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一日起,移動、電信、聯通推出當月流量不清零服務,剛看到這個消息時著實高興了一下,當你繼續看完后面的文字不由得爆粗口,這叫什么不清零啊?換湯不換藥,左手拿出來,右手拿回去,又不是哄小孩子,玩的什么“躲貓貓”的把戲。
消息稱:“剩余流量可轉到下月繼續使用,下月優先使用上月未用完流量,剩余流量不能累計到第三個月,”而且還賣個人情,“所有手機用戶默認開通當月流量不清零服務,無需申請。”這是什么強盜邏輯,這種不清零叫緩兵之計、叫掩耳盜鈴,是曲解抑或是故意曲解了李克強總理的“流量不清零”的本意。
客觀的說,對于手機流量不清零的提法合情合理,我自己花錢買的東西為什么讓你說了算,移動不是有一句廣告詞叫“我的地盤我做主”,為什么我的流量我就不能做主呢?眾意難違,才促使三大運營商拿出多大的誠意來,本月給你記著賬,下月要回去,讓你多高興幾天,潛臺詞就是“你們就是我砧板上的肉,我想怎么切就怎么切,其奈何哉!”
平心而論,當月不清零改為用戶當月剩余流量可轉到下月繼續使用,相比原來的當月清零來說,當然是一件值得肯定的事,但這個“不清零”不是運營商對用戶的恩賜,而是用戶自己花自己的錢,使用本該屬于自己的流量。就好比我在單位食堂買了200元的飯票,今天吃5元,明天吃10元,不能因為我這個月吃不完飯票就作廢掉。
總之,流量清不清零,對用戶來說沒那么重要,關鍵是運營商要站在用戶的角度考慮問題,流量清零是用戶對運營商套餐設計陷阱收費的一種不滿,是對套餐外資費亂的一種不滿。如果不搞這種計費,實行限時服務,時間越短,價格越便宜,比如10天10元1G流量、20天15元1G流量、一個月20元1G流量,比如不清零50元1G流量,讓種類多樣化,資費靈活優惠,有效期越短,越便宜,這樣我相信用戶會更樂意接受,流量會比以前用的更多。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提速降費”的呼吁中,特意提到了“流量不清零”的問題。社會也作出了極大的反響,果真是一石激起千層浪,網絡上各種言論紛沓來至,三大運營商相繼做出反應,推出了流量共享、流量季度包、半年包、年包等套餐服務周期靈活的新服務、新資費,還有運營商推出流量交易平臺等惠好措施,流量不清零也在民意的推動下終于讓運營商猶抱琵琶半遮面的接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