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收購—養號—加價—賣號—過戶,天價手機號的炒作已形成產業鏈,靚號身價從幾萬飆升至幾十萬元,諸如66666、88888等“稀缺號碼”甚至可以價抵奔馳。表面看來,商家謀求利益無可厚非,手機靚號資源稀缺,有買有賣,好像也是市場行為。但必須指出的是,手機號碼資源屬于國家資源,通信運營商只擁有租賃權,用戶只擁有使用權。2003年頒布的《電信網碼號資源管理辦法》明確規定,電信運營商未經電信主管部門批準,不得擅自拍賣用戶號碼資源,不得向用戶收取選號費或占用費。高價炒作手機靚號顯然不合法。
高價炒作手機靚號,也嚴重侵犯消費者權益。對使用者來說,既然靚號與非靚號享受的服務并無任何不同,那就不該多掏一筆不菲的選號費或占用費;對買不起靚號的消費者來說,在炒號現象越來越普遍的情況下,選號受到很大限制,越來越難以選到一個比較滿意的號碼,讓人感覺很不公平。再者,一些靚號因無人出得起價而“沉淀”,形成了資源浪費。
商家大肆炒作“領導號”再次表明,號碼市場亟待規范。一方面,消費者要轉變觀念,特別是要消除虛榮、攀比、跟風等不良消費心理——手機號碼不過只是一串數字而已,何需附著太多涵義?另一方面,通信運營商除了自身不拍賣號碼、不向用戶收取選號費或占用費外,還需承擔起監督各級分銷商的責任,防止他們炒作“領導號”、“稀缺珍藏號”牟利。
除此之外,一些已有的規定必須落到實處。比如手機卡實名制。目前,通信代理商迫于經營任務壓力,對用戶身份的審核并不嚴格,這就讓“職業炒號人”有了可乘之機。還有,一些制度漏洞也需補上。比如,目前實行的《電信網碼號資源管理辦法》中,并沒有懲罰運營商收取選號費的措施,只要求督促整改。只有給這些監管漏洞打上補丁,才能從根本上杜絕炒作手機“領導號”等亂象,讓通信市場更加規范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