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孔子之言,穿越千年,仍如黃鐘大呂,振聾發聵。生在天地間,行在紅塵中,我們每個人都應心存敬畏。
心存敬畏,是對自然規律的尊崇。天命,即自然之法則。我們生活在這個廣袤的宇宙中,大自然以其神秘而強大的力量主宰著萬物的生息。從春去秋來的季節更替,到日月星辰的運行軌跡,無一不是天命的展現。古人對自然的敬畏比比皆是,例如鯀禹治水的傳說,面對洶涌的洪水,鯀竊息壤以堙洪水,未能成功,而禹則因勢利導,尊重自然規律,治水成功。這體現了古人在與自然的抗爭中,逐漸認識到敬畏自然、順應自然的重要性。
又如莊子筆下“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的大鵬,其憑借自然之風翱翔天際,展現了自然之力的宏大與神奇。古人在對自然的觀察中,領悟到自然的偉大,從而心生敬畏。當我們心存敬畏,便會懂得珍惜自然資源,保護環境,不肆意破壞生態平衡。我們會順應自然的節奏,在春天播種希望,在秋天收獲喜悅,與自然和諧共生。
心存敬畏,是對長輩和智者的敬重。大人,不僅僅是指位高權重之人,更是那些閱歷豐富、品德高尚的長輩和智者。他們用自己的人生經驗和智慧為我們指引方向,讓我們少走彎路。對他們心存敬畏,我們會虛心聽取他們的建議,學習他們的品德和風范。在他們的教誨下,我們不斷成長,完善自我。
心存敬畏,是對圣人之言的尊崇。圣人之言,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承載著道德和倫理的規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等名言警句,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我們前行的道路。當我們心存敬畏,便會以圣人之言為準則,規范自己的言行舉止,做一個有道德、有修養的人。
心存敬畏的人,有做人的原則,絕不突破道德的底線。他們知道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有所為、有所不為。在面對誘惑時,他們能堅守內心的原則,不為一時之利而迷失自我。在與人交往中,他們懂得尊重他人,什么該說,什么不該說,不慌不忙,進退有度。
敬畏,不是恐懼,而是一種敬重和自律。它讓我們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被欲望所左右。讓我們心存敬畏,以敬畏之心對待自然、對待長輩和智者、對待圣人之言,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穩健、更加從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