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在臺北小巨蛋演唱會一票難求的文青女神陳綺貞來到澎湖一家僅能容納二十人的小書店“安書宅”演出。這是她獨立書店冬日巡回的其中一站。
今年,臺灣一家商業銀行的2017月歷是用獨立書店做為每月照片。
也是今年初,日本一家書店在臺北開幕,引起熱潮。
而無印良品在這一兩年間,從東京到上海到臺北,都設立了Muji Books,用賣書來強化他們生活方式的提案。
似乎,書店,尤其是獨立書店,在臺灣正在掀起咖啡店之后的新浪潮。
這在某一方面是符合國際趨勢的。
九十年代中期Amazon和其他網絡書店出現后,對書店業打擊甚大,單是在美國,十幾年間就有上千家書店關門,連大型連鎖書店都難以逃離厄運。
然而在過去幾年,正如雖然數字音樂摧毀了CD銷量和唱片行,但是黑膠唱片的市場卻強勢逆襲,且傳統唱片行也因此回來了,獨立書店也在各角落在街頭冒出。在美國,美國書商協會的數字顯示,新書店會員從2009年的一千六百家低谷,到2014年增加到兩千兩百家。
為什么?首先,網絡電商雖然有其價格和方便的優勢,但實體商店提供了一種難以被取代的體驗經驗,畢竟人類是透過五官來認知世界的生物,尤其實體店的展示與營銷,“舉凡書架、貨架、燈光、音樂、裝潢,甚至是味道,都是可以用來凸顯商品而進行銷售的方法”,根據《老派科技的逆襲》(The Revenge of Analoge: Real Things and why they Matter)這本書所描述。因此,書店越來越美,里面也有越多種不同空間展現,如原本就常伴隨的咖啡區,或者現在正紅的黑膠區,或者兼作小藝廊等等。
其次,實體書店提供更為人性化的服務(尤其是小型獨立書店),包括提供顧客買書的咨詢與建議,并且人與人(不管是店員或是其他客人)的接觸與互動,仍然是人在社會中存在的基本渴望,人在挑書、翻閱書之間的溫度,更是網絡無法取代的。
再者,實體書店甚至提供更好的瀏覽經驗。網絡書店找特定的書很方便,但是實體書店常常有更細致或更有創意的分類。在實體店的主要體驗不是“尋找”,而是“偶遇”:透過書店的專題策展或者店主的特殊推薦,讀者可以發現其本來不知道的書。就這點來說,獨立書店的確比一般書店更能在這個數字時代存活,因為他們可以提供店家獨特的選書品味,否則若只是一般暢銷書,讀者大可直接去網絡書店購買。
一如Amazon現在也開了許多實體書店,甚至開起購物商店,顯然在電商時代初期,人們以為實體商店即將成為歷史遺跡,是一個不盡準確的預測,顯然也是我們對人的心態與行為不夠了解。
除了國際趨勢,臺灣獨立書店風景有其特殊社會背景,例如過去十年的青年返鄉潮,很多年輕人回到故鄉從事農業創新、小區營造,或者開設書店與其他小店(此專欄曾經談過此議題),而這些書店透過他們的空間和舉辦的各式活動,往往成為小區的文化基地。紀錄片《書店里的影像詩》就記錄了臺灣八十家獨立書店經營者的理念與書店風景,而如今每年還有不少新書店增加。
然而,即使獨立書店在臺灣越來越成為性感的文化符號,并不代表經營上就前景燦爛。讀者會去書店拍照與喝咖啡,但未必會買書。臺灣閱讀文化仍然有虛弱之處(如媒體對于書籍的介紹與討論太稀少),且網絡書店的折扣仍然有巨大優勢(文化部正在討論圖書統一定價制)。
說到底,在書店買書、讓書店存在,并不只是一種懷舊的情懷,而是一種對數位時代的提醒:我們該重視的事物是什么?以及我們的城市該是什么樣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