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把一張桌子椅子做到完善而無懈可擊的地步,是生活品質。
農夫把稻田中的稻子種成好的收成,是生活品質。
家庭主婦買一塊豆腐,花便宜的錢買到好的豆腐,是生活品質。
后林清玄還深入解讀了“真正的生活品質”。
他認為:真正的生活品質,是回到自我,清楚衡量自己的能力與條件,在有限的條件下追求好的事物與生活。
再進一步,生活品質是長久培養求好的精神,因而有自信、有豐富的心胸世界;
在外,有敏感直覺找到生活中好的東西;
在內,則能居陋巷而依然能創造愉快多元的心靈空間。
生活品質它不是從與別人比較中來的,而是自己人格與風格求好精神的表現。
突然想起了林清玄寫的一本書《人間有味是清歡》,不求濃烈但愿從容清歡,這不就是品質生活嗎?
原來,我們過的不好,都是自找的。
意思是:時間在寂寞憂愁困苦郁結中流失,但對于生活的樂趣并沒有完全消失。
春天可以采白蒿為藥,把櫻花做成果凍;
夏天可以采山花為禮,傍晚一起分享半個冰西瓜。
秋天不要辜負金黃的銀杏,散在地上就是一片浪漫;
冬天不要錯過一場夜雪,潔白一片就是銀裝素裹別有風情。
熱愛生活,不在于物質,而在于心境,在于求好的心境。
我們過的不好,很大程度上是自己放棄了去熱愛生活。
就像豐子愷說的:“這個世界不是有錢人的世界,也不是無錢人的世界,而是有心人的世界。”
做個有心人,生活自有詩意,不管是滿月還是半月都能品出意義。
如果當下,你的生活有摩擦,看不清前路,那就走好腳下的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