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州市本月車牌競價結果出爐,成交均價已連跌四個月。有媒體認為“四連跌”背后折射了廣州車市的冷卻。不過人民網記者研究發現廣州上牌存在搖號和競價冷熱不均的情況。此外,很多廣州消費者購車選擇在廣州臨近的深圳、佛山上牌。
廣州市汽車服務業協會副秘書長郭俊榮告訴記者,據其從一些會員單位處了解的情況,廣州今年車展期間和年底的銷售情況其實相對往年的情況,是好一些的。他認為,廣州車牌競拍遇冷實質原因是廣州限牌后相關“限外”政策至今沒有跟上,消費者在有更好選擇的情況下,不愿意花真金白銀競拍車牌。
廣州車牌競拍均價“四連跌”
正準備參加12月廣州車牌競拍的金小姐有些驚喜。“去年我朋友1.9萬元拍了一個牌,當時還對我說快點下手,不然14年就3萬了。”當時,正逢廣州出臺限牌政策一年左右,市場仍在對比已經實行限牌的北京、上海高企的車牌價格,對廣州車牌升值的預期較多。
可惜金小姐當時并未取得駕照,一時無法參與競拍。她沒有想到的是,拖了一年,竟是撿了便宜。
廣州本月車牌競價結果11月25日下午出爐,5749個指標中僅4578個有人認領,共有1171張車牌流拍。個人指標和單位指標的成交均價下滑逾200元,個人萬元底價成交數達到243人,比10月大幅度增加57個。今年7月以來,廣州車牌指標競價成交均價已連續四個月無法止跌。其中,個人指標成交均價更是從7月18310元的高位一路跌至11月的11207元,創下今年新低,比上個月低235元。
正逢廣州車展舉辦期間和車市年底傳統旺季,廣州車牌競價均價“四連跌”被認為是廣州和全國車市冷卻的一個注腳。
今年的車市確實有點冷。一名廣州某合資品牌4S店的銷售告訴記者,從目前廣州車展的現場情況看,今年相較往年確實比較冷清,因為今年整個車市都是比較不景氣的。
根據汽車流通協會新發布的2014年10月份“汽車經銷商庫存調查結果”,10月份經銷商綜合庫存系數為1.48,環比上升4%,同比上升15%,經銷商庫存有所增加。合資、自主、進口品牌庫存系數均有一定幅度上升,合資品牌庫存系數處于警戒線水平以下,由上月1.36增至1.42;自主品牌庫存系數由上月的1.52增至1.60;進口品牌庫存系數由上月的2.22增至2.30。從這些數據看,10月自主、進口品牌的庫存系數仍處于1.5的警戒線水平以上,其中進口品牌處于較高庫存水平。
人民網記者此前走訪廣州4S店了解到,目前廣州部分品牌庫存確實較高,其中有合資品牌目前仍在銷售4月份的車輛。據悉,由于車市增速整體放緩,部分車企完成全年銷量預期目標無望,尤其是日系車企壓力較大。繼一汽豐田將全年銷售目標從66萬輛降低到62萬輛之后,本田汽車和日產汽車基于無法完成年初制定的銷售目標,在本月初也分別宣布將2014年在銷售預期從90萬輛降低至80萬輛和從140萬輛降低至127萬輛。
競拍冷、搖號不冷
本來計劃拿出11000元來拍一個廣州車牌的金小姐,現在決定只在底價的基礎上加價100元以下。而另一名剛剛購置新車的消費者許先生則干脆不競拍,而是通過4S店上了深圳牌照。與此同時,他也在廣州進行搖號。“搖到就轉廣州牌,搖不到就先用著深圳牌。”
許先生的選擇是更多廣州購車者的選擇。“廣州消費者是比較理性、務實的,如果有比較好的選擇,他們是不會沖著一定要拿廣州車牌的。”郭俊榮分析,目前廣州車牌競價遇冷背后固然有車市整體不景氣的因素,更多的是車輛使用的相關政策使得消費者做出這樣的決定。
據悉,廣州于2012年7月起開始實行汽車限購,之后步北京、上海之后開始實行汽車限牌搖號。限牌之后一段時間,鑒于北京、上海車牌價格高企的榜樣,市場對廣州車牌漲價的預期一直不斷。不過到目前為止,廣州對于限制外地牌進入的配套政策仍然沒有具體時間表放出,只是粗略地劃定在2017年之前。
“這樣不論從上牌的速度還是行走上其實都是沒什么限制的。因為有更好的選擇,很多人就不會考慮要競拍,花真金白銀把廣州車牌弄下來,而是在廣州周邊城市上牌,這就導致車牌在底價成交。”郭俊榮認為,競拍價格四連跌并不能反映市場沒有需求。
事實上,在廣州車牌競拍遇冷的同時,記者對比近幾個月廣州中小客車指標調控管理信息系統公布的搖號信息發現,廣州今年以來每月通過資格審核的中小客車增量指標申請數基本是呈上升趨勢的。而個人普通指標的搖號中簽率近幾個月也是呈下行趨勢的,其中11月個人普通車有效個人申請編碼總數為246325個,配置個人指標總數為5117個,中簽率不到2.1%。
行業協會呼吁提前“限外”
在廣州車牌競拍遇冷的同時,限購后廣州車市紅利外溢的效應已經顯現。人民網記者走訪車市了解到,幾乎所有4S店都能夠幫消費者代辦深圳、佛山等廣州周邊牌照的業務,并且上廣州、佛山和深圳三地的牌照各個品牌都大致有一個統一價格,一般而言,上深圳牌的費用較上廣州拍照的費用大致多出1000元左右。前述合資汽車品牌4S店銷售透露,據其了解的情況,現在廣州購車上牌,上廣州牌的比例大概是30%,上深圳牌的大概是60%,而上佛山牌的則大概是10%。
直觀的數據是,廣州近兩年的機動車保有量似乎沒有大的變化。而根據深圳交警網站的信息,在今年9月份中旬深圳機動車保有量已經達到300萬輛,用不到1年的時間完成了50萬輛的凈增量;前兩個50萬輛的凈增量,深圳分別花了2年和1年半。
郭俊榮說,深圳汽車在廣州限購后猛增,在廣東位列。佛山原先排名在廣州之后,廣州限購后,兩個城市則交替占據廣東汽車增量第二的位置,目前應該是佛山在前。
據悉,廣州汽車服務業協會正在向相關方面建議,將實行限外的時間表由原定2017年往前提。“因為現在越來越多廣州消費者在周邊城市買車,上周邊車牌,這樣整個新車購置的稅收流失了,這方面每年流失應該有兩三億元,但是車輛其實還是在廣州,對城市擁堵、排放問題是沒有解決的。”郭俊榮說。
在限行思路上,郭俊榮則表示比較建議向上海學習,不是分本地和外地車牌,而是對行走的車輛分不同的路段做一些差異化的對待。同時對一些區域特別郊縣沒有必要“一刀切”。因為這些地方人口密度、車輛密度比較低,可以考慮用區域牌、郊區牌來處理,區域牌的車不需要限購,這樣可以解決這些地區消費者的需求,也能促進廣州車輛銷售的銷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