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雖已下達了后通牒”——不實名就停機”。但這樣真的可以一勞永逸了?恐怕不見得吧!小編認為虛擬運營商才是根因。
國家要嚴厲保障手機的秘密
從國際經驗來看,實名制并不必然導致隱私泄露,關鍵在公權力和國企如何保障手機的私密。相反,一些游離在注冊制之外的“黑號碼”,反而容易被電信詐騙團伙利用。目前大陸全部電話用戶實名率已達到92%,但仍有近1億用戶未實名登記。倘若這些漏洞被不法分子甚至恐怖分子所利用,對公共安全的沖擊不堪設想。
工信部打擊難度大
虛擬平臺的民營企業,它們數量眾多、又過度依賴虛擬號碼帶來的豐厚利潤。這方面,工信部聯手公安部已對相關違法犯罪“亮劍”,打擊效果不錯,一大批不法企業被關停。下一步,還要將“嚴監管”從“運動式”轉向常態化,在源頭上堵住非實名注冊、冒名頂替注冊的行徑。讓這些企業舍得放手、真正承擔起責任,“疏”和“堵”都不可或缺。
國家與監管部門應雙管齊下
監管部門提出了較為明晰的標準。一方面要求電信企業及時告知補辦手續,另一方面開展針對“黑卡”的專項整治工作。既清查“存量”,又打擊“增量”,單靠監管部門的直接介入不現實。對電信企業來說,大多數屬于國有企業、中央企業,應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守住用戶規范登記的“防火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