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聯通始終對“混改”方案閉口不言,但自聯通發布“籌劃并推進開展與混合所有制改革相關的重大事項”公告后,各種“混改”版本的傳言頻出。若相關工作順利推進,聯通將是家發布混合所有制改革(以下簡稱“混改”)方案的央企。
雖然業內并不認為聯通能在短期內借此“翻身”,“混改”也非解決一切問題的萬用良藥,但相信聯通將為此輪國企改革提供有借鑒意義的樣本。
如果按照聯通高管在公開場合的觀點,“混改”是為了解決聯通體制不夠市場化、資產價值被低估和與產業協同效應不夠的三大問題。顯而易見,在“上市公司層面引入外部資本”,并非僅為“解決聯通發展資金困境”,更是聯通“打破體制,走出一條運營商發展新路”的希望。
但是,業內人士普遍認為,雖然聯通受“混改”激勵,與競爭對手相比,有望通過技術合作、引進,在未來擁有優勢核心能力,但中聯通想通過“混改”徹底改變市場競爭格局,并不容易。
通信行業獨立分析師付亮說:“認為‘混改’就是‘靈丹妙藥’,聯通存在的問題‘藥到病除’,明顯過于理想化,‘混改’很難促進聯通短期內競爭力大幅提升。”
聯通真正的問題,在于內部員工的動力源不足以及企業文化積重難返。通信專欄作家王峰表示:“解決不好原動力問題,混改只能是一劑興奮劑。”
《通信世界》總編輯劉啟誠說:“要想打破舊有藩籬,聯通‘混改’需要步子邁得更大一些。如果還只是局限于聯通本身的格局,那么‘混改’是沒有希望的。”
在“混改”大背景下,電信業做為直接接觸廣泛大眾生活、相關產業市場化為開放的產業,同時又是國字頭的央企,若能真正形成典型案例和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將為國有企業改革,打造一次佳樣本。
通信專家陳志剛認為,“混改”結果理想的狀態是所有人為市場結果負責,享受市場發展的成果也承擔失敗的風險,但這樣的場景能否發生還待觀望。
陳志剛說:“電信運營商當前存在的突出問題是,激勵和約束機制與企業發展不相容。這種不相容表現在任何偉大的成功與操盤者無關,任何細小的差錯都難逃追責。利益與風險嚴重的激勵不相容,造成的結果就是追求平庸。恐怕這才是混合所有制改革對電信行業的意義所在。”
陳志剛表示,三大運營商都在嘗試新的轉型,但更為現實的預期是將依然以管道競爭為主,存量用戶市場的紅海拼殺模式、一家主導其他兩家跟隨的基本結構以及利潤和營收的馬太效應,在短期內也看不到有任何改變的新變量產生。
也許正是因此,百度、阿里巴巴和騰訊入局聯通“混改”的猜想才如此熱烈,不管誰將從聯通的合作者變身“民營合伙人”,都將會給聯通注入充足資金和令人期待的商業模式的改變。
業內人士相信,從長遠看,若BAT入局,不僅將為聯通注入資金,更能為它帶來通向數字化服務領域的關鍵核心能力,并籍此成為國企改革的新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