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有個朋友 ,在一家單位上班不到兩年,就通過父母的關(guān)系,成功晉升為部門經(jīng)理。
也許在旁人看來,能擁有這樣的捷徑,真的是再幸運不過。可是這幾年朋友卻在工作中表現(xiàn)得力不從心。雖然作為一個管理者,他擁有一定的威望,可是手下的員工對他只是表面的尊重,私底下都不服他。
朋友畢竟年輕,職場經(jīng)驗尚淺,自身的能力尚待提高,遇事的反應(yīng)也不太成熟。甚至他還經(jīng)常給他的團隊指錯方向,引錯路。
比如該加大宣傳時,他卻堅持所謂“酒香不怕巷子深”;該做產(chǎn)品時,他卻把精力放在外拓業(yè)務(wù)上;該做精細化管理時,他卻堅持粗放模式。
后來,朋友放下架子,跟著公司的基層員工從一線的工作開始學,從如何設(shè)計、制作、包裝產(chǎn)品,再到如何找渠道,做銷售,擴大經(jīng)營,他一步一個腳印,把之前落下的功課全部補齊。
朋友說,當自己有了能力再來當領(lǐng)導,心里就踏實多了,沉穩(wěn)多了,也從容多了。
很多人,在自己能力不足時,就心急著想要升職加薪。然而此時,你要做的不是費盡心力攀高枝,而是沉下心來好好做事。
如果硬要省略掉為自己打好根基的這個過程,那么即便站到了高位,一樣搖搖欲墜,甚至摔得很慘。
2
記得我剛開始學開車時,特別喜歡在速度還沒提起來的時候就提前加檔。
比如我的速度還是20碼,我就加到了4檔,結(jié)果就是車子發(fā)出劇烈抖動,很容易就熄火。
后來師傅教我,一定要先提到相應(yīng)的時速,讓車子有了足夠動力,再踩離合、換擋,這樣加油門時,就能銜接得很順暢,車子可以很平穩(wěn)地繼續(xù)往前開。
人的成長,就跟開車一樣的道理。
剛起步時,你是用1檔前行的,就幾乎沒可能用5檔把車開走。
好比小時候你連走路都沒學會,怎么跑呢。
當你有點進步了,就可以用2、3檔勻速前行了。
好比你在青年時期讀了書,有了知識,畢業(yè)以后就可以作為一個社會人去參加工作。
但一開始就飛黃騰達,功成名就,也幾乎是不可能的。涉世未深時,你受不起功名利祿。
當你已經(jīng)足夠成熟時,此時就用4、5檔加速前行。
就如你人到中年,能扛得起事,擔得起責了,有了一定的功力,就可以攀上人生的高峰。
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都沒有捷徑,也不能拔節(jié)成長,都需要一步一步腳踏實地地去體驗、嘗試,在這個過程中慢慢收獲經(jīng)驗和閱歷。
3
我曾看過一個小故事。
一位母親千里迢迢跋山涉水,幾經(jīng)周轉(zhuǎn),才帶著自己8歲的兒子,找到了一位名作家的住處。
這位母親懇求作家教導自己的兒子怎樣才能寫出驚世駭俗的好文章,求他在短時間內(nèi)讓自己的兒子一舉成名。她強調(diào),如果作家?guī)土怂@個忙,無論要她做什么,她都在所不惜。
作家實在是很無奈,于是就把這個秘訣寫在了一張紙條上,裝在信封里,讓她帶著孩子回家后才能看。
這位母親好不容易回了家,急忙打開信封看時,才發(fā)現(xiàn)紙條只寫著:先認字。
身為一個寫作者,為了寫好文章,我也曾向很多優(yōu)秀的作者“取經(jīng)問道”。可是后我發(fā)現(xiàn),幾乎所有人成功的大秘訣,都是打好基礎(chǔ)。基礎(chǔ)好了,自然就有了流暢的文筆、清晰的思路、巧妙的布局。
在這個過程中,你應(yīng)該讀的書,應(yīng)該做的練習,應(yīng)該有的試錯,幾乎一樣都不可少。
4
小時候,我們常常問大人,什么時候自己才能像他們一樣,可以不用讀書,不用寫作業(yè),想玩兒多久就玩兒多久。
那個時候,大人們總告訴我們,你的路還長著呢。
于是你等啊等,盼啊盼。等你讀了小學,入了中學,進了大學,然后真正成為一名大人時,才發(fā)現(xiàn):原來成長的路上,真的是不能少摔一個跟斗,少考一次試,少讀一年書。
到后你明白,人的一生,很多事都急不來。該你流的淚,該你受的苦,該你遭的罪,你是一點一滴都不能少。
這個世界有些挫折是避不開的,有些過程是省不了的,有些捷徑是走不得的。
所以不著急,不慌張,更不耍小聰明。你知道的,通往成功快的路,不是彎道超車,而是腳踏實地去過好每一天、每一年,繼而這一生才過得好。
(AM 8:00-12:00 PM 14:00-18:00)