电再分配给用户的用电模式又严重地影响了风电的就地消纳,全额保障性收购名存实亡。2013年,河北省新增风电并网容量68万千瓦,累计并网容量775万千瓦,同比增长近10%,并网容量在全国排在第二位。喜中有忧的是,河北弃风电量28亿千瓦时,排在全国弃风电量的首位,弃风率16.59%,据估算,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约为14亿。[5]另一方面,不均衡的企业利益补偿,忽视了输电企业的利益,导致其没有足够的创新动力去消纳不规则可中断电源的技术,也是导致电网消纳风电的能力较低的重要原因。从现阶段来看,全网占比尚不及2%的河北省新能源电力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站在一个行业发展的长远角度看,新能源行业的发展势必会经历初期的无序、自由化阶段,逐渐向成熟期的行业体制和配套机制健全、注重技术进步过渡,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河北省新能源行业要更加注重拓展需求,扩大内需,推进战略合作,切忌盲目过度发展,而是应该从总体上做好规划,从而保证河北省的新能源行业发展健康、有序、可持续。

  第一,针对新能源产业的整体发展,政府应该出台相应的宏观调控政策。任何产业的发展都不能违背科学发展规律一蹴而就,必然要经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甚至与过程中会走不少弯路。具体而言,政府部门应该根据我国当前的国情以及河北省的实际情况,对新能源产业和企业有计划、有步骤地予以引导,一步步打开市场,避免盲目扩张造成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从而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第二,针对新能源产业发展过程中科技资源的研发与应用,政府应当做好协调、指导和重点攻关工作。长期以来,河北省包括新能源产业在内的很多产业都面临着企业各自为政、相互交流不够的问题,直接导致低端重复研发现象十分严重,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且不利于行业的良性发展。所以,在新能源技术联合攻关的同时,政府需要通过制订相关标准留下足够的市场空间给那些自主研发核心技术的产品。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更应该发挥好“有形之手”的宏观调控作用,从而与市场这只“无形之手”一起发挥作用,推动新能源行业健康有序的发展。[6]

  第三,突围国内市场作为战略重点。欧盟是河北省光伏产品的主要产品市场,所占比例接近9成,但当前的现状是欧洲市场受欧债危机和金融危机的影响,光伏产品市场需求整体低迷。而其他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国家,如非洲对光伏发电“用不起”,中东则无大量需求。这样的状况下,河北省光伏产业的出路唯有开发内部需求,亦即国内市场,从而摆脱对欧盟市场的依赖,重新焕发新能源行业的发展活力。比如将新能源产业布局与国家电力规划相结合,使新能源发电有渠道进人电网;政府给予政策性补贴,鼓励终端用户使用清洁能源;拓展新能源利用方式和途径,提升市场需求空间。

  第四,大力推进战略合作。在推动省内新能源开发利用时,也要时刻关注国内外的新情况和新趋势,加强与国内外的优秀企业之间的战略交流和合作,在新能源开发利用、装备制造、科技创新等方面谋划建设一批具有影响力、带动力和竞争力的重大项目。对于行业的准入条件也应该逐步放宽,积极鼓励民营资本和外资参与进来,鼓励本省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只有这样通过与外部的不断竞争,才能推进河北省新能源行业更具有生命力,取得更大的发展。

  另外,对行业准入标注加以明确并严格执行。以光伏产业为例,要从企业的规模、技术参数、能耗比、投入产出,尤其是在环保性等方面建立起统一完善的标准来衡量新入行的企业,这样就可以有效减少因门槛低造成的蜂拥而入现象,也能有效的规范行业的发展秩序,提高行业发展质量和水平。(作者单位:北华航天工业学院)

  基金项目:2013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民生调研专项课题(课题编号:201301178)

  [1]省经济信息中心青年经济问题研究小组.河北省新能源产业发展战略研[EB/OL].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飞速发展和进步的今天,社会各行各业都竞相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给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新鲜气息。但是在社会工业以及高新科学技术不断扩展的大背景下,我国的水资源也出现了如下一些问题:我国水资源的总量不少,但是人均占有量水平较低,而且水污染的现象时有发生,带来了很多难以估量的后果;全国的污水排放量急剧增长,农业和工业方面的用水以及随意排放使得水质不断下降,在用水需求不断增长的前提下出现供水紧张的现状;人们不断地开采地下水资源,破坏了大量的植被,造成水土流失严重。诸如此类的一系列问题只有得到及时的补救和解决,才能逐步缓解水资源现状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制约问题,也逐渐权衡社会的发展与水资源的矛盾和利益,实现合作共赢的局面,以下几个措施将作出较好的说明。

