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目前這家處于倒閉危機的虛擬運營商尚未真的倒閉,但是也已經給整個移動轉售行業提了一個醒。虛擬運營商經過3年多的發展,大部分企業大舉投入也好、持續觀望也罷,都對正式牌照是求之若渴的。可以說,除非真的類似國內某家虛擬運營商自始至終不開展業務,無奈被剝奪牌照,大部分的虛擬運營商還是會規范各種制度來力保正式牌照拿到手的。
但力保歸力保,倘若企業出現經營危機并終無奈倒閉,旗下所屬用戶該如何處理呢?畢竟,合約制、套餐制使得多數消費者提前預付費,可能單個消費者預存并不多,但是如果核算整個企業所有用戶的預存數字,相信也是不小規模。除此之外,包括B2B的諸多簽約行為,例如涉及繳費充值、國際業務等也會受到必然影響。不過,為核心的還是普通用戶利益受損,畢竟用戶才是上帝,如何處理用戶與企業的這種簽約叫停呢?
對此,筆者也詢問了有關部門的處理意見。目前來看,盡管虛擬運營商正式商用意見尚未出臺,但是有關虛擬運營商的退出機制已經考慮其中,并且已經有了一套基本標準。從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有關公司解散的條文來看,公司解散的原因有三大類:一類是一般解散的原因;一類是強制解散的原因;一類是股東請求解散。
而根據上文分析,主動解散不爭取牌照的虛擬運營商可能也就一家,剩下無法得到牌照的幾乎都屬于強制解散,畢竟無法獲得運營資質,無法為用戶長期提供穩定服務,不具備運營資質,只能宣布公司解散。這里要強調的一點是,如果涉及公司解散屬于整個公司以移動轉售為核心運營資質的虛擬運營商,如果只是將移動轉售業務視為個別部門,則不存在解散一說。
所以,既然法律有明文規定,虛擬運營商真的倒閉后,自然跟合作的基礎運營商無直接關聯。大的可能是企業退錢與用戶解除合約,所屬用戶不會歸屬到基礎運營商之下,而是在破產企業與用戶解約后,基礎運營商回收所屬170號碼而已。當然,還有一種可能,那就是被其他資本收購,這種可能性究竟有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