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手機號的人,都知道這樣的情況:“號碼帶8的貴,帶4的便宜。”而且,據他們說,即便是帶便宜的帶“4”的號碼,往往也要打包一些優惠才能賣出去,而帶“8”的則應者云集,甚至奇貨可居。這些可以以常現報端的“天價手機號”、“天價車牌號”之類的新聞為佐證。
事實上,這里有個反向的邏輯,“發”了的人才用帶“8”的手機號,而且越“發”的厲害,手機號里的“8”越多,于是乎,一些媒介把這種現象評論為“暴發戶”心態。
用帶“8”的手機號碼,會讓人多看幾眼,甚至以富者視之,而手機號碼里帶個“4”,就會被輕視,號碼主人自己也等機會爭取在號碼里掛個“8”。
其實,除去人文因素考慮,這里包含著經濟學原理。
心理學家馬斯洛,曾經把人的需求分為不同的層次,他認為,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環境中心理需求是不同的。比如,現在我只有100元,我絕對不會去買漢堡,因為我還要買很多必須品;再比如,現在我雖然有個女友,但我絕對不會想到要成家,因為我剛畢業,工作剛剛開始……
我以為,馬斯洛先生的層級需求理論,實際上也是在解釋“需求彈性”的問題。
在大家手頭緊張的時候,必先考慮溫飽層面上的問題,這時,溫飽成了剛性需求。而隨著手頭逐漸寬裕,需求層面在擴大,開始考慮買房子,買車甚至找個情人……這些問題,在手頭緊張的時候,都是柔性需求,而從手頭寬余的那一刻起,就逐漸轉化成剛性需求。
正如,帶“8”的手機號難道就比帶“4”的號碼好到哪里去?說到底,買什么樣的手機號也僅僅能看出人們處在需求的哪一個層級上。
當然如果是個人偏好,選擇“8”或“4”就無可厚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