  一、加强宣传、引导与教育。群众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基础性力量,在进行水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的进程中,在群众中进行有效的宣传、引导和教育,不仅可以使得水资源的相关措施得到强有力的支持和拥护,而且可以让各项政策在更大的平台上得以发展和创新。具体来说,相关部门必须尽可能深入持久的通过报纸、广播、电视、手册以及画报等在群众生活中进行广泛的宣传,使得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等理念深入人心,提高人们节水的自觉性和责任感,为相关措施的开展打好坚实有力的基础;社会有关部门可以通过有效措施引导各个学校设置有关水资源方面的课程,建立独立的水资源教育实习基地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将“节水经济、节水社会”等重要理念深入内心,督促他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注意节约用水、合理用水;要合理丰富水资源知识的宣传形式和手段,通过组织一些社区文化活动、有奖知识小问答、科学用水好榜样等活动激起社会群众参与其中的热情和主动积极性,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到水资源的保护与节约的进程中来,节省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形成“开源节流”的良好社会风气。总而言之,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加强有关水资源现状、知识、保护必需性等内容的宣传,不仅可以为水资源工作的开展作好强有力的铺垫,而且在促进社会不断进步以及创新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二、建立健全水资源保护法规体系。自从1988年《水法》颁布以来,我国的水资源的利用、保护、开发以及管理等步入了“依法治水”的轨道,并逐渐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但相关法律只有不断地根据最新情况进行健全和完善,才能使得各项工作在更规范的环境下得以进步。详细一点来讲,首先,各地方政府应当根据当地的实际发展情况以及需要,针对水资源的发展现状不断地完善诸如《环境保护法》、《水土保持法》、《河道管理条例》等细则法规,给水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提供实质有效的明文规定,减少破坏水资源等不法行为的出现;其次,要尝试着建立一个能统一协调与水资源有关的各部门在责任以及利益方面分配得仲裁机构,针对工作中出现的责任扯皮、法规条款执行的错误出发点等问题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和完善,使得各个部门的职责更加详细和具体,为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不可替代的活力因素,促进整个工作系统实现合作共赢的局面;再者,根据相关的法规条例建立和形成以经济手段为核心的水资源管理体系,使得水德价值属性在市场中得以实现和稳固,利用商品化、市场化的方式调节水价,以保证水价格与价值之间有着均衡的关系,让市场的有利因素促进水法规的不断补充和创新;还有,基于如今用水效率极低、浪费现象严重等问题,各级水资源管理部门应该以身作则,通过有关“节约用水”的条例规范的实施,使得节约用水的理念在更加健康和广阔的空间得以成长,也带动广大群众参与到节约用水的进程中来。只有根据现实情况和市场的发展要求进行各类水法规和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才能使得水资源管理在促进市场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

  三、采取可持续发展战略。在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宏观视野下,确立水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依据社会发展的最新趋势调整相应的政策和工作步骤,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不仅是水资源发展中的必然选择,也是相关工作与时代的发展并驾齐驱的重要举措。要推进水价改革,完善水资源有偿使用以及取水许可的配套制度,在优化资源配置的前提下实现跨区域用水,均衡各地用水短缺不一的现象;在合理地利用科学信息技术研制、开发有关节水的新工艺和新产品,为节水管理技术水平管理的提高提供催化剂的作用,不断地建立和完善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服务网络等措施;各地区、各社会领域要根据本地的水资源承载能力来规划相应的发展布局,转变用水方式,在提高用水效率的基础上使得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现有水资源利用的配套设施要进行一定程度的强化和创新,研究推广诸如污水净化利用机器等大批节水设备,引导各企业践行雨水净化等措施,提高水资源的效率,为水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结束语: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性的物质条件和媒介,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在促进社会发展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各级政府和部门要不断地通过探索和实践发掘出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手段,促进实现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目标早日实现。

  [1]左战军.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社会发展的全息性》.长春